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宋四大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1]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兴四大诗人民 族汉族职 业诗人主要成就创作大量诗歌出生地中国代表作品《青山寺》《诚斋集》《四时田园杂兴》《长歌行》所处时代南宋

简介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 位诗人的合称。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 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人物简介

尤袤(公元1127~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常州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南宋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 公元1148年(南宋朝绍兴十八年戊辰)举进士。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逝世后谥号“文简”。[2]


人物生平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农历二月十四日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尤袤自小受家学熏陶,5岁能为诗句,10岁有神童之称,15岁以词赋闻名于毗陵郡(今常州,时无锡属毗陵)。 尤袤于公元1148年(南宋绍兴十八年戊辰)举任泰兴县令。当时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泰兴处于南宋边区,金兵时常入侵,“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尤袤上任后,一面为民请命革除苛捐弊政;一面率领军民整修城廓。南宋朝绍兴三十一年辛巳(公元1161年)十月,金兵大举南侵,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城都被攻陷,只有“泰兴以有城得全”。金兵蹂躏两淮地区后,淮南人民死伤枕籍,流离失所。尤袤在诗作《淮民谣》中,描述了当时淮南人民的悲惨处境:“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淮南丧乱后,安巢亦未久,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荒树日西斜,抚摩力不给,将奈此忧何?”全诗长达六十句,通过一个流离失所的淮民的口气,如泣如诉地将淮南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宇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尤袤在泰兴有政绩,后奉调入京,任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和实录院检讨官,质又升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读。公元1172年(南宋朝乾道八年壬辰)农历二月,尤袤因参与一些大臣反对孝宗任用安庆军节度使张说执政,于次年冬被赶出京城,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州。尤袤在台州期间,曾减免了一万多户无地贫民的税收,继续加厚和加高了前任知州修筑的城墙。后来,台州发生洪水时,城区由于城墙高、厚而未受淹。 当尤袤在台州作出政绩时,一些奸诈之辈就散布流言蜚语对中伤于他,引起了宋孝宗的怀疑,特派人对尤袤进行秘密调查,。使者在台州听到的是民众对尤袤的一片赞誉声,回京如实作了回报,并抄录了尤袤在台州所作的《东湖》诗四首呈送孝宗。其中二首:“三日瑶霖己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干。从来说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百病疮痍费抚摩,官供仍傀拙催科。自怜鞅掌成何事,赢得霜毛一倍多。”宋孝宗对尤袤勤于政事和忧国忧民的品德十分叹赏。不久就提升他为淮东(今淮扬一带)提举常平,后又调任江东(今南京、广德一带)提举常平。 尤袤在江东任内,适逢大旱,他率领人民抗灾,并设法赈济灾民。后被题升为江西转运使兼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府。公元1182年(南宋朝淳熙九年壬寅),尤袤被召入朝,授吏部郎官、太子侍讲,后又提升为枢密检正兼左谕德。在朝时,他直言敢谏。公元1183年(南宋朝淳熙十年癸卯)夏大旱,尤袤便上书皇帝,对当时政治上的黑暗作了无情的揭露,书中说:“催科峻急而农民怨;关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滞,士大夫有失职之怨;给浚削,而士卒又有不足之怨;奉谳不时报,而久系囚者怨;幽枉不获伸,而负累者怨;强暴杀人,多特贷命,使已死者怨;有司买纳,不即酬价,负贩者怨。”他要求宋孝宗革除弊政,以弭民怨。 公元1187年(南宋朝淳熙十四年丁未)农历十月,尤袤被任命为太常少卿,他对朝廷礼制和人才使用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意见,深受宋孝宗的赞许,进官权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吏侍讲,后又被任命兼权中书舍人和直学士院之职,尤袤力辞并推荐陆游替代,但宋孝宗不同意。 宋光宗于公元1189年(南朝宋淳熙十六年己酉)农历二月即位,即位后,尤袤再三劝谏劝,要他“谨初戒始,孜孜兴念”,告诫他“天下万事失之于初,则后不可救”。并对宋光宗即位后即任用亲信和滥施爵赏的做法十分忧虑。他引用唐太宗登基后不私秦王府旧人的故事,想引起宋光宗的重视,但尤袤的这番忠言不仅没有打动光宗,反而被一些奸臣从旁诽谤,说他是已经下野的周必大的党羽。公元1190年(南宋朝绍熙元年庚戌),尤袤再次被逐出京城,出任婺州(今浙江金华)、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知府。后又被召入朝任绘事中兼待讲。此时他又要求光宗“澄神寡欲”、“虚己任贤”,并对宋光宗帝继续滥施爵赏的做法一再进行劝阻。宋光宗有时也能采纳尤袤的意见,如撤销了一些升迁近臣的决定等等。但有时仍固执己见,甚至对尤袤的上谏大发脾气。有一次宋光宗帝又对不应提升的官员委以重任。尤袤上奏谏阻,宋光宗大怒,当即把尤袤的奏章撕得粉碎。 尤袤对于宋光宗朝令夕改、反覆无常的做法非常不满,曾数次要求致仕归田,并以不愿为官、隐居山林的晋代名士孙绰撰写的《遂初赋》的“遂初”二宇以自号,宋光宗帝一面书写“遂初”二字赐给尤袤;一面又不同意他致仕,还迁升尤袤为礼部尚书。尤袤到了七十岁方致仕归家。在无锡束带河旁的梁溪河畔造了园圃,题名乐溪。园内有万卷楼、畅阁、来朱亭、二友斋等。公元1202年(南宋朝嘉泰二中壬戌),尤袤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主要成就

