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南洋

時期: 明、清時期

地域1: 東南亞一帶

地域2: 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

現存區域: 新加坡,緬甸第四特區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1]

詳細解釋

(1) 清末至民國時期,劃分我國沿海地區為南北兩洋區,稱山東以南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各省為南洋;江蘇以北的山東、河北、遼寧各省為北洋。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上》:"南洋起廈門,包汕頭、台灣、潮陽、甲子門、四澳、虎門、老萬山、七洲洋,直抵雷環為一截。"

(2)亞洲東南部國家和地區。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強敵,越國鄙遠而來。今而南洋各島,悉為占據。則邊鄙已同接壤,郊垧無異戶庭也。"

【示例】:茅盾《過封鎖線》:"客人們一次一次追問,才知道他是南洋華僑。"

介紹

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南洋水師的"南洋"是相對於北洋水師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師主要活動於長江口以北的渤海黃海東海一帶,南洋水師活動於長江口以南的東海、南海。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南洋"還指東南亞地區,那時華僑去東南亞謀生稱為"下南洋"。事實上南洋水師的也可以到東南亞去巡遊的。"西洋"在明朝時指印度洋一帶,到清朝時指歐洲。後來把日本稱為"東洋"是相對於西洋而言。)當時中國國力昌盛,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

中國的名稱如廈門南洋學院、南洋模範中學。東南亞的名稱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還有一些企業也使用南洋一詞。

南洋群島,指印度尼西亞群島。

中國古代漢族開始移民南洋,明朝時期及明亡後,大量漢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漢族曾建立過一系列的政權。

現在也有少數人仍稱東南亞南洋,不過已是非常稀少。

史上華人

三佛齊王國

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三佛齊舊王朝,國中大亂;當時旅居三佛齊的華人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梁道明王領兵守衛三佛齊北方疆土,對抗滿者伯夷。十年間有幾萬軍民從廣東渡海投奔梁道明王。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梁道明國王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國王和臣子鄭伯可一同入朝貢方物,留下副手施進卿帶領眾軍民。永樂五年(1407年),三保太監鄭和從非洲好望角回航,經舊港,遭遇海盜陳祖義襲擊,施進卿請鄭和協助,鄭和陳兵大破陳祖義,押回京師受戮。同年施進卿派女婿往京朝貢,明成祖昭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施進卿卒,子施濟孫繼位。

延平郡王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餘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裡應外合,但還沒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子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沒有出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