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乡子 送述古(苏轼)

《南乡子·送述古》

作品名称:《南乡子·送述古》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南乡子·送述古》是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大气磅礴。

目录

原文

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2]

赏析

苏轼这首词善于从社会人生常见的聚散之中展现出特定环境中的真情挚意。苏轼与陈述古交谊很深。述古名襄,比苏轼年长。当他还在朝时,便向宋神宗推荐苏轼是难得的人才。以后两人都因反对新法离朝外任,述古于熙宁五年(1072)五月由陈州移知杭州时,苏轼已任杭州通判半年。二人在这个风景名城一起宴集唱酬,十分相得。熙宁七年(1074)七月,陈调赴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新任,于有美堂宴会僚佐,苏轼赋《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赠别。不久,陈离杭,苏轼追送至临平(在杭州东北面,即今余杭),写下这首情深意挚的送别词。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词以回顾二人两年来在一起共事的杭州城开始,虽是即景之笔,却在这拟写送述古的一回首之中表现了无限美好的回忆与惜别之情,而点出“居人”,含蓄的反映了陈述古在杭任上的爱民措施,以及离去时对“居人”的关注、眷顾之情。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上片后三句是说,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象落笔,实则是以客观无知之物,衬托词人的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含有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的迎客西来复送客西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下片前两句是说,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友人既已离去,自己也只得返程,然惜别的情思绵绵不绝。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末三句是说,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梦不成”与“泪不停”,都是实写词人对陈述古的思念,而又有一个递进深化的过程。同时在词的环境氛围与形象的描绘上,这两句也非常成功。“梦不成”,衬以初秋的寒意,更加显出环境气氛的凄清。“泪不尽”,置于微弱的残灯斜照下,说雨晴而泪不晴,极有思致,更加展现出人物形象的孤寂及内心思念友人的深情。

这首词表现出词人对陈述古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意,写得是真景物真感情,在送别的题材中,有耳目一新之感。[3]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4]


参考资料

  1. 南乡子·送述古, 古诗文网,
  2. 南乡子·送述古, 古诗文网,
  3.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赏析 , 新浪网,2019-02-03
  4.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学习网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