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滷味張(李林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滷味張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滷味張》中國當代作家李林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滷味張

「'滷味張』出事了!」

「沁城店食品變質,被舉報關停了!」

「罰款10萬元,小孬好慘呀!」

……

消息,傳聞,如同暴雨來臨前的滾滾烏雲,瞬間瀰漫籠罩了整個西山村,大夥心裡沉甸甸的,再無往日的歡樂和朝氣。

「滷味張」滷製食品,是遐邇聞名的百年品牌,邵州縣西山村的致富產業。全村180戶,有120戶開滷味店,遍及全國100多個縣市,僅此一項,年創利潤5000餘萬元,人均收入4萬元以上。如果「滷味張」牌子倒了,市場沒了,豈不「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那真要了西山人的命喲!

西山村兩委、「滷味張」食品產業合作社如臨大敵,緊急啟動應急預案,調集人馬火速開赴沁城,協助當地公安工商、食監等部門深入調查,處理善後事宜。

調來查去,挖地三尺,衛生防疫、原料配送、倉儲保管、操作流程等環節都沒問題,可為什麼滷製品顏色變綠變淡、口感變怪變酸,以致於新老主顧怨聲載道、群起而攻之了呢?大家議論紛紛,百思不得其解。沁城店只好繼續閉門歇業,店主小孬叫苦不迭。

「問問三娃爺唄,他見多識廣,也許能說出個道道來。」有人提議。

「對對,咋忘了,該請教請教老先生才是!」眾人異口同聲,像抓着救命稻草一般興奮。

三娃爺姓張名三娃,「滷味張」的第十代傳人,西山村「滷味張」食品產業的首創者、總顧問。說起他與「滷味張」的結緣,還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三娃爺生於1932年,父母早亡,孤苦伶仃,靠左鄰右舍大爺大嬸周濟施捨艱難度日。在他10歲時,邵州一帶兵災、蝗災、旱災交織疊加,民不聊生,餓殍遍野,他隨逃亡大軍外出乞討,幾經輾轉,糊裡糊塗,竟流落到豫東汴京開封。

開封的一家飯店收留了他,跟着張師傅學徒。張師傅也是命運多舛,人到中年,無兒無女,一個人蝸居在郊區自家草房裡。他看三娃實誠、勤快、口甜、有眼力,漸生憐憫、憐愛之情,便認三娃為義子。三娃知恩圖報,把張師傅當作親生父母一樣孝敬。後來,張師傅因病被辭,失去生活來源,是三娃用自己的微薄薪資供奉老人,吃穿醫用,無微不至。

話說1944年底,張師傅身羸體弱,臥病在床,自知時日無多,便讓三娃從牆旮旯刨出一個瓦罐,從瓦罐里掏出一個皮夾,從皮夾里翻出一塊絹布,絹布上密密麻麻都是字。張師傅氣喘吁吁地說,三娃呀,這是啥?這是我們老張家「滷味張」的祖傳秘方啊。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開封張家就以滷製食品為生,傳承已過九代,在豫東豫南地區頗有名氣,堪稱一絕。日本鬼子入侵中國後,硬要逼我爺爺交出秘方,爺爺誓死不從,小日本惱羞成怒,將我家滿門抄斬,唯有我那時外出未歸,僥倖躲過一劫。

張師傅咳了咳嗓子說,三娃,我遺憾啊,沒有能力能耐、也沒有心思心情再開滷味店,沒有將「滷味張」發揚光大。慶幸的是,我遇見了你,撿到了一個好兒子。現在,我把「滷味張」秘方交託於你,這是咱張家的傳家寶,也是無價之寶,你一定要珍藏好、保管好,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滷味張」重新開起來,重振「滷味張」盛名——你應該是咱「滷味張」第十代傳人!

張師傅努了努力氣繼續叮囑,兒啊,滷味秘方,有原料、有配比、有工藝、有要領、有要求,你可要銘刻在心,仔細琢磨,我也會抽空給你講解演練的。切記,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做飲食生意一定要講道義、講良心,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這樣才能做得長久、獲益長久,就像北京同仁堂訓誡的那樣,「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力,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還有,祖訓有言,秘方傳男不傳女,更不可與外人道也……

三娃淚流滿面,向張師傅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又向牆上的張氏譜軸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披麻戴孝送走張師傅,三娃繼續在飯店務工,由打雜到幫廚,由掂勺大廚到後廚總管,解放後又在開封娶妻生子。待有了一定積蓄,便盤下一處門店,干起「滷味張」生意,中間曲曲折折、幾起幾落自不多言。三個兒子長大後,也都子承父業,生意風生水起。新世紀以來,麻辣鮮香、風味獨具的「滷味張」,連續獲評「河南名吃」「百年老店」「非遺美食」等榮譽稱號。

2010年,耄耋之年的三娃爺葉落歸根,回到老家邵州西山村。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他甚是欣慰,但許多年輕人無所事事游遊逛逛,又令他擔憂。鄉親們怎樣才能有活干、富起來呢?他解囊修過路,捐資蓋過樓,但那只是一時救急、臨時輸血,不抵大事、無關久遠哪!

歷經無數個輾轉反側不眠之夜後,他決心下定,「聚室而謀」,告祭義父,獻出秘方,造福桑梓。於是,便有了西山村「滷味張」產業合作社,有了「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娃爺感到由衷欣慰

畢竟年紀大了,體力精力不濟,三娃爺對西山村「滷味張」扶上馬送一程後,交由年輕人獨闖江湖了,而他自己深居簡出,閉目塞聽,當起了「八賢(閒)王」。這次直到有人找上門來,他才知曉「滷味張」出了事兒,不禁一驚,他涉足滷味行業50餘年,從沒出過安全事故啊。

「你們都說的不少了。問沒問過小孬,這鍋滷料滷汁,用了多長時間?鹵過多少成品?」三娃爺沉默半晌,一字一頓地說。

合作社主任立馬電話詢問,「小孬說,四個多月吧,每天加工100多斤。」

「操作細則上,規定多長時間?多少成品?」三娃爺問。

「一鍋滷料滷汁,以百天為限,每天百斤為限。」合作社主任說。

三娃爺的臉立馬黑了下來,「你們怎麼監管的?四個多月是百天嗎?一百多斤是百斤嗎?百天為限不可超時,百斤為限不可超量,是先輩無數經驗教訓的總結,這都是培訓期間再三強調過的。一鍋滷料不就幾十元嗎?不講良心,不守祖訓,缺乏敬畏,缺少匠心,光想着投機取巧,偷工減料,降低成本,最後只會砸了自家的飯碗!」

一干人唯唯諾諾,俯首垂肩,面紅耳赤。

後來,合作社親自做實驗,問題果真出在滷料超時上,鹵品超量上,正像所有商品,超出保質期、載荷量、承受力,都難免出意外、出差錯、出問題一樣。看來,「古之人,不余欺也」。

兩個月後,沁城「滷味張」重新開張,相信邵州西山村的小孬以及小孬們,在產業振興、品牌傳承的道路上,會走得更沉穩、更紮實吧![1]

作者簡介

李林洲,河南濟源邵原鎮人,原濟源廣播電視台台長、濟源日報副總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