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华语流行音乐

增加 8,387 位元組, 11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华语流行音乐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 原图链接]华语流行音乐]]
{{Infobox music genre|name= ''' 华语流行音乐'''({{lang-en|color=black|bgcolor=#87CEEB|stylistic_origins=[[中国音乐]] '''Mandarin popular music'''}} [[嘻哈音乐|嘻哈]] 简称'''Mandopop'''),即华语歌曲 [[流行音乐|流行]]、[[中 摇滚乐|摇滚]] 语歌曲 普通话歌曲,是用[[ 民俗音乐|民俗]]|cultural_origins=1920年代([[中 民国 (大陆时期)|中国大陆]])|instruments=[[人声]]、[[ 钢琴国语]]、[[ 小提琴普通话]] 、[[吉 或其 ]]、[[鼓]]、[[合成器]]|popularity=199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subgenrelist=|derivatives=|subgenres=|fusiongenres=|regional_scenes=|other_topics=[[粤语流行音乐]]{{.w}}[[台语流行音乐]]{{.w}}[[客语流行音乐]]{{.w}}[[日本流行音乐]]{{.w}}[[韩国 北方方言演唱的 流行 音乐]]{{.w}}[[中国摇滚乐]]}}歌曲。
'''华语 ==简介== 它是中文 流行音乐'''({{lang-en|'''Mandarin popular music'''}}、简称'''Mandopop'''), 中商业性中文音乐类型之一。  目前泛指使用[[官话|汉语官话]](或特指[[现代标准汉语]]{{notetag|中国大陆一般称作「[[普通话]]」、台湾一般称作「[[中华民国国语|国语]]」、新马地区一般称作「[[华语]]」。}})演唱的[[流行音乐]]<ref>{{cite web|url=http://www.localnoise.net.au/site-directory/papers/tian-ci-%E2%80%93-faye-wong-and-english-songs-in-the-cantopop-and-mandapop-repertoire/|title=Tian Ci –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author=Tony Mitchell|work=Local Nois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3181700/http://www.localnoise.net.au/site-directory/papers/tian-ci-%E2%80%93-faye-wong-and-english-songs-in-the-cantopop-and-mandapop-repertoire/|archivedate=2012-08-03}}</ref>,为[[中文流行音乐]]的子类别之一,也是以中文为载体的流行音乐中第一个成形的子类别。   起源于二十世纪的[[上海]],之后[[北京]]、[[香港]]和[[台北]]也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产业的重要中心<ref>{{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uk/books?id=iKolvnUOHegC&pg=PA1|title=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publisher=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year=2009|isbn=978-0824834227|page=1|author=Marc L. Moskowitz}}</ref>。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流行音乐,1949年以后转到港台地区发展。1977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先声,港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内地,并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21世纪形成了港、台、东南亚和内地的华语流行音乐呈现一种融合、渗透、互相影响的状态。 华语流行音乐亦催生了如[[邓丽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 [[File:全球华语排行榜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3189656/0/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fr=lemma&ct=single#aid=0&pic=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 原图链接]全球华语排行榜]] 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中往往存在缺乏原创力、法律不健全、盗版猖獗、音乐格调低俗等现象;同时音乐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趋向商业化,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而缺少艺术价值。同时欧美、日韩流行音乐也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市场有较大冲击,包括在曲风上也出现了盲目模仿。 有一定数量的音乐人正探索着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发展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并尽力向全世界推广。 华语流行音乐是一项具有巨大商业利润的音乐工业,涵盖了[[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服装设计、舞蹈编舞、电视、包装和积极的市场营销等,对上述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均起著引导作用
==历史==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中路|西藏路]]的。<ref name="Jones">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ref>[[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File:李锦晖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cefc1e178a82b901e410a470708da9773912ef30 原图链接]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1920年代:时代曲的产生===
19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ref name="Shoesmith">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ref>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ref name="Kakisensi">Kakisensi web. "[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Kakiseni artic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0040139/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date=2007-06-10 }}."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ref>而巴克·克莱顿(Buck Clayton)——[[美国]]爵士乐[[小号]]手——曾在上海同黎锦晖一起工作,他们两人彼此学习,相互影响,使对方熟习的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中。[[黎锦晖]]创建的[[明月歌舞团]]也是首个中国流行音乐团体,后于1931年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的流行音乐团体。
[[File:周璇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周璇/37750/0/aec379310a55b319180e4c5c4ea98226cffc1720?fr=lemma&ct=single#aid=0&pic=aec379310a55b319180e4c5c4ea98226cffc1720 原图链接]周璇]]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吴莺音]]”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1950-1960年代:分裂与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取得政权,开始在文化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项政策便是将流行音乐宣佈为[[色情]]<ref name="Broughton">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ref>,至此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被严厉压制,只容许[[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革命音乐,严重打击中国音乐发展。
 