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收藏了大量图书,并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 元朝的方回曾谈到,南宋“中兴以来,言诗者必曰尤、杨、范、陆。”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可惜,尤袤的大量诗稿和其他著作以及三万多卷藏书,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现在见到的他的五十九首诗是由他的清朝后裔尤侗从一些方志、类书中搜集到的。从这些残留诗篇的思想内容上看,尤袤与陆、杨、范三位诗人一样,都对当时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对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异族压迫是十分忧愤的。如从《落梅》一诗中就可以看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思恢复、陶醉于歌舞升平之中的愤懑:“梁溪西畔小桥东,落叶纷纷水映红。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从尤袤的残篇中,还可以看出诗人关心人民疾苦,不满苛征暴敛的情感。 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峥嵘楼阁扦天开,门外湖山翠作堆,荡漾烟波迷泽国,空蒙云气认蓬莱。香销龙象辉金碧,雨过麒麟驳翠苔。二十九年三到此,一生知有几回来。” 尤袤一生嗜书,早有尤书橱之称。他对于图书“嗜好既笃,网罗斯备。”凡是他没有读过的书,只要他得知书名,就要想尽办法找来阅读,读后不仅要做笔记,借来的还要抄录收藏。杨万里曾经描述他乐于抄书的情景:“延之每退,则闭门谢容,日计手抄若干古书,其子弟亦抄书……其诺女亦抄书。”杨万里还记述一则故事,说他曾将其所著《西归集》、《朝天集》赠送给尤袤,尤袤高兴地写诗酬谢:“西归累岁却朝天,添得囊中六百篇。垂棘连城三倍价,夜光明月十分圆。”可见尤袤对书的嗜好之情。 由于尤袤酷好收集、珍藏书籍,加上他曾担任过国史馆编修、侍读等公职,有机会借阅朝廷三馆秘阁书籍,能够更多地抄录到一些一般人所难以见到的书。因此,他的藏书十分丰富,其中善本、珍本也很多。他的好友陆游曾在诗中描写他的藏书是“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 尤袤曾把家藏书籍“汇而目之”编成了《遂初堂书目》一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对研究中国古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遂初堂书目》把图书分成四十四类,从这本书目中可看出,尤袤的藏书包括经、史、子、集、稗官小说,释典道教、杂艺、谱录等等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尤袤十分重视收藏本朝书籍,约占他所收藏史籍总数的三分之一。他收藏的北宋《国史》,九朝具备,北宋《实录》不仅齐全,而且有多种版本。可惜尤袤藏书在他逝世后因宅第失火,焚之一炬。仅留下《遂初堂书目》一部。尤袤文集,据《宋史》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有《梁溪集》五十卷。但均早佚。清人尤侗辑尤袤古今体诗四十七首,杂文二十六篇,汇成两卷,为《梁溪遗稿》,刊行于时。厉鹗《宋诗纪事》又从《三朝北盟会编》《茅山志》等书辑得遗诗数首。尤袤藏书甚多,编有《遂初堂书目》一卷,分经为九门,史为十八门,子为十二门,集为五门,有时一书兼载数本以资互考,但不作解题,且不载卷数和撰人,与《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同为较早的宋人重要目录书。《梁溪遗搞》有清康熙刊本,《遂初堂书目》有《丛书集成》本。 主要作品 瑞鹧鸪·梁溪西畔小桥东 瑞鹧鸪·两行芳蕊傍溪阴 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正月二十八日夜大雪 张公洞大暑留召伯埭 驻目亭 君子堂 乐山堂

