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古诗情日日新(张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古诗情日日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千古诗情日日新》中国当代作家张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千古诗情日日新

什么是“感遇”?中国传统上一直很重视所谓的“知遇”,“遇”就是遇人知用的意思,得到一个被人了解、被人欣赏的机会,这就是“遇”。人生有遇有不遇,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们在遇与不遇之间所面临的仕和隐的抉择与考验,确实令人悲慨。不遇自然是不幸,可遇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幸,所以才会有仕与隐之间的抉择,才会有遇与不遇的悲哀,才会有很多悲剧的发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贬荆州长史,《感遇》12首是他在荆州时所作,多借咏物寓托自身的品格心志及遭际感受。第七首是作者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的身世遭遇,咏物喻志,以橘自比。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是南方人,橘是南方植物,而荆州的州治江陵,即古代楚国的郢都,又是著名的产橘之区。屈原曾作《橘颂》歌咏橘树“独立不迁”的特性。屈原曾写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到深秋,即使是在南方,普通树木也会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这正是丹橘的可贵之处——“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与自信!那么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的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岂”字引出的反诘语,更凸显了“自有岁寒心”的警策。一纵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前四句正面咏橘,与前一首一样突出其本性之美,“岁寒心”是诗旨所在,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赞美丹橘却突出其与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颇有深意的。

丹橘虽美,却进献无门,“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慨叹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可以荐嘉客”出自古诗《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却写得更为深刻。作为橘柚,它结出的累累硕果当然可以荐于嘉宾、贡献于人,但如果是“阻重深”的遭遇,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由美质与阻深的对比中自然引出诗人对于命运及生命意义的思考“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运命的好坏,即生命中的遇与不遇,是无法追究、无可奈何,有如循环,不知首尾的。作为一名才智之士,自然期许自己对于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但如果时运不济、为山重水深所阻隔,那又该如何自我完成呢?物各有时,安命乐天。

大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君子慎树”其实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面有赵简主的一段评论“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树,吃它的果实是甜的,闻起来很香;种植枳棘树的,待它长大后则会扎人。所以大家应谨慎选择所种的植物。而《韩诗外传》里也记载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得阴其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看来桃李与橘柚都可以遮荫吃果,为什么人们就不说种橘的好处呢?“岂”字在结句的再次出现,反诘语气的重复使用,更加重了愤懑的情感色彩。桃李媚时,丹橘傲冬!命途多舛,天意难问!而“所遇”如此,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以桃李阳艳反衬丹橘寂寞,冷然一问,以桃李映射当权得势的小人,正见出盛唐失职寒士的心态——悲愤之中的强项本色。

张九龄执政有年,晚遭谗毁,诗中自明穷通得失,不变初衷,和陈子昂怀才不遇,沦落自伤的心情,不尽相同。张九龄还曾在《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一诗中提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其实张九龄向来为人看重的,也正是自身这种端正不屈的品格

这首张九龄的《感遇》诗也是《唐诗三百首》的入选之作,丹橘因“阻重深”的“运命”而无法“荐嘉客”;但作者强调的是“自有岁寒心”,也就是对独立自足人格之美的自赏自信,气高而不怒。也就是韩愈所讲的“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无论外在的环境怎么样,无论运命的穷达荣衰,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内在自足的人格美。

新民晚报夜光杯 2024.2.20[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