[[File:邵氏影业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邵氏电影公司/2249245/0/8326cffc1e178a8262bc5363f803738da877e875?fr=lemma&ct=single#aid=0&pic=8326cffc1e178a8262bc5363f803738da877e875 原图链接]邵氏电影公司]]
[[龚秋霞]]、[[姚莉]]、[[白光]]、[[吴莺音]]、[[张露]]等上海海派时代曲音乐人,因战乱南迁至香港发展,[[香港]]开始成为[[时代曲]]的接续发展中心,后因[[邵氏]]、[[电懋]]影业竞争,歌舞片盛行,幕后代唱演歌双栖成为常态,代表者为[[葛兰]]、[[叶枫]]、[[凌波]]、[[潘秀琼]]等人。
===1970-1980年代:工业的成长与新市场的形成===
 整个七八十年代,[[台北]]保持并发展了其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业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随著青春校园电影及[[琼瑶]]「[[三厅电影]]」热潮,以电影主题曲姿态出现的[[国语]]时代曲亦获得空前成功。当中[[刘家昌]]的创作班底独领风骚,刘更凭藉培育或引荐多位日后叱吒七八十年代台湾华语乐坛流行巨星,[[尤雅]]、[[邓丽君]]、[[费玉清]]、[[甄妮]]、[[刘文正]]、[[凤飞飞]]、[[黄莺莺]]等,成为不争的七十年代华语乐坛教父。   其时,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远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 而[[邓丽君]]的歌声亦传至中国大陆。在当时高度政治敏感下,邓丽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国大陆政府视爲([[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ref>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2.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引起了当时「白天聼[[邓小平|老邓]],晚上聼[[邓丽君|小邓]]」的说法。<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邓丽君与国安局]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09001124/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date=2008-06-09 }}</ref><ref name="Reed">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ref>
在七十年代末,随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华语流行音乐乘此良机,重新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间。<ref>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ref>1980年代,[[录音机]](收录机)及电视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如虎添翼。
 
[[File:陶晓清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陶晓清/7163025/0/562c11dfa9ec8a1384665b16fd03918fa1ecc0cc?fr=lemma&ct=single#aid=0&pic=562c11dfa9ec8a1384665b16fd03918fa1ecc0cc 原图链接]陶晓清:台湾民歌之母]]
1965年,[[陶晓清]]开始在中广主持《中广热门音乐》节目介绍当时西洋流行音乐。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1979年,中美断交,台湾国际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们仍沉浸在西式音乐文化之中,「旧上海」式的歌曲,与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在这种氛围之下,创作属于「中国人」的歌曲,这种想法慢慢开始萌芽。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台湾一方面从校园发展出以「唱自己的歌」为号召的[[校园民歌]]创作热潮,如[[蔡琴]]、[[齐豫]]、[[潘越云]]、[[李建复]]、[[施孝荣]]、[[黄大城 ]]、[[陈明韶]]、[[王梦麟]]、[[赵树海]]、[[叶佳修]]、[[李寿全]]、[[李泰祥]]、[[苏来]]、[[靳铁章]] 、[[梁弘志]]等人开始投入乐坛,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乐乐团(BAND)起家的音乐人,也开始回归国语唱片参与製作及演唱如[[黄莺莺]]、[[苏芮]]、[[罗大佑]]、[[谭健常]]、[[陈志远]]等人,彼此激发火花乐坛风格更趋多元成熟。
 