杨万里

人物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大臣。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人物生平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呱呱坠地。这是一个风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于上年闰十一月攻陷汴京,这年四月,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便开始了宋、金战战和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 杨万里八岁丧母。父亲杨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积十年,得藏书数千卷。他曾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杨君文卿基志铭》)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他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临安参 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27岁拜刘才邵为师。几年后在赣州司户任上,父亲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 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塞。时主战派领袖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l)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滴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赵构逊位,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气《送王才臣赴秋试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渴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毯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鹤林玉露》乙编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除国子博士,杨万里开始作京宫。次年,张栻由于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力争张栻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兼权吏都右侍郎官;九年四月,转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八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冬,闽”盗“沈师进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九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 (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塞相王淮问”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亲耀他为太子侍读,太子为题”诚斋“二字。淳熙十三年,转枢密院检详宫,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宫。十四年十月,任秘书少监。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惹恼孝宗:”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杨万里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囚日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书监。因绍熙改元,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秘书监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嘱他人,杨万里于是自觉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宰臣以他为进奉官,而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出江东转运副使。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未赴,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答沈子寿书》)。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杨万里辞不往。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四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五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进宝漠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四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 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复辞;二年二月,升宝漠阁学士。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传是由于不满权臣韩侂胄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 开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杰出事迹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还是韩侂胄柄政之时,韩新建南园,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以止数事,可以想见其为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并非谥美之辞。 杨万里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等写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歌四时词》、《播秧歌》等 写出农民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人城道中杂兴》等写出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喜悦和盼望,都具有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杨万里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他在《荆溪集自序》中曾回忆过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余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他在诗中也曾明确表白:“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潜)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之三)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其诗风格纯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巧,号为“诚斋体”。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翮《寒塘诗话》),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钉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主要成就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主要作品 《初夏睡起》、《昭君怨》、《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戏笔》、《宿新市徐公店 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绝句》、《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读严子陵传》、《春晴怀故园海棠》、《归去来兮引/归去来兮》、《过杨村》、《好事近》、《寄陆务观》、《念奴娇》、《伤春》、《晚风》、《武陵春》、《闲居初夏午睡起》、《晓出净慈寺》、《新柳》、《忆秦娥》等。

