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南渡記》是宗璞所作長篇小說,是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一卷,並可獨立成篇。《南渡記》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愛、對入侵之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細膩的表現。 《南渡記》以「七七事變」後明侖大學教授孟樾一家的變故為主線,描寫北平知識階層在亡國之際表現出的崇高民族氣節,也揭示了一些人懦弱苟且的靈魂。小說富於生活氣息,營造出純淨真摯的藝術氛圍,令人回味不已。作品的結構嚴謹合度、語言優雅蘊藉、情節暗設玄機、人物豐滿真切,具有臻於完美的思想和藝術品格。 《南渡記》講述了盧溝橋事變發生前後,北平明侖大學的教授孟樾一家及親友的生活發生的變化,為後文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明侖大學遷至昆明做鋪墊。由於《野葫蘆引》是在歷史的事實基礎上進行了藝術的加工,較為寫實地記敘了抗日戰爭期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南開大學所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情況,作者宗璞也是南渡的親歷者,所以歷來對於《野葫蘆引》的評價並不能做到絕對地理性客觀......
作者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 原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中共黨員。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在《文藝報》、《世界文學》編輯部工作,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 抗戰爆發時,她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鬥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 ……
內容預覽
這一年夏天,北平城裡格外悶熱。尚未入伏,華氏表已在百度左右。從清晨,人就覺得汗膩。黑夜的調節沒有讓人輕鬆,露水很快不見蹤影,花草都蔫蔫的。到中午,驕陽更象個大火盆,沒遮攔地炙烤着大地,哪兒也吹不來一絲涼風,滿是綠樹的景山也顯得白亮亮的刺眼。北海和中南海水面積着陽光,也積着一層水氣,准知道水也不會清涼。空氣經過暑熱的熬煎,吸進去熱辣辣的。在熱氣中似乎隱藏着什麼令人驚恐的東西,使人惴惴不安。 說不出這種惴惴不安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它卻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人所熟悉的一種心情。自從東北淪陷之後,華北形勢之危,全國形勢之危,一天比一天明顯。「塘沽停戰協定」實際承認長城為中日邊界。《何梅協定》又撤駐河北的中國軍隊,停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