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南植物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南植物园(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CAS)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中国重要的植物科学与生态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008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

截至2015年底,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有在职职工40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7人(正高61人,副高79人)。建设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资源库,1个鉴定中心,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园级研究中心,拥有3个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收藏标本100多万号;图书馆收藏专业书刊21万册。根据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197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招收培养研究生1059人,其中博士生383人,硕士生675人。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历史沿革

1928年秋,陈焕镛在国立中山大学设立植物研究室。

1929年,扩充为国立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后因“设立植物研究所属于研究部之事业,为了更符合农科应用之目的,故其后在植物研究所名称之前冠以‘农林’二字。”

1954年6月,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955年,研究所下设生态地植物研究室,开设植物生理学。

1956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陈焕镛院士等创建华南植物园,同年还创建了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创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先河。

1959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建成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1962,研究所增设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室。

1973,研究所增设植物遗传学研究室。

1978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新建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1984年,研究所在鹤山建立了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

1986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与广东省环保局共建“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繁殖中心”。

2002年上半年顺利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为华南植物园建制。

2003年10月16日,经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008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签订“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

文化传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徽为华南植物园的形象标识。园徽以热带亚热带棕榈科植物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1929”四个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英文字体作为构图的主体。采用琼棕叶片为纪念我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琼棕又称陈氏棕,是德国植物学家为表彰陈焕镛院士在植物分类学上的造诣和贡献而用其姓氏来命名该新属植物),并寓意华南植物园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定位。“1929”表示研究所的创建年份。外面的套圈内为圆形,外为平滑的菱形,是植物花图式的变体,既体现植物科学研究的内涵,又给人以一种热烈、和谐、大气的美感。侧面观的叶片为一展翅高飞的凤凰,意喻攀登科学高峰。此外,园徽采用了绿色和蓝色两种颜色,意喻植物与环境和谐共处。

科研成就

根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195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被》(主要编写单位)、《广州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东植被》、《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研究》、《中国景观植物》等专著375部(卷、册);发表SCI收录论文2441余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共取得390项研究成果,其中207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85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申请专利285件,授权153件,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荣获“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1988年以来获品种权/审定/国际登录的新品种88个。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5年底,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有在职职工40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7人(正高61人,副高79人),有国家引进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

国家引进人才(1人):区永祥

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13人):吴国江蒋跃明邱声祥周国逸、谭建文、李建雄、吴克强、叶清、杨子银、侯兴亮、黄建国、王瑛、张昱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蒋跃明、周国逸、申卫军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黄宏文 、蒋跃明[2]

组织体系

根据

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有7个管理部门,建设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资源库,1个鉴定中心,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园级研究中心,拥有3个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同时,华南植物园还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办公室、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秘书处所在单位,有3个学会挂靠在该园。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7个):综合办公室、科技外事处、人事教育处、财务资产处、科技促进发展中心、园艺中心、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树木园)

科研机构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资源库(1个):广东省种质资源库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3个):中科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农业植物分子分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野外生态观测站(3个):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

园级研究中心(4个):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农业及资源植物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分析及遗传改良研究中心

鉴定中心(1个):华南植物鉴定中心

学术机构

根据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办公室、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秘书处所在单位,以及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广东省生态学会挂靠单位。

设备资源

仪器设备

根据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拥有1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300平方米的仪器维修、设计制作车间及相关的机械加工设备,26台(套)价值2046万元的大型精密仪器,下设微结构仪器组、光谱色谱仪器组、元素分析仪器组、分子生物学及生理仪器组、野外仪器组,能满足科研人员进行微观与宏观分析研究的需要。是广东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植物学大型分析仪器开放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透射电镜等九台(套)仪器为广州地区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

图书资源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收藏标本100多万号;图书馆收藏专业书刊21万册;参加科学院集团购买使用权的数据库:Nature,Science,Elsevier,Wiley,ACS,OUP,BioOne,STOR,AnnualReviews等9个,有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全院开通的SpringerLink,ISIwebofknowledge,CNKI,维普等数据库,以及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为全国科研院所开通的各种国内外数据库资源。

标本资源

根据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馆藏热带亚热带植物标本超过100万份,其中种子植物85万份、苔藓植物4万份、蕨类植物4万份、模式标本超7000份、复份标本10万份,液浸标本6400份。该馆收藏的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植物标本占本馆标本的8%,其中有一批菲律宾标本,其本国标本已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该馆在抗日期间由于将标本转移到香港得以完好保存。该馆收藏最早的标本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该馆还与国内外标本馆进行标本交换,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标本馆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

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于1999年率先在国内实施了标本数字化,并于2009年底完成了植物标本数据库,与全国各大标本馆合作,建立了一套数字标本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交流

根据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建所初期就开始植物标本、种子与学术资料的国际间交换。陈焕镛院士是中国植物学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先行者之一,他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20世纪50年代,该园与前苏联有关单位建立起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多次互派专家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

根据2017年1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欧美、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先后接待了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访,并就科学植物园建设、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2002年以来成功组织和主办了“生态系统演替理论与生态恢复实践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香根草大会与展览”、“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讨会”、“菊科蒿属植物资源与利用国际研讨会”、“能值和复杂系统:自然资本、生物圈服务与经济过程研讨会”、“BGCI中国项目高级研讨会”、“第二届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NewPhytologist第23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热带生态系统碳循环”等国际学术会议10多次。7年间共计有700多人次国外与海外专家与同行到华南植物园考察访问或科研合作,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

2002年主办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之陆地样带会议”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生态恢复实践学术研讨会”两次国际会议。

2002年12月,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领导签订了共建华南植物园(所)协议书,三年内投资3亿元进行大型温室、地带性植被园暨广州第一村、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专类园、科普信息中心、城市生态景观园、标本馆建设和旧展示区改造工作。

从2007年开始,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决定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植物园的植物保护及教育服务,更好地开展中国项目。鉴于华南植物园在中国植物园的影响与地位,BGCI决定将中国办事处办公室设在华南植物园。2008年2月26日,该办公室正式揭牌成立,目前已组织出版了中英文版两册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2008),并组织实施了多项植物保护项目。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华南植物园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9年5月,“第二届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在在华南植物园召开,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植物学家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华南植物园与BGCI和国际木兰协会((MSI)签署协议,将“世界木兰中心”设在该园。华南植物园将以其现有的木兰园为依托,通过与各国的植物园、农场、苗圃进行种苗交换,开展引种栽培试验和迁地保育研究,收集保存世界各地的木兰科种质资源。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优惠政策

为致敬全国医护人员仁心、褒扬人间大爱,自疫情结束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医护工作者免费开放。[3]

视频

《杞源传奇》—华南植物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