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华语流行音乐

增加 1,2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华语流行音乐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 原图链接]华语流行音乐]]
{{Infobox music genreperson
|name=华语流行音乐
|color=black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中路|西藏路]]的。<ref name="Jones">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ref>[[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File:李锦晖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cefc1e178a82b901e410a470708da9773912ef30 原图链接]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1920年代:时代曲的产生===
19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ref name="Shoesmith">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ref>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ref name="Kakisensi">Kakisensi web. "[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Kakiseni artic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0040139/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date=2007-06-10 }}."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ref>而巴克·克莱顿(Buck Clayton)——[[美国]]爵士乐[[小号]]手——曾在上海同黎锦晖一起工作,他们两人彼此学习,相互影响,使对方熟习的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中。[[黎锦晖]]创建的[[明月歌舞团]]也是首个中国流行音乐团体,后于1931年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的流行音乐团体。
[[File:周璇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周璇/37750/0/aec379310a55b319180e4c5c4ea98226cffc1720?fr=lemma&ct=single#aid=0&pic=aec379310a55b319180e4c5c4ea98226cffc1720 原图链接]周璇]]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吴莺音]]”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1950-1960年代:分裂与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取得政权,开始在文化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项政策便是将流行音乐宣佈为[[色情]]<ref name="Broughton">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ref>,至此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被严厉压制,只容许[[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革命音乐,严重打击中国音乐发展。
 
[[File:邵氏影业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邵氏电影公司/2249245/0/8326cffc1e178a8262bc5363f803738da877e875?fr=lemma&ct=single#aid=0&pic=8326cffc1e178a8262bc5363f803738da877e875 原图链接]邵氏电影公司]]
[[龚秋霞]]、[[姚莉]]、[[白光]]、[[吴莺音]]、[[张露]]等上海海派时代曲音乐人,因战乱南迁至香港发展,[[香港]]开始成为[[时代曲]]的接续发展中心,后因[[邵氏]]、[[电懋]]影业竞争,歌舞片盛行,幕后代唱演歌双栖成为常态,代表者为[[葛兰]]、[[叶枫]]、[[凌波]]、[[潘秀琼]]等人。
===1970-1980年代:工业的成长与新市场的形成===
 整个七八十年代,[[台北]]保持并发展了其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业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随著青春校园电影及[[琼瑶]]「[[三厅电影]]」热潮,以电影主题曲姿态出现的[[国语]]时代曲亦获得空前成功。当中[[刘家昌]]的创作班底独领风骚,刘更凭藉培育或引荐多位日后叱吒七八十年代台湾华语乐坛流行巨星,[[尤雅]]、[[邓丽君]]、[[费玉清]]、[[甄妮]]、[[刘文正]]、[[凤飞飞]]、[[黄莺莺]]等,成为不争的七十年代华语乐坛教父。   其时,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远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 而[[邓丽君]]的歌声亦传至中国大陆。在当时高度政治敏感下,邓丽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国大陆政府视爲([[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ref>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2.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引起了当时「白天聼[[邓小平|老邓]],晚上聼[[邓丽君|小邓]]」的说法。<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邓丽君与国安局]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09001124/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date=2008-06-09 }}</ref><ref name="Reed">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ref>
在七十年代末,随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华语流行音乐乘此良机,重新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间。<ref>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ref>1980年代,[[录音机]](收录机)及电视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如虎添翼。
 
[[File:陶晓清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陶晓清/7163025/0/562c11dfa9ec8a1384665b16fd03918fa1ecc0cc?fr=lemma&ct=single#aid=0&pic=562c11dfa9ec8a1384665b16fd03918fa1ecc0cc 原图链接]陶晓清:台湾民歌之母]]
1965年,[[陶晓清]]开始在中广主持《中广热门音乐》节目介绍当时西洋流行音乐。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1979年,中美断交,台湾国际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们仍沉浸在西式音乐文化之中,「旧上海」式的歌曲,与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在这种氛围之下,创作属于「中国人」的歌曲,这种想法慢慢开始萌芽。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台湾一方面从校园发展出以「唱自己的歌」为号召的[[校园民歌]]创作热潮,如[[蔡琴]]、[[齐豫]]、[[潘越云]]、[[李建复]]、[[施孝荣]]、[[黄大城 ]]、[[陈明韶]]、[[王梦麟]]、[[赵树海]]、[[叶佳修]]、[[李寿全]]、[[李泰祥]]、[[苏来]]、[[靳铁章]] 、[[梁弘志]]等人开始投入乐坛,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乐乐团(BAND)起家的音乐人,也开始回归国语唱片参与製作及演唱如[[黄莺莺]]、[[苏芮]]、[[罗大佑]]、[[谭健常]]、[[陈志远]]等人,彼此激发火花乐坛风格更趋多元成熟。
 
