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目錄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 盧溝橋
外文名稱 : Lugou Bridge
別稱 : 蘆溝橋、馬可波羅橋
所屬國家 : 中國
所屬城市: 北京市豐臺區
長 度 : 266.5米
寬 度 : 7.5米
類 型 : 聯拱石橋
適宜遊玩季節 : 9~10月
建議遊玩時長 : 2小時
開放時間 : 4月-10月:07:00-19:00;11月-次年3月:08:00-17:00
地理位置 : 北京市豐臺區 著名景點 :白玉碑
所屬城市: 北京市豐臺區 寬 度 7.5米
盧溝橋課文
《盧溝橋烽火》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接着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軍和偽軍控制,位於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駐守在盧溝橋的中國士兵發現了敵情,便大聲喝問:"誰?口令!"一個日本軍官氣勢洶洶地說,他們有一個士兵失蹤了,要到宛平城內去"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面對敵人的無理要求,守橋的中國士兵當即嚴詞拒絕。
日軍惱羞成怒,首先向中國軍隊開起火來。"嗒嗒嗒……"密集的機關槍子彈傾瀉在盧溝橋橋面上。中國守軍立即開槍還擊。但由於眾寡懸殊,守橋部隊傷亡較大,只得暫時退守大橋東頭的宛平縣城。
第二天凌晨,日軍向宛平城發動進攻。早有防備的中國守軍同仇敵愾,奮起還擊,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馬翻。日寇吃了虧,便拉來大炮。隨着震耳欲聾的炮聲,宛平縣城的東門和西門被炸開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槍,"哇哇"吼叫着,瘋狂地向縣城撲來。英勇的中國守軍舉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敵人的炮火,在殺聲中衝出了縣城。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頃刻間刀光閃閃,鮮血四濺。在硝煙和火光中,日寇被殺得哭爹喊娘,狼狽而逃。
當天晚上,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到了橋頭,大刀隊員們齊聲吶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個個人頭滾落,屍橫橋頭。這時,我們的援軍又從敵人背後殺來,兩面夾擊,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激戰一直持續到9點凌晨,侵占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全國人民迅速行動起來。北平市民成群結隊地前往部隊慰勞,長辛店的鐵路工人夜以繼日地幫助軍隊修築工事。各地民眾、海外華僑也紛紛來電聲援,並送來了大批慰問品。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從此,一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盧溝橋的獅子
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座獅子多得數不清的橋,建於1189年。這是一座聯拱石橋,總長約266米,有28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着獅子。要不仔細數,真是數不清呢。
這些獅子真有意思。它們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
甚至連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遠方長吼;有的低着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裡,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後,好像在做有趣的遊戲;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真是很難數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經數清了,總共是501隻。
盧溝橋是"七七事變"的發生地。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向中國軍隊挑釁,駐紮在宛平的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抗日戰爭從這裡正式開始。正由於這件事,盧溝橋成了我國人民永遠難忘的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的標誌,也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着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史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
中國,他的遊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蹟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修繕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餘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於正值"文革",原工區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隻。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多出5隻。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達到491隻。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並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杆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主要景觀
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裡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着累累彈痕。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闢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盧溝橋文物部門數據。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於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繚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據統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隻,橋東端還有頂着欄杆的石獅,左右各1隻。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總計石獅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瓮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牆正中有馬道並在台上蓋有樓和兵房。城牆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教育於一體的觀光勝地。她於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雕塑園位於豐臺區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雕塑群區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牆等主要景區。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餘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於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牆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盧溝橋概況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15公里豐臺區永定河上,距廣安門10公里,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29年(1189年),建成於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早在700年前,由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介紹到歐洲而聞名於世,當年馬可·波羅就是從這裡進入北京的。
橋東西長266.5米,南北寬7.3米,全用白石砌成,有橋拱11個,橋墩10個;橋畔有石碑兩座:一座記載着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上是清乾隆皇帝親題的"盧溝曉月"四字。"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曉月要在黎明時分,站在古橋上,憑欄遠眺,西山疊翠,月色嫵媚。橋兩旁有281根漢白玉欄杆;這些大小石獅共501個,分別雕於金、元、明、清四個朝代,遊人若有興致,不妨自己去數數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響起了第一聲抗日炮聲,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揭開序幕。198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落成。紀念館台階上有一座高4米的藝術雕塑--《獅醒》,象徵着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應用
由"盧溝橋事變"改寫的文章《盧溝橋烽火》進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書,排於第五課,內容十分真實。
旅遊指南
票價
20元,登城費3元
1.身高1.2米以下(含1.2米)兒童免票;身高1.2~1.5米(含1.5米)兒童,門票半價優惠。
2.65~69周歲老年人憑有效證件,門票半價優惠;70周歲以上(含70周歲)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3.全日制在校學生憑學生證,門票半價優惠。
4.現役軍人(含軍校學員)門票半價優惠
5.殘疾人、軍隊裡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免票。
開放時間
旺季(4 月1日~10 月31日):07:00~19:00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8:00~17:00
史料
盧溝橋
盧溝橋跨盧溝水,金明昌①初建,我正統九年②修之。橋二百步,石欄列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態色相得,數之輒不盡。俗曰:魯公輸班神勒也。橋北而村,數百家。己巳歲,虜焚掠略盡。村頭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譯文
盧溝橋橫跨在盧溝河上,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修復。橋長200步,石頭欄杆上列有柱頭,石獅子形態各異,有吃奶的,有回頭抱着的,有背着的,神態和顏色搭配得很好,數量數不完。民間傳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的神妙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戶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光了。村頭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絕,望過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一樣。
釋義
①金明昌:金朝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
②正統九年: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時為明英宗朱祁鎮。
③獅母乳:指母獅和幼獅。
④贅:通"綴",連結。
⑤得:適合。
價值意義
作為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和全民族抗戰爆發地,盧溝橋不僅是豐臺區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活動紀念地。(北京晚報評)[1]
承載着豐厚的歷史資源,如今的盧溝橋已成為宣傳中華民族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張名片。站在盧溝橋上放眼望去,周邊的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永定河河渡碼頭、平漢鐵路橋遺址、抗戰雕塑園等,與盧溝橋一同構成一幅壯觀的歷史文化圖卷。(人民網評)[2]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讚盧溝橋: 「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雄渾優雅,古樸端莊,建築特色與藝術審美兼備,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記》中盛讚盧溝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橋」。(北京旅遊網評)[3]
參考資料
- ↑ 盧溝橋建首批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晚報[引用日期2019-04-03]
- ↑ 盧溝橋將建國家文化公園,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4-03]
- ↑ 盧溝橋,北京旅遊[引用日期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