范成大

人物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号文穆。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人物生平 范成大父母早亡,母:78岁身亡,父:46岁因病身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人物评价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主要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生平事迹 范成大与杨万里年龄相仿,都是在北宋灭亡前后出生的,又同在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同列名于”中兴四大诗人“。不过范成大在仕途上更为得志,做到参知政事,晚年退职闲居。有《石湖居士诗集》。 范成大一度也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 点评(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所谓蛇灰、蚓线之妙。如范石湖眼儿媚萍乡道中云云,”春慵“紧接”困“字、”醉“字来,细极。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袤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都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思想、艺术各有特色,不愧为南宋杰出的诗人。 但他往往也寓感愤和讽刺于诙谐嘲笑之中,如《嘲淮风》:”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又如《观蚁》:”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第二,是丰富新颖的想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态,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动而饶有风趣。比如他用”一峰忽被云偷去“来写流云,用”拜杀芦花未肯休“来写狂风,用”两堤杨柳当防夫“来联想边疆的将士。第三,是自然活泼的语言。他继承了古代和当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传统,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并大量汲取俚语谣谚入诗。诸如”拖泥带水“、”手忙脚乱“,甚至”连吃数刀“之类也在所不避。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词、押险韵、造拗句,可以说是一个解放。这三个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且看以下诸诗: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戏笔》 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 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沂流更着打头风,如撑铁船上牛头。”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 ——《檄风伯》 第一首写眼前景物,第二首写日常生活,都不无寓意,却没有穷酸气、迂腐气。第三首更集中地表现了”诚斋体“的独特风格。他自言”老子平生不解愁“,又说”自古诗人磨不倒“,我们正应从这种诗风中领会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杨万里还是一个比较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正是他的自道。因此他也有一些直接抒写爱国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这两首诗是淳熙元年(1190)杨万里奉命迎接金使时所作。作者看到了本是祖国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却成为金宋双方的疆界,两岸的人民也失去了来往的自由,形成敌国,所以心情异常沉痛。由于结合眼前景物,故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也说明他在绝句方面的造诣。此外,如《雪霁晓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的”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边“等句,也都流露了他的爱国心情。 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插秧歌》、《竹枝词》等,对农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但这类作品在他现存的四千多首诗中是太少了,而且缺乏陆游那样激昂慷慨的热情,揭露也不及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这可能和他的艺术观点有关,他尝说:”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诚斋诗话》) 总的来说,杨万里不失为南宋一位自具面目的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在艺术风格方面。他吸收民歌的白描手法,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和江西诗派差不多,尽管他也推崇杜甫,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未能着重继承。 他心爱的乃是陶、谢、王、孟、韦、柳一路的山水田园诗,尤其是王维的《辋川集》,并片面地认为”只是征行自有诗“。因此,他的诗大都是”斧藻江山,追琢风月“,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和他所处的万方多难的时代显得很不相称。而这也就使他不可能从思想内容、创作方向上对江西诗派作彻底的变革。由于题材的细碎,他的风趣也往往流于庸俗无聊,而那种一味师法自然和滥用口语的”信手“”走笔“的创作态度,也使他写了不少粗率的作品。象”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这类诗句,却实在不高明。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吴郡(江苏苏州市)人。他早年境况比较贫寒,为衣食奔走,故有”若有一廛供闭户,肯将篾舫换柴扉“之叹。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后,仕途上却比较顺利,也为国家人民作了一些好事。乾道四年,孝宗为索取河南”陵寝“地,派他出使金国。在金主面前,他”词气慷慨“,”全节而归“,为朝野所称道。此后他由中书舍人,累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在南宋诗人中最为显达。淳熙九年,因疾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范成大是个爱国者,也比较关心人民疾苦,退居后也没有完全忘却人民。他虽也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继承白居易、张籍、王建的新乐府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因此,他的诗数量虽不及杨万里多,内容却较充实,有不少即事名篇的现实主义作品。 