[[File:罗大佑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罗大佑/236869/0/f636afc379310a5531ef8521bd4543a98326101f?fr=lemma&ct=single#aid=0&pic=f636afc379310a5531ef8521bd4543a98326101f 原图链接]罗大佑]]
八十年代起,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民歌亦进入成熟与商业化时期,西洋音乐乐团起家的人成为主流,市场欣欣向荣唱片公司百家争鸣,词曲创作与唱片製作成为专业并开始细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两家为[[吴楚楚]]与[[彭国华]]创办的[[飞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黄莺莺]]、[[苏芮]]、[[王芷蕾]] ,知名创作人[[李寿全]]、[[陈志远]]、[[陈乐融]]、[[张雨生]]等人)与[[段锺沂]]、段锺潭兄弟创办的[[滚石唱片]](知名歌手[[陈淑桦]]、[[齐豫]]、[[潘越云]],知名创作人[[罗大佑]]、[[李宗盛]]、[[陈昇]]、[[陈焕昌]](小虫)、[[黄韵玲]]等人),两家的良性商业竞争扩展了唱片市场,创作力道丰沛多元,也让单张唱片销量最终突破百万门槛成为产值高昂的唱片工业。
公正的排行榜节目普及人心,成为老将展实力,新人曝光发热的极佳管道,亦促成台湾唱片市场蓬勃发展。
 
[[File:费翔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费翔/882560/0/b8389b504fc2d56266ed7cd0ed1190ef76c66c22?fr=lemma&ct=single#aid=0&pic=b8389b504fc2d56266ed7cd0ed1190ef76c66c22 原图链接]费翔]]
[[罗大佑]]歌曲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ref name="Lo">Lotayu.org. "[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Lotayu.og]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4043036/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date=2009-02-24 }}." ''历史报道 : 《明天会更好》幕后.'' Retrieved on [[2009-01-06]].</ref> 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爲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的[[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ref name="ch1">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3.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 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ref name="Lo" /><ref name="ch1" />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台湾歌手包括[[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罗志祥]]、[[蔡依林]]、[[萧亚轩]]、杨丞琳、王心凌、张韶涵等新兴天后、天王崛起,马来西亚及新加玻歌手亦选择来台湾出道及发展如:[[孙燕姿]]、[[林俊杰]]、[[梁静茹]]亦成为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无论在奖项和销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团体包含[[S.H.E]]、[[苏打绿]]、[[五月天]]等此时为台湾音乐蓬勃发展时期,其影响力遍及大中华地区。新的竞争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带来了偶像概念,偶像的塑造乃至[[偶像剧]]的製作使华语流行音乐借助偶像的力量深入人心。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虽然有助于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梅开二度,但也引发了不同的意见。
[[File:陈奕迅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陈奕迅/128029/0/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fr=lemma&ct=single#aid=0&pic=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 原图链接]陈奕迅]]
至于香港方面,在大中华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为[[陈奕迅]],其中陈奕迅更三度夺得[[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是两岸炙手可热的歌手。
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最早是从民间小曲及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早期的作词家如[[范烟桥]]、[[陈蝶衣]]等均深通韵律,上承中国古诗的遗风,歌词雅俗共赏,俗而不淫。当今作词家则顺应新时代的需要,歌词更加直白,有的还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歌词创作也呈现五光十色。
[[File:华谊兄弟01.jpg|缩略图|[http://www.freep.cn/zhuangxiu_6/News_820063.html 原图链接]华谊兄弟]]
==行业==
128,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