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市,我那淡淡的乡愁(李雨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市,我那淡淡的乡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南市,我那淡淡的乡愁》中国当代作家李雨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南市,我那淡淡的乡愁

岁月悠悠,抛不掉的是淡淡的乡愁。遗忘过去的事情,并非要健忘过去的一切。当我们今天再次回首往事的时候,是否感受到良心上的安慰?那些陈年的故事,是否会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摸你的额头,让你呼吸着母亲怀抱的味道,安然入睡。

记忆中的南市印象就定格在了那种平民式的色调之中。

尽管如今南市追赶的脚步已经超过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但在现代化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缝隙之间,我依然能够触摸到一种霉旧的味道。那种味道就来自我内心深处的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那一条条盘根错节的胡同;那一座座模样近乎一样的大杂院。六十多年前一个大雨滂沱的上午,我就出生在南市的一个大杂院里。

离南市不远的地方就是那条著名的海河。滔滔的河水,亘古至今,繁衍了这座城市,也养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我们喝的水都是从海河里拉来的。每天黎明时分,我都能听见拉水车的木头轮子发出的“吱扭吱扭”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我就知道该起床上学了。

和我的父母一样,我的街坊邻居,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来讨生活的穷苦人。他们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有工厂做工的工人,有卖鱼卖菜的小贩,有码头扛活的苦力,有耍把式卖艺的江湖,还有说书唱戏的艺人。他们大多数都在一块叫“三不管”的地方谋生,他们各显其能,肯干实在,逐渐在这座城市里站稳脚跟。他们极强的适应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让“三不管”这块地方逐渐成为南市的亮点,也成为整个城市最具动感的魂魄。

那时的南市有着一种贫民式的快乐。在巴掌大的地方,就糗着开明、淮海、权乐、群英、南市、黄河、共和、劳动、红旗、大舞台、南门外等十余家影剧院,还有数也数不清的茶楼,茶园、曲艺厅。每到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旗幡招展,南市就成为最热闹的地方。茶楼、戏园丝竹声弦、锣鼓家伙交织着卖糖葫芦的,卖烤红薯的,卖面茶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吆喝声,混杂成南市一曲独特的咏叹调。劳累了一天的受苦人,花不多的钱就能看场电影,听出戏曲,听段相声,听段大鼓,也是一种穷人最廉价的精神享受。那时票价最便宜的当属开明影院。5分钱就能看一场电影。尽管坐得是长条板凳,尽管放得是二三轮的老片子,但依然不能阻挡我等这些囊中羞涩,靠从牙缝里省钱的孩子们的热情。如果说中国的曲艺看天津,那么天津的曲艺就应该看南市。那时候,我的左邻右舍,就住着很多知名的曲艺家。有相声大师白全福,赵佩茹,刘文亨,刘文珍,苏文茂。还有唱河南坠子的武艳荣,武艳芳老师等。这些艺术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繁荣了中国的曲艺事业,还在于他们给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创造了一个平民化的娱乐环境。耳闻目染,在南市长大的孩子们,几乎每人都能够打几下竹板,说几句相声,唱几段丝弦。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梁山的义气,岳飞的精忠,包拯的秉直,杨家将的忠勇,都被刻进了南市人的血脉,因此才有了南市人的那种豁达,豪爽,仗义、乐观的性格养成,当然也包含着一些狡黠,一些粗鲁。

[1]

作者简介

李雨生,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散文诗歌的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