[[File:罗大佑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罗大佑/236869/0/f636afc379310a5531ef8521bd4543a98326101f?fr=lemma&ct=single#aid=0&pic=f636afc379310a5531ef8521bd4543a98326101f 原图链接]罗大佑]]
八十年代起,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民歌亦进入成熟与商业化时期,西洋音乐乐团起家的人成为主流,市场欣欣向荣唱片公司百家争鸣,词曲创作与唱片製作成为专业并开始细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两家为[[吴楚楚]]与[[彭国华]]创办的[[飞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黄莺莺]]、[[苏芮]]、[[王芷蕾]] ,知名创作人[[李寿全]]、[[陈志远]]、[[陈乐融]]、[[张雨生]]等人)与[[段锺沂]]、段锺潭兄弟创办的[[滚石唱片]](知名歌手[[陈淑桦]]、[[齐豫]]、[[潘越云]],知名创作人[[罗大佑]]、[[李宗盛]]、[[陈昇]]、[[陈焕昌]](小虫)、[[黄韵玲]]等人),两家的良性商业竞争扩展了唱片市场,创作力道丰沛多元,也让单张唱片销量最终突破百万门槛成为产值高昂的唱片工业。
公正的排行榜节目普及人心,成为老将展实力,新人曝光发热的极佳管道,亦促成台湾唱片市场蓬勃发展。
 
[[File:费翔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费翔/882560/0/b8389b504fc2d56266ed7cd0ed1190ef76c66c22?fr=lemma&ct=single#aid=0&pic=b8389b504fc2d56266ed7cd0ed1190ef76c66c22 原图链接]费翔]]
[[罗大佑]]歌曲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ref name="Lo">Lotayu.org. "[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Lotayu.og]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4043036/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date=2009-02-24 }}." ''历史报道 : 《明天会更好》幕后.'' Retrieved on [[2009-01-06]].</ref> 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爲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的[[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ref name="ch1">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3.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 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ref name="Lo" /><ref name="ch1" />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进入1990年代后,随著冷战的结束以及新科技的发展,包括[[两岸三地]]的[[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联係都日益紧密。这不仅促进了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更对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代后期,[[CD]]的出现和广泛流传不仅逐渐结束了[[磁带]]的时代,也使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传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则有[[张学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之称的香港「[[香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被誉为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席捲华人地区,重新定义了偶像含义,成为当时影响人们生活中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张学友于1990年代间推出的《[[吻别]]》,《[[祝福 (张学友专辑)|祝福]]》,《[[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华语唱片在[[大中华区]]大热,他的粤语唱片亦开始在华语地区所流行,包括台湾、[[新加坡|新]][[马来西亚|马]]和中国大陆,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张学友专辑)]]》等。
张学友是大融合时期最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销量最高的华语流行乐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销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欧美乐坛的瞩目,令华语音乐开始走向国际,<ref>{{Cite news|title=MUSIC REVIEW; So Sweet, So Smooth, Such a King of Canto-Pop|url=https://www.nytimes.com/1995/10/10/arts/music-review-so-sweet-so-smooth-such-a-king-of-canto-pop.html|newspaper=The New York Times|date=1995-10-10|accessdate=2019-07-08|issn=0362-4331|language=en-US|first=Neil|last=Strauss}}</ref>亦有欧美著名乐队将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并获得成功。张学友在华语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歌神」。
[[File:王菲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王菲/11029/0/7a899e510fb30f2445d60e4dc195d143ad4b032b?fr=lemma&ct=single#aid=0&pic=7a899e510fb30f2445d60e4dc195d143ad4b032b 原图链接]王菲]]
1990年代的华语流行乐坛以中国歌手[[王菲]](早期于香港发展)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专辑概念完整性一致且具有高水准,在[[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93-2005》一书中,王菲个人以六张华语专辑入选且名列前茅<ref>[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902/show1282091c25p1.html王菲专辑 最佳专辑]</ref><ref>[http://myfayevourit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00610王菲:个人专辑获最佳]</ref><ref>{{Cite web|title=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王菲入围六张专辑详尽乐评)|ur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447818/|accessdate=2019-07-08|work=www.douban.com}}</ref>,数量更为男女歌手之冠,其成就可见一斑。此外,王菲多张唱片均有百万销量佳绩。截至2000年3月,20张粤语专辑合计台湾、日本与香港有据可考的销量达970万张,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为华语乐坛粤语专辑销量最高的女歌手<ref>{{Cite web|title=Arts and Media/Pop Stars/Canto-Pop Female|url=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gwr5/content_pages/record.asp?recordid=54458|accessdate=2019-07-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323175527/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gwr5/content_pages/record.asp?recordid=54458|archivedate=2005-03-23}}</ref>。
台湾女歌手方面则以[[张惠妹]]为代表人物。张惠妹以《姊妹》专辑出道,至今已累计5500馀万张唱片销量和270馀场个人售票演唱会,为华语女歌手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场次纪录保持人。张惠妹曾获1998年告示牌获得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以及2004年第2届世界和平音乐奖等多个音乐奖项,且为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入围及获奖纪录保持人,是1990年代后期至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天后及指标人物之一。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台湾歌手包括[[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罗志祥]]、[[蔡依林]]、[[萧亚轩]]、杨丞琳、王心凌、张韶涵等新兴天后、天王崛起,马来西亚及新加玻歌手亦选择来台湾出道及发展如:[[孙燕姿]]、[[林俊杰]]、[[梁静茹]]亦成为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无论在奖项和销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团体包含[[S.H.E]]、[[苏打绿]]、[[五月天]]等此时为台湾音乐蓬勃发展时期,其影响力遍及大中华地区。新的竞争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带来了偶像概念,偶像的塑造乃至[[偶像剧]]的製作使华语流行音乐借助偶像的力量深入人心。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虽然有助于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梅开二度,但也引发了不同的意见。
 
