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卤味张(李林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卤味张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卤味张》中国当代作家李林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卤味张

“'卤味张’出事了!”

“沁城店食品变质,被举报关停了!”

“罚款10万元,小孬好惨呀!”

……

消息,传闻,如同暴雨来临前的滚滚乌云,瞬间弥漫笼罩了整个西山村,大伙心里沉甸甸的,再无往日的欢乐和朝气。

“卤味张”卤制食品,是遐迩闻名的百年品牌,邵州县西山村的致富产业。全村180户,有120户开卤味店,遍及全国100多个县市,仅此一项,年创利润5000余万元,人均收入4万元以上。如果“卤味张”牌子倒了,市场没了,岂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那真要了西山人的命哟!

西山村两委、“卤味张”食品产业合作社如临大敌,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调集人马火速开赴沁城,协助当地公安工商、食监等部门深入调查,处理善后事宜。

调来查去,挖地三尺,卫生防疫、原料配送、仓储保管、操作流程等环节都没问题,可为什么卤制品颜色变绿变淡、口感变怪变酸,以致于新老主顾怨声载道、群起而攻之了呢?大家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沁城店只好继续闭门歇业,店主小孬叫苦不迭。

“问问三娃爷呗,他见多识广,也许能说出个道道来。”有人提议。

“对对,咋忘了,该请教请教老先生才是!”众人异口同声,像抓着救命稻草一般兴奋。

三娃爷姓张名三娃,“卤味张”的第十代传人,西山村“卤味张”食品产业的首创者、总顾问。说起他与“卤味张”的结缘,还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三娃爷生于1932年,父母早亡,孤苦伶仃,靠左邻右舍大爷大婶周济施舍艰难度日。在他10岁时,邵州一带兵灾、蝗灾、旱灾交织叠加,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他随逃亡大军外出乞讨,几经辗转,糊里糊涂,竟流落到豫东汴京开封。

开封的一家饭店收留了他,跟着张师傅学徒。张师傅也是命运多舛,人到中年,无儿无女,一个人蜗居在郊区自家草房里。他看三娃实诚、勤快、口甜、有眼力,渐生怜悯、怜爱之情,便认三娃为义子。三娃知恩图报,把张师傅当作亲生父母一样孝敬。后来,张师傅因病被辞,失去生活来源,是三娃用自己的微薄薪资供奉老人,吃穿医用,无微不至。

话说1944年底,张师傅身羸体弱,卧病在床,自知时日无多,便让三娃从墙旮旯刨出一个瓦罐,从瓦罐里掏出一个皮夹,从皮夹里翻出一块绢布,绢布上密密麻麻都是字。张师傅气喘吁吁地说,三娃呀,这是啥?这是我们老张家“卤味张”的祖传秘方啊。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开封张家就以卤制食品为生,传承已过九代,在豫东豫南地区颇有名气,堪称一绝。日本鬼子入侵中国后,硬要逼我爷爷交出秘方,爷爷誓死不从,小日本恼羞成怒,将我家满门抄斩,唯有我那时外出未归,侥幸躲过一劫。

张师傅咳了咳嗓子说,三娃,我遗憾啊,没有能力能耐、也没有心思心情再开卤味店,没有将“卤味张”发扬光大。庆幸的是,我遇见了你,捡到了一个好儿子。现在,我把“卤味张”秘方交托于你,这是咱张家的传家宝,也是无价之宝,你一定要珍藏好、保管好,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卤味张”重新开起来,重振“卤味张”盛名——你应该是咱“卤味张”第十代传人!

张师傅努了努力气继续叮嘱,儿啊,卤味秘方,有原料、有配比、有工艺、有要领、有要求,你可要铭刻在心,仔细琢磨,我也会抽空给你讲解演练的。切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做饮食生意一定要讲道义、讲良心,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样才能做得长久、获益长久,就像北京同仁堂训诫的那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还有,祖训有言,秘方传男不传女,更不可与外人道也……

三娃泪流满面,向张师傅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又向墙上的张氏谱轴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披麻戴孝送走张师傅,三娃继续在饭店务工,由打杂到帮厨,由掂勺大厨到后厨总管,解放后又在开封娶妻生子。待有了一定积蓄,便盘下一处门店,干起“卤味张”生意,中间曲曲折折、几起几落自不多言。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子承父业,生意风生水起。新世纪以来,麻辣鲜香、风味独具的“卤味张”,连续获评“河南名吃”“百年老店”“非遗美食”等荣誉称号。

2010年,耄耋之年的三娃爷叶落归根,回到老家邵州西山村。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他甚是欣慰,但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游游逛逛,又令他担忧。乡亲们怎样才能有活干、富起来呢?他解囊修过路,捐资盖过楼,但那只是一时救急、临时输血,不抵大事、无关久远哪!

历经无数个辗转反侧不眠之夜后,他决心下定,“聚室而谋”,告祭义父,献出秘方,造福桑梓。于是,便有了西山村“卤味张”产业合作社,有了“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娃爷感到由衷欣慰

毕竟年纪大了,体力精力不济,三娃爷对西山村“卤味张”扶上马送一程后,交由年轻人独闯江湖了,而他自己深居简出,闭目塞听,当起了“八贤(闲)王”。这次直到有人找上门来,他才知晓“卤味张”出了事儿,不禁一惊,他涉足卤味行业50余年,从没出过安全事故啊。

“你们都说的不少了。问没问过小孬,这锅卤料卤汁,用了多长时间?卤过多少成品?”三娃爷沉默半晌,一字一顿地说。

合作社主任立马电话询问,“小孬说,四个多月吧,每天加工100多斤。”

“操作细则上,规定多长时间?多少成品?”三娃爷问。

“一锅卤料卤汁,以百天为限,每天百斤为限。”合作社主任说。

三娃爷的脸立马黑了下来,“你们怎么监管的?四个多月是百天吗?一百多斤是百斤吗?百天为限不可超时,百斤为限不可超量,是先辈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这都是培训期间再三强调过的。一锅卤料不就几十元吗?不讲良心,不守祖训,缺乏敬畏,缺少匠心,光想着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降低成本,最后只会砸了自家的饭碗!”

一干人唯唯诺诺,俯首垂肩,面红耳赤。

后来,合作社亲自做实验,问题果真出在卤料超时上,卤品超量上,正像所有商品,超出保质期、载荷量、承受力,都难免出意外、出差错、出问题一样。看来,“古之人,不余欺也”。

两个月后,沁城“卤味张”重新开张,相信邵州西山村的小孬以及小孬们,在产业振兴、品牌传承的道路上,会走得更沉稳、更扎实吧![1]

作者简介

李林洲,河南济源邵原镇人,原济源广播电视台台长、济源日报副总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