由于生活关系,范成大年轻时便写了一些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催租行》和《后催租行》可为代表。在《催租行》里作者通过官府的爪牙——里正无耻勒索农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只”我亦来营醉归耳“一句,便画出了里正的丑恶嘴脸,手法也非常经济。《后催租行》更写出农民被迫出卖女儿以输租的惨状: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这是农民的血泪控诉。末句是反语,中含无穷仇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这种惨象,在封建社会原极普遍,但很少写得如此具体深刻。 此后在帅蜀期间,作者在《劳畲耕》里还揭露了那种”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的阶级的不平。 还在少年时期,诗人便写出了”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秋日二绝》)的名句,对于南宋统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无耻行为作了尖锐的批评。他最有价值的爱国诗篇,是一一七?年使金时写的七十二首绝句。这组诗不仅描写了北方的山川文物,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有时又通过凭吊先烈谴责宋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如以下诸作: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女僮流汗逐毡并,云在淮乡有父兄。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清远店》 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侵。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 ——《双庙》 关于这次出使,作者谦言是”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其实无论从政治还是从创作来说,诗人都完成了他的使命。 范诗的另一成就是田园诗。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象一长卷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宋代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以前的诗人所很少着墨的。尤其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不少篇章把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以闲适为其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内容,这和他早期写作乐府诗的精神正是一致的。如《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停桑阴学种瓜。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里,诗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亲切的体验领略了农民勤劳、淳朴的品质和他们生活的苦乐,流露了诗人的同情和共鸣。 当然,其中也不免有美化农村的描写,表现了士大夫的情趣。他晚年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 由于内容较丰富,同时他不仅学白居易、王建,也学孟郊、李贺,还有”玉台体“,因此范诗的风格也比较多样。杨万里评他的诗”清新妩媚“、”奔逸隽伟“(《石湖诗序》),主要是指”点缀湖山“一类作品而言。其实范诗还有”婉峭“、”浅切“的一面。杨万里还说:”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这评价也欠公允。范是不能和陆游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响,诗中消极颓废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作为旅行家,范成大比不上徐霞客,但作为士大夫和诗人,范成大的精神世界却远比徐霞客这样的”专业“旅行家丰富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5岁的范成大受命出使金国。他作为”祈请使“,目的有二:一是求赵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巩、洛之地,二是重议两国交换国书的礼仪。 此时距金灭北宋已40余年,南宋与金国划淮河为界,以”侄儿“的身份卑事金国。南宋想以”祈请“的方式收拾失去的河山与尊严,不啻于痴人说梦。就连宋孝帝本人也知道,此行不但没啥胜算,还凶多吉少,临行前他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这就是让他做好当苏武的心理准备了。 乾道六年使金,是他一生中心情最为复杂的一次旅行 范成大此行著有旅行日记一卷,名为《揽辔录》,取东汉名士陈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意思。据此书记载,他于六月”出国门“,”八月戊午“渡淮出国界,十月”戊午“复渡淮归来,在金国境内逗留了两个月。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日记是唐李翱的《来南录》,到北宋时,士大夫作日记者已经很多,其中以王安石的《日录》篇幅最为浩繁,有八十卷之多,然而多记政事,实为一种私家史乘。而早期的私人日记多为篇幅短小的纪行之作。 范成大乃南宋诗坛巨匠,与陆游、杨万里等并称”中兴四大家“,以”清新妩丽“而又”奔逸俊伟“的诗风驰名于世。范成大是一个眼界开阔、感觉敏锐的观察者,对自然界的山水泉石充满热爱,对升斗细民的悲欢富于理解之同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殊方异域、奇风异俗都报以强烈的兴趣;他官至宰辅,风节凛然,一生宦迹又极其广阔(”予生东吴、而北抚幽燕、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故胸中千丘万壑,下笔气象万千。另一面,范成大又是一个内心丰富、情感真挚的人,无论是感时、忧国、悯农、刺政还是伤逝、惜别、叹老、思乡,他的诗里总有一些特别细腻而个性化的体察,用一句老话来说———他的诗里有”人“。 乾道六年使金,是范成大一生中心情最为复杂的一次旅行,压抑、悲怆,而又满怀忠义豪情,因此《揽辔录》中的许多文字也特别感人。如写北宋旧都东京汴梁的残破:新宋门内”弥望悉荒墟“,”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凡东京一门一楼,皆罗列其旧名与”虏改“之新名,貌似简单的记录,而板荡之痛与黍离之思尽在其中。 更让人心碎的当然还是中原的遗民,沦陷已久,”民亦久习胡俗“,”男子髡顶“,”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然而父老”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除《揽辔录》外,此次使金他还留下72首绝句,汇为《北征小集》,其中佳作甚多。 