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岸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岸嘴位于武汉市汉阳的晴川阁附近。南岸嘴在中国地理上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第一角"。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处形成的冲击地带。有人说南岸嘴是中国的丹田所在,寓意这里是中国精气最集中的地方。[1]

南岸嘴之美

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武汉的南岸嘴,您就会了解到即使是在城市的心脏地带一样可以体会到天高地阔的精彩,

俯眺两江交汇口,南岸嘴如二龙托起的明珠。南岸嘴地貌独特,颇有香港"维多利亚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风采,更与著名的莱茵河与莫塞河交汇处--"德国角"相似,因此,相对应的,也被称为"中国角"。

现状

2000年初,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要把南岸嘴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性景区。经过两年的拆迁,数千户居民搬离南岸嘴。如今的南岸嘴,风景宜人,春日绿树成荫,秋日枫叶如火。龟山电视塔、晴川饭店、晴川桥与其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概况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切剖出数百年来武汉"两江分三镇"的奇特地貌,而且也造就了汉阳南岸嘴"泾渭分明"的水文特征。自上世纪末开始,横陈于两江交汇处的这一渚头,被人们称作武汉的"城市之眼",其"泾渭分明"的奥秘究竟何在呢?"一瓢舀起两江水,半杯清茶三镇香"。在武汉这座现代城市的中心,汉阳南岸嘴分别与汉口龙王庙、武昌大堤口夹江而峙,两江四岸和三镇中心的标志性景观尽收眼底,亚洲最大的河流长江与它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形成雄浑与清澈的"泾渭分明",吸引过无数人的"眼球"。

上苍赋予江城的一大福祉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之句。"泾渭分明"是一句比喻界线清楚的古老成语。泾河源于宁夏,至陕西汇入源自甘肃的渭河;古时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水交汇时清浊界线显然。由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正宗的泾渭分明今人已难得一见。而久居江城的"老武汉"对于在南岸嘴、龙王庙所见的"泾渭分明",却是司空见惯。

其实,世界上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城市并非少见,如美国"河流之父"密西西比河畔的维克斯堡和孟斐斯;我国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上海;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的同江;浔江与桂江交汇处的梧州等。但遗憾的是,它们要么是主河道与支流界线不清晰不明显,要么交汇点不是处在楼厦林立的特大城市中心,要么周边没有人文景点相匹配,实在缺乏南岸嘴这样的"市区景观"价值。

惟一可与南岸嘴媲美的,大概就是被誉为"日耳曼民族的骄傲"的德国老城科布伦茨的"德国角"了。穿越欧洲数国的莱茵河与清澈的莫塞河交汇于此,其"泾渭分明"的美丽神秘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德国角"与南岸嘴的地理位置极为相似,甚至河流走向及周边景点布置都惊人地一致。但科布伦茨这座仅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莫塞河以南,河的北侧和东侧相对空旷,"德国角"实际就是两河相交的尖三角地带,在那里无法领略到特大都市的磅礴与恢弘。

可见,"身居闹市"的南岸嘴的"泾渭分明"奇观,或许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这,岂不是大自然给予武汉的恩赐吗?

且说江城"母亲河"

如果将长江比喻为武汉的"父亲河",那么汉水无疑就是武汉的"母亲河"了。从高空俯瞰武汉城区的地理构架,它是一个由水轴山系构成的大"十"字:水轴是"沉沉一线穿南北"的长江;山系是东西走向的珞珈山、小洪山、洪山、蛇山、龟山、梅子山等等。南岸嘴恰好就在这大"十"字的交叉点上,其形成离不开汉水。

汉水又名汉江、襄河,古称沧浪、夏水等,在陕西宁强县有三源--沮水、嶓冢山和玉带河,蜿蜒流淌1532公里,东至武汉南岸嘴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为古老的汉民族和汉文化发祥地之一。

汉阳、汉口乃至武汉的命名都与汉水密切相关。隋大业二年(606),依"水北为阳"之旧例,汉津县更名汉阳县。直至明朝以前,汉水主道经古汉阳城之南的诸多湖泊入江,当时仅有汉阳,尚无汉口,龟山之北还是一片水乡泽国。明成化(1465-1487)年初,汉水下游连年大水,近百湖泊堤岸溃口,最大洪汛在汉阳排沙口、郭师(茨)口之间决堤,径直东下,与龟山之北的多股汊水合而为一,汇入长江,"劈"开汉阳与汉口两方境土,从此改变了古汉阳的地理状态(见《明史·地理志》),形成了此后的南岸嘴。

汉水流经武汉境内约20.57公里。在南岸嘴入江口,人们常见江河之水半浊半清,界线晰然。洪汛期间,两江往往水势湍急,汹涌喧哗,使人触目惊心;而洪汛过后的大部分日月,这里又恢复"泾渭分明"之态。1998年-2002年,南岸嘴及周边数千户民宅悉数拆迁,此地建起坚固的驳岸堤和风景宜人的景区,其水上奇观的旅游价值凸显出来。

两江"泾渭分明"成因

笔者曾在晴川街辖区居住43年,其间还在晴川街办事处工作过十几年,对于南岸嘴旁两江的"泾渭分明",早已熟视。长江水常年浑黄,无须细言;而汉水多数时日绿波荡漾,每年"漫江碧透"的时间长短不等(约240-300余天),出现的月份和季节不尽相同,清澈程度也不一。它真的无规律可循吗?其成因何在呢?

带着疑问,笔者造访了汉阳区水务局专家熊延安。这位在防汛部门工作32年的"老水务"说:南岸嘴旁的"泾渭分明"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其成因主要为5个方面。其一,含沙量是首要因素。长江的含沙量较高,水也就常年浑浊,一旦处于含沙"饱和"状态,江水甚至会发红;汉水的含沙量在多数时日相对较低,所以汉水通常比长江清得多。清水汇入浊水,分界线自然明显。其二,是水的流速。它影响着含沙量,流速愈快,含沙量愈高。长江武汉段没有大的弯曲,酣畅奔流,浩浩荡荡;而汉水却弯曲蜿蜒,非汛期流速相对缓慢,水中泥沙沉淀,进入汉阳后又被几道大弯所"梗阻",水也就清澈了。其三,为水位不一。多数时日,浑浊的长江水位略高于汉水。这种状态下,汉水在入江口因受长江的"顶托"而显平缓,流速很慢,水便"澄清"。此种"水位差"愈大,汉水愈清澈,两江的"泾渭"愈分明。其四,为两江上游的天气差异。若长江上游连降暴雨(以梅雨季节居多),各支流暴涨,造成泥沙俱下,江水即浑;假如此时汉水流域无雨或少雨,清澈程度就会变化不大,入江口仍会"泾渭分明"。其五,为汛期的发生时间不同。在有洪汛的年份,长江多为夏汛,汉水多为秋汛,洪峰通常错开时间,因而夏季两江交汇处往往更加"泾渭分明"。不过也有例外,如果两江洪峰"相逢"于武汉(如1983年和1998年夏),或遇长江水位较低时汉江"发流水",在南岸嘴就看不到那么明显的两江"泾渭分明"了。[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