[[File:陈奕迅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陈奕迅/128029/0/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fr=lemma&ct=single#aid=0&pic=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 原图链接]陈奕迅]]
至于香港方面,在大中华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为[[陈奕迅]],其中陈奕迅更三度夺得[[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是两岸炙手可热的歌手。
== 特点 ==
 
===中国风===
 
以周杰伦为核心的R&B中国风,把西方嘻哈文化与中国色彩结合起来,成为这几年唱片与歌手[[趋之若鹜]]的创新手法。中国风是指内涵用中国文化做底蕴的、采取中国文化意象描摹世俗人情历史变迁,歌词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语句、并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达到中国背景与现代世界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成为把含蓄空灵、写实写意、古典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歌曲。
 
===民谣===
 
[[File:陈奕迅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陈奕迅/128029/0/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fr=lemma&ct=single#aid=0&pic=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 原图链接]陈奕迅]]
 
后校园民歌的人文歌曲。台湾早期的校园民歌和内地在1994年出现的校园民谣现象,都以其人文化的歌词,吉他伴奏为主的忧郁旋律,清新质朴的演唱风格,而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一脉理想主义清流。中国民谣的发展,已经进入分化阶段:城市民谣、原生态民谣、民谣摇滚,都可以看作校园民谣的分支。
 
早期在校园最受欢迎的[[朴树]]、[[张楚]]、[[何勇]]、[[丁薇]]、[[小柯]]依然在坚持他们的民谣或民谣摇滚之路;而后期内地的“[[羽泉组合]]”、“[[水木年华]]”、[[黄征]]、[[曹芳]]、[[王筝]]和台湾的[[陈珊妮]]、[[陈绮贞]]、[[杨乃文]]等其实走的依然是后校园时代的“文艺青年”路线,以个性化的创作吸引一批固定听众;而出身民间的[[张广天]]、[[洪启]]、[[万晓力]]、[[周云蓬]]、[[苏阳]]、[[马条]]等人,则以他们来自底层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新鲜的诗歌语汇,在歌坛开创了一条坚持个人理想主义和抵制强势庸俗音乐的路径,在城市知识分子、“小资”阶层和中产阶层得到了支持。
 
===摇滚===
 
中国标签的摇滚歌曲。自从[[崔健]]用《[[一无所有]]》打开了中国摇滚的一片天空后,中国摇滚就在摇摇晃晃中艰难前行。摇滚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先锋实验色彩、在歌词的犀利与审视社会的多变的角度上,都有商业流行音乐所没有的宝贵的文化元素,所以,拥有超前眼光的唱片商,其实不该忽视摇滚在中国的巨大市场:早期崔健、[[唐朝]]、[[黑豹]]以及“[[魔岩三杰]]”的大热,中期[[郑钧]]、[[许巍]]、[[汪峰]]的成功。
 
===新民歌与原生态歌曲===
 
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还有一种歌曲是繁荣发展的,那就是中国学院派的民歌创作和演唱。以[[宋祖英]]、[[阎维文]]和[[刘斌]]等为代表的中生代演员和以[[王宏伟]]、[[刘和刚]]、[[汤灿]]、[[祖海]]、[[陈思思]]等为代表的新生代民歌演唱家们,他们每年在唱片市场所占的份额也不小,而且他们还是各地演出市场的主力军。
 