范成大此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但表现得风骨凛然,甚至连金主也认为”可以激励两国臣子“———弱国外交的极致也只能是争取一点精神上的尊严了。 他是打开了心胸和慧眼的诗人,他的饱览山川联系着”许国“的抱负 归国后,范成大得到朝廷的肯定,但很快又因刚直而被黜,于乾道七年受命出帅静江府(广西桂林),这就是”南宅交广“之行。这次旅行实际开始的时间已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腊月七日,他从老家吴郡(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在余杭时与远送而来的亲友道别,场面极其伤感。之前更不得不将重病的乳母留在余杭,”分路时,心目刲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 与众人别后二日就是除夕之夜,”发富阳。雪满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霁。风急,寒甚。披使虏时所作棉袍,戴氊帽,作船头纵观,不胜清绝。“ 此情此境此文,让人一见之下,永铭于心。试想身披两年之前去国北征的寒衣,胸怀着二日之前与亲友诀别的凄怆,于此除夜之际,置身于寒江的扁舟上,心绪如无限宇宙中的一点孤明,所谓”不胜清绝“者,实是无以言之而强为之言了。 溯富春江,经桐庐、兰溪入衢江,然后经常山县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经信州(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登滕王阁;入赣江,乾道九年元月十二日至临江军(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这两处都是当时著名的园林,给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著有《梅谱》一卷。 过临江军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谒南岳庙,因病未登山,然后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凡水陆路程三千里,历时三月,著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 毋庸置疑,范成大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旅人。 古代士大夫因仕宦而四处游历并非罕见,但大多数人只会写一些例行的文字,无论是登临怀古还是厌宦游、思故土,往往流于程式。这类诗人的作品,让你看不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还是清代,也看不出他吟咏的是岭南还是中原,尤其重要的是,你看不到背后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而范成大则是一个打开了心胸和慧眼的诗人,他笔下的风物很少是通用的,而是富于一时一地的特殊性,但又不是现实的实证主义镜像,而总是用他的情怀和风格提升着外在的世相。 作为旅行家,范成大当然比不上徐霞客,但作为士大夫和诗人,他的精神世界却要远比徐霞客这样的”专业“旅行家更丰富。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他的饱览山川是与”许国“的抱负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为了”许国“,他才经受了”三方皆走万里“的艰苦旅程。 一生的漂泊已经沉淀在他内心,成为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士大夫是必须”兼济天下“的,然而作为诗人,范成大又始终非常向往乡居归隐的田园生活。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范成大52岁,离四川制置使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已巳进入吴郡(苏州)的盘门。和前两次怀着重重心事的旅行不一样,虽然与四川的同僚朋友分别不免伤感,这一次的回乡之旅压倒性的情绪是”归去来兮“的喜悦和轻松。这次的行程比较简单: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此行有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与前二录相比,此书篇幅最长,也最为后人推重。 《吴船录》内容极丰富,除了记名山大川之美,如写峨眉山佛光之奇如在目前,状三峡湍流之险惊心动魄,也有许多人文历史方面的记载非常有价值,如记江州东、西林寺的唐代碑刻,抄录峨眉牛心寺释继业所著西域行程等,颇有史料价值。此书文章之美,不愧为中国山水文字中的典范。 从乾道八年十二月出盘门到淳熙四年入盘门,范成大完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循环,从此结束了作为旅人的生涯。从四川归来过武昌时,他曾于中秋夜回忆自己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当时便想:若得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淳熙九年,范成大终于遂愿退休,从此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为家乡撰写了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方志:《吴郡志》。 在最后的岁月里,他仍然对旅行充满向往,但毫无疑问的是,每当中秋赏月的时候,他都会想起从前度过中秋的那些地方:一生的漂泊已经沉淀在他内心,成为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相关事件 范成大与杨万里年龄相仿,都是在北宋灭亡前后出生的,又同在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同列名于中兴四大诗人。他早年从江西派入手,中年以后,转而批判江西派的弊病,尽焚少作“江西体”千余首,而自出机杼。由于生活关系,范成大年轻时便写了一些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催租行》和《后催租行》可为代表。在《催租行》里作者通过官府的爪牙——里正无耻勒索农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此后在帅蜀期间,作者在《劳畲耕》里还揭露了那种“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的阶级的不平。还在少年时期,诗人便写出了”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秋日二绝》)的名句,对于南宋统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无耻行为作了尖锐的批评。他晚年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 由于内容较丰富,同时他不仅学白居易、王建,也学孟郊、李贺,还有”玉台体“,因此范诗的风格也比较多样。杨万里评他的诗”清新妩媚奔逸隽伟“(《石湖诗序》),主要是指”点缀湖山“一类作品而言。其实范诗还有”婉峭“、”浅切“的一面。杨万里还说:”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这评价也欠公允。范是不能和陆游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响,诗中消极颓废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陆游

