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卫拉特蒙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卫拉特蒙古

来自  网易 的图片

中文名: 卫拉特蒙古

民族: 蒙古族

官方语言: 蒙古语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诸种的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元时期。在历史上曾经两次 (15世纪中期,17世纪清初)建立起强大的卫拉特联盟。[1]

历史记载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诸种的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元时期。在历史上曾经两次(15世纪中期,17世纪清初)建立起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它对东方历史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卫拉特蒙古地处偏西北(今天新疆北疆,阿尔泰山,七河地区)。不如东部蒙古那样与我们接触多,所以不为我们所熟悉。卫拉特蒙古长期独立于蒙古各部外,其语言与东部喀尔喀蒙古、察哈尔蒙古、土默特蒙古科尔沁蒙古鄂尔多斯蒙古等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达不到互通的地步。虽然同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种,但词汇以及语言语法形态保留了大量突厥语成分。当然这也可能与卫拉特蒙古基层族源属于突厥族有关。必须承认的是是,卫拉特蒙古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拉特”是蒙语“Oilrad”的汉语音译,蒙元时期汉语译为“斡亦刺惕”、“斡亦喇”等,称为斡亦剌人。明代汉译为“瓦剌”,清代汉译为“卫拉特”、“厄鲁特”等。由于在清朝初年时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故又称为“西蒙古”。陶宗仪作《南村辍耕路》记蒙古七十二种:外剌、外剌歹。即斡亦剌人。卫拉特蒙古和蒙古兀良哈部一样,从一开始就不是蒙古本部部族,更非蒙古“黄金家族”。是属于蒙古部崛起后被并入蒙古部的突厥语族。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是渔猎森林民族,13世纪初首领忽都合别乞归附成吉思汗,改为畜牧。斡亦剌惕,即草原上的百姓。与不里牙惕(林中百姓)相对应。但斡亦剌惕部众,实际上多为林中百姓。吕思敏作《民族史》曰:斡亦剌者,其居地在今西伯利亚南境。其种名见于《秘史》者,有不里牙惕、兀儿速惕、合卜合纳思、康合里、秃巴昔等。不里牙惕,在萨拜喀勒省之巴尔古精河上。阿穆尔省之牛满河上亦有之。牛满河,一名布里雅特河,即不里牙惕之异译也。兀儿速惕,在牛满河之北。《西北地附录》称为乌斯,谓以水为名;盖即乌苏之异译。合卜合纳思,《西北地附录》作憾合纳,云在乌斯东,谦河所从出,则在今多特淖尔附近。康合里,地在今杭爱山之北,秃巴昔,在今俄领托波儿斯克省境。此种人部落盖甚多。故《秘史》统称之日秃绵斡亦剌。秃绵亦作土绵,译言万也。由此可见,卫拉特蒙古虽号称为蒙古种,但其起源基层民众多为突厥种。

发展

卫拉特人自称“哈达”,属于东胡族或鲜卑族后裔,在唐代境内就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并逐渐发展壮大。随着时间推移和进一步迁徙扩张,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极具游牧性质的社会形态。

在历经宋元两朝统治后(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卫拉特人开始走向分化并出现不同程度上政治上独立状态。明清时期,则将其创设为“旗”、“盟”等行政单位,并实行封建农奴制度。

虽然与汉字文化圈接触时间相对较晚,并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进行共同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紧邻外蒙古及俄罗斯等国家交界处,在文化方面还是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同时由于常年与其他游牧部落往来密切,在语言、服装、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

可以说,“草原之王”成吉思汗所组建并领导过几百年前崛起并曾震动欧亚两洲及太平洋地区各个角落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天下第一帝国——元朝以及其左右三个后续政权(南明除外)无论在地缘战略布局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给予该地区重要影响力;同时近代以来外来势力对该区域进行殖民侵略使得当地居民经历过无尽苦难也从中认清了自身价值所在,并开始倡导保护本身文化遗产以及积极开展现代教育事业等多项工作。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