=== 曲调 ===
 
少数民族曲风
 
就是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改造或移植或引用部分素材进行创作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唱片:如[[朱哲琴]](DADAWA)与作曲家[[何训田]]合作的《阿姐鼓》,在全球56个国家出版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赏并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同样走发烧唱片路线的[[布仁巴雅尔]]的《[[天边]]》因为歌曲《[[吉祥三宝]]》在春节晚会的意外走红而成为唱片市场的黑马;同样,把欧美R&B与蒙古族音乐结合而成的[[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也因成为最红的网络歌曲而浮出海面成为真的“传奇”!而用苍凉沙哑的声音翻唱新疆民歌的[[刀郎]](罗林)也以几百万的销量创造了唱片市场的神话;韩红、容中尔甲的藏式流行歌曲,[[腾格尔]]、[[斯琴格日乐]]的内蒙民歌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山鹰组合]]和[[彝人]]制造的彝族题材歌曲。
 
===选秀===
 
“选秀”被[[湖南卫视]]成功地用于“[[超级女声]]”之后,就产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轰动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选秀活动虽然已经受到各方面批评和遏制,仍然大有蔓延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所谓的海选歌手也给歌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出现后中国大陆各媒体纷纷在2013年推出《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好歌曲》等。
 
=== 乐器及设置 ===
二十年代时代歌曲萌芽时期,演奏乐队往往以国乐乐器为主,辅以西洋提琴增润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乐器渐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乐演奏传统中式旋律。如今的乐器配置则更爲西方化,吸收了诸如[[节奏布鲁斯]]、[[嘻哈音乐|嘻哈音乐]]等的许多配乐特点。少数华语音乐人如[[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人已经尝试过将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列表|中国乐器]]同西方影响相结合。
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最早是从民间小曲及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早期的作词家如[[范烟桥]]、[[陈蝶衣]]等均深通韵律,上承中国古诗的遗风,歌词雅俗共赏,俗而不淫。当今作词家则顺应新时代的需要,歌词更加直白,有的还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歌词创作也呈现五光十色。
[[File:华谊兄弟01.jpg|缩略图|[http://www.freep.cn/zhuangxiu_6/News_820063.html 原图链接]华谊兄弟]]
==行业==
** 马来西亚:[[海蝶音乐#海螺音乐|海螺音乐]]
[[File:全球华语排行榜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3189656/0/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fr=lemma&ct=single#aid=0&pic=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 原图链接]全球华语排行榜]]
=== 排行榜 ===
[[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是一个由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新加坡、台北和吉隆坡的七家电台于2001年联合成立的一个音乐排行榜。
 
==质疑==
 
===艺术性===
 
歌手大多数缺乏真正的音乐态度。粗糙的包装制作早已丧失了音乐的本质,其实质意义只是策划者们获得的充足利益。制作团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外在的包装而不愿去提升词曲的创作,当过于重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内在本质。
 
===盗版===
 
20世纪80年代,因为当时版权未清,大量翻版音乐横行于市,可由于当时流行音乐发展迅猛,音乐人还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利益,当时的世道尚好,盗版虽然销量巨大,也未能对正版的发售造成威胁。在过去台湾市场上,盗版占有率一直控制在15%左右,突然在世纪末盗版业者愈加嚣张。99年,盗版占有率一下子高扬到35%,在2001年更是夸张的达到48%,彻底打击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当时香港也饱受盗版困扰,ifpi不断调低认证数字,台湾IFPI为避免台湾重蹈覆辙,从1999年开始发起一连串活动抵制盗版。可是情况愈演愈烈,IFPI宣布盗版不除将不再公布台湾业界销售榜单和排行数字统计,至今台湾仍然没有官方的销售数字统计,使得台湾音乐在华语界的统治力一降再降。
 
盗版的猖獗也让台湾的原创音乐深受打击。因为IFPI停止统计,台湾唱片公司开始肆无忌惮播报销售数字,由此带来浮夸风遍及两岸三地。直至[[周杰伦]]公开质疑唱片销量,太合麦田公布[[李宇春]]专辑销售数字之后,才让听众们真正直面唱片数字注水的严重性。
 
港台的盗版业也让内地盗版业者开始效仿,内地音乐本来制度尚未健全,顿时受到更严重的冲击。眼见原创歌手终于在内地可以发行专辑,内地的引进公司也做得有声有色,旋即受到盗版的强烈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完全不需要成本的网络共享成为了两岸三地流行音乐工业新的噩梦。
==著名歌手==
* [[宋念宇]]
* [[李荣浩]]
 
{{div col end}}
|-
|}
 
==视频==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f0858tw42k1 |640|380|qq}}
</center>
== 相关条目 ==
{{reflist|2}}
[[Category: 910 樂總論] ]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音樂創作]]
2,1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