人物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存9200首,主要是后两个时期所作,42岁前只有百余首,被自己烧掉。有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上古出版社)。 创作经历 其生平经历与创作自然分成三个时期: 1、45前。他出身于学术和文学空气很浓的仕宦之家,父亲陆宰有爱国精神。 29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子前而不取。秦桧死后五年始得授官。任镇江通判时,力主抗金北伐而贬官。 他学诗于曾几,时18岁。 2、46-65岁,入蜀从军至1189年被罢斥。这是其诗成熟期,赵翼:“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他体味出“诗家三昧”。 关于“诗家三昧”的两种解释: 一是他体味出诗歌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从故纸堆中寻出处。至此,他出于江西诗派,而又超于江西诗派。《示子聿》: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二是他在抗金前线的南郑(陕西汉中),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这风格与他建奇功、抒爱国情及狂放性格相适应。(史141)见《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3、66-86,闲居家乡山阴。诗风平淡,但仍不泯爱国热情。创作了七千余首诗。 又《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其诗题材

1、爱国诗。这是其诗的主旋律,自始至终,无论处境如何,无论听风、看雨、感凉、惊梦,时时不忘恢复故土、报效国家。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迎凉有感》等。 像前面所介绍朱敦儒、张元干等词人只是忧愤,有的甚至晚年消沉,自己并没有投身到抗金生活中去。--陆游用他一生的生命激情,声明他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 这一题材主要题旨:(1)歌颂收复失地、报国雪耻的抗金生活; (2)同情沦陷区人民; (3)揭露统治着偏安江南,妥协投降; (4)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如《关山月》、《书愤》。 2、闲适诗。主要写日常情事,写景状物以及生活滋味、闲适之趣。如《游山西村》。 3、爱情诗。不多,但很好,主要写与唐婉之间的情感。如《沈园》。

艺术特点

陆游兼学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家诗: 学李--豪放。陆不忘国事,渴望恢复中原,不仅白日,梦中也常常出现。所以,其诗中描写梦境,充满想象力,具有浪漫色彩。尤其七古的写作。有“小李白”之称。 学杜--沉郁雄浑。他关心国事,被称为“诗史”。但他比杜甫更像战士,斗志更昂扬。七律诗章法整饬严谨,对仗工整。 学白--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平易闲适,不藻饰,语言通俗晓畅。 1、章法:整饬严谨。 2、语言:工整锤炼,通俗晓畅。刘克庄:“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3、诗体:以七言擅长,古近体兼善; 4、风格:沉郁悲壮与雄奇奔放兼之。 影响 在平和时代,人们喜欢他闲适情味的小诗;在国家危难时,他豪情激昂的爱国诗更能激励人和感染人。梁启超《读放翁集》这样评道: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31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主要作品

《关山月》、《书愤》、《金错刀行》《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均为其代表作。 以《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咏梅》等最为著名。 《示儿》是他人生路上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 其他尚有:《放翁家训》、《家世旧文》等。

参考问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