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包面的巫山姑娘(周子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卖包面的巫山姑娘》是中国当代作家周子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卖包面的巫山姑娘
五月初,到巫山太原大厦,这儿新开了不少茶餐厅和台球室,茶餐厅的方位属于坐南朝北的好地段,原先初中时,天华超市门口有着卖面条和包面的人家,由于城市治理的某些原因,已搬走了。
巫山城属后靠移民城区,略显老旧的山城,房屋一层层一字向上排开,来往的车辆人群,在岁月里,巫山父老像江水样汩汩生活……
初一,我独自在重庆补课,临近寒假的某日晚上八点,匆匆踏上了从重庆市区回巫山县城的大巴,那是回县城最便捷的方式。
经过近七个小时的颠簸,凌晨两点多钟,大巴终于在翠屏车站停下了。因事先忘记家人取得联系,家人也不知道我什么时间到家。出了车站的小铁门,望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我有些犯愁了。
坐着一辆三轮车,一会儿就把我载到了县城中心的市政广场。
在大世界门口似乎稀稀落落地躺着几个棒棒伯伯,有抽烟的大叔嘴上的红烟头在那里或明或灭格外醒目。有一盏路灯,一座座建筑物黑黢黢阴森森的。 腊月天像是故意捉弄人一样十分寒冷,便后悔起来,我应该回家,不该到这里来受冻,在大巴车至少还有盏电灯照着,心里也觉得暖和一些吧。忽然,我发现在天华超市大门口不远处荧荧地亮着两盏灯,虽然光线暗淡一些,但它却给那一小块地方带来了光明。
一位姑娘的吆卖声顺寒风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里:
“热包面哦——五元一碗!”
这是熟悉巫山话!经过一夜的颠簸,肚子有点饿了,况天气寒冷,该吃碗暖和暖和。天华超市面条店前,地上并排放着几张小饭桌,每张小饭桌上面挂着一盏电灯,还有几个调料缸和一摞空碗。
看上去与我当年同龄的小姑娘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我放下手里的旅行书包,在一条小板凳上坐下。她把一碗冒着热气的包面放到了我的面前,然后微微一笑,一口琼牙玉齿闪着银光。
寒假末尾才回家,我喝着香喷喷的包面,真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一碗包面下肚,味美可口,心里热乎起来,寒气也为之一扫。我决定再吃一碗,我把碗递给姑娘说:“妹妹,再来一碗!”
姑娘说:“桶里只剩下汤了,你再等一等吧,我哥马上就送来了。”说罢又抱歉似的。借着灯光,我趁着空闲就从口袋里翻找零钱,没有零票,便将一张二十元的钞票递给了她。她说:“哎呀,恐怕找你不开,你没有零钱吗?”我说:“如果有,也就不给你这张了。”
姑娘从身上口袋里找了半天,对我说:“先给你十块,待会儿我哥来了再找五元块。”我说:“也好。”见她有空,我就与她闲聊起来:“你是在巫峡还是巫中?”姑娘腼腆地说:“我去年初中毕业以后就下学了。”我说:“怎么不考高中呢?”她说道:“我爸爸病了,弟弟这几年读大学,花钱多。”我“哦”了一声,明白了这个同龄人为什么不读高中,有些惋惜。我换了话:“你家离这儿远吗?”
她说:“不太远,就在早阳乡那边,现在搞拆迁,高铁站的补偿也没有到位。”“冬天要过年了,你天天来卖包面吗?”姑娘顽皮地一笑说:“我如果不来,你在这寒天里,还不冻成了冰棍?”我点点头:“你说得很对。”
“叮铃铃!”这时,小姑娘的哥哥用小摩托送来了其他食材。天也蒙蒙亮,几位老辈子也围拢过来吃包面。小姑娘先给我盛了一碗,然后又给别的顾客一碗一碗麻利地盛着,那氤氲的热气在小饭桌上面升腾。我吃罢包面,额头出了汗。为不影响小姑娘的生意,我背上书包起身让座给其他的顾客。这时,天华超市才开门营业,大世界也开始经营了,室内外顿时灯火通明起来。
我看看手机,已是六点,就在我快迈下梯子坎,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喂,大哥,你等一等!”我转过身来,这时,卖包面的小姑娘已经来到我的面前。我说:“你有什么事?我要赶紧回去呢!”姑娘却不紧不慢地说:“那你赶紧回去吧!”“给!”小姑娘递给我一张纸币。我接过那张五块钱的纸币,“不用谢!”姑娘说罢转身离去。我伫立在市政广场门红绿灯前,望着小姑娘的背影,任凭寒风锥子一般刺着我的脸和耳。 “热包面哦——五元一碗!” 姑娘甜甜的叫卖声伴着寒风飘得很远……[1]
作者简介
周子杰,巫山作协会员,巫山青年,重庆文理学院大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