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千古奇书-素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古奇书-素书

《素书》相传为隐士黄石公所著,实是一本旷世奇书。[1]

据传黄石公将此书传与张良,张良得此书精妙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2]

隐士赠素书

张良(前250年或以前-前186年)家族五世相韩,到了他这一代韩国被秦始皇所灭。张良遍散家财,谋划刺秦,在山东寻得一力士,博浪沙一击,误中副车。刺秦失败后,张良逃亡下邳。

相传张良在逃亡途中,遇到隐士黄石公,经过三番五次的考验,觉得张良“孺子可教也”,就把一部书送给了他,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部书的名字就叫《素书》,全书共计一千三百六十字。

从此,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作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3]

这部《素书》之所以叫“素”,就是说事业成功的大原则无非都是些朴素简单的道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素书序》

宋代张商英在《素书序》中说:张良并没有把这本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4] 此秘戒多与“圯桥授书”典故相映衬,一般认为张良正式守此秘戒,才情愿埋于黄土不传世人。

《素书》分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义,六曰安礼。[5]

原始篇

讲:为人处世有五件大事,缺一不可。

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这说的是“道”。

人有所得,万物各得其所,这说的是“德”。

人有帮助他人之心,辅万物生发之心,以助其生成,这说的是“仁”。

按照合理的道理,赏善罚恶,立功立事,说的是“义”。

人与人之间彼此遵循仪礼,朝晚履行,这说的是“礼”。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篇

讲:把贤人君子分成三等: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

品德能让四方信服,诚信可靠能让不同意见统一,公正合宜能够得到大家拥戴,才学可以通鉴古今,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种人是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决断嫌疑,诚信可以恪守约定,廉洁可以公正分财货。这种人是人中之豪。

恪尽职守不荒废事务,恪守公正而不变通,受到嫌疑还能义无反顾,利益当前而不以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这种人是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篇

主要讲个人的修养,一共一十八条劝勉,在阐述道家思想的时候,也体现出儒家、法家、墨家的核心价值观,另篇详细拆解,现附原文如下: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篇

说个人的修养,在坚定志向之后,要笃实力行。做事要深谋远虑,能安于忍辱,或许黄石公让张良给他穿鞋,考验的正是这一项,另篇详细拆解,现附原文如下: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篇

是要遵从"人之所宜,赏善罚恶",实际上是御下之术。不能被属下蒙蔽迷惑,不能随便发火而损失威严,不能当众侮辱人,不能因私废公,不能亲谗佞远忠贤。在用人问题上,不能用而不任,也不能任而不信。在功过问题上,不能吝啬奖赏,也不能过于计较,更不能赏罚不公。在决策上,要仁字当先,计谋要严格保密。

安礼篇

是要”以成人伦之序“,实际上是安邦治国之术。国家的祸福都在积累当中,饥饿是因为农民得不到尊重,寒冷是因为纺织工人消极怠工,问题都出现在政策上面。如果作为君主没有不变的操守,那么下属都多疑心。得人之时候,国家自然安稳,贤士归来,国家才能壮大。国家的混乱是从贤人隐居开始的,所以要重视人才,厚待贤才。在国民关系是要正确认识,国家和人民的依存关系,如果百姓的生活都和困难了,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不能导致民怨,亡国之君的事情不能做。一切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神圣,而是自然所归,有道则吉,无道则凶。修正自己才能教化他人,对自己宽松要求他人严格会导致叛逆。理身、理家、理国都有其各自的道理,顺著道理去做就容易做到,逆著道理形式就难以做到,难以施行就会发生混乱。数之所得,不能违背。

《素书》十句名言

一,道不可以无始。是开篇第一句。黄石公认为,为人处世,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都有个根本和基础,那就是“道、德、仁、义、礼”,首先具备这五种修养,才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一旦时机到来,抓住机会,便可施展抱负,成就伟业。[6]

二,德者,人之所得,是万物各得其所欲。不是自己得,而是别人想得到的东西,能够让世间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个就叫“德”。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德,就是为别人著想,为天下万物著想,才能成就功业。

三,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古语说“时势造英雄”,光有德行还不够,机遇形势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机会,没有天时,就要懂得韬光养晦,老老实实待著就行,不要耍小聪明自己创造机会,那样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伤害到自己。

四,德足以怀远。主张“以德治国”。圣德明君,礼贤下士,爱民如子,让人心悦诚服,有了好名声,自然天下人民都来归顺。这叫治国的最高境界,叫“王道”。与之相对的就是“霸道”,靠的是武力,而不是德行。

五,避嫌远疑,所以不误。知道人家经常怀疑什么,就要设法躲避,才能不被误伤。比如杨修之死,就是不懂得避嫌远疑,还有韩信,文种,因为成功后不远离刘邦、勾践才遭到杀身之祸。

六,高行微言,所以修身。也是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注重实际行动,而不喜欢高谈阔论,说到不如做到,这才是真正的修身。

七,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恭敬、俭朴、谦让、节约,这四样是立身持家的根本,品德修养的基础,做到这四样才能保证终身没有忧患。商鞅虽然足智多谋,可以强国,却缺乏仁义,终遭杀人之祸;做的最好的便是诸葛亮了,既有坚固的道德基础,又足智多谋,才成就三分天下的伟业,赢得身前身后名。

八,推古验今,所以不惑。观古人可以使人了解今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人情事理也是没有不同的,借鉴古人的经验,就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不至于重蹈覆辙。

九,神莫神于至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赢得别人的信赖,换来别人的真心,才能做成大事。任何小聪明,小伎俩,虽然也可以一时获得小利,但那都是暂时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任何成就大业的人,都不是靠虚伪奸诈和阴谋诡计而成功的。

十,安莫安于忍辱。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锱铢必较,经常因为小事而与别人争吵,就很难被别人接纳,更容易因小事而造成大的灾祸,就更难成就大事了。做大事的人都懂得权衡轻重、利弊得失,不会斤斤计较。无论儒家、道家、佛家,都讲究修忍辱的功夫,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

此书中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一本典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操守,是值得我们学习与传颂的一大瑰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