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拉特蒙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衛拉特蒙古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 衛拉特蒙古

民族: 蒙古族

官方語言: 蒙古語

衛拉特蒙古,是蒙古諸種的之一。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元時期。在歷史上曾經兩次 (15世紀中期,17世紀清初)建立起強大的衛拉特聯盟。[1]

歷史記載

衛拉特蒙古,是蒙古諸種的之一。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元時期。在歷史上曾經兩次(15世紀中期,17世紀清初)建立起強大的衛拉特聯盟。勢力範圍東起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至巴爾喀什湖、蔥嶺,北起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南抵大漠,成為元朝滅亡(公元1368年)後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後一股強大勢力,它對東方歷史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為衛拉特蒙古地處偏西北(今天新疆北疆,阿爾泰山,七河地區)。不如東部蒙古那樣與我們接觸多,所以不為我們所熟悉。衛拉特蒙古長期獨立於蒙古各部外,其語言與東部喀爾喀蒙古、察哈爾蒙古、土默特蒙古科爾沁蒙古鄂爾多斯蒙古等有很大的差異,基本上達不到互通的地步。雖然同為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種,但詞彙以及語言語法形態保留了大量突厥語成分。當然這也可能與衛拉特蒙古基層族源屬於突厥族有關。必須承認的是是,衛拉特蒙古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衛拉特」是蒙語「Oilrad」的漢語音譯,蒙元時期漢語譯為「斡亦刺惕」、「斡亦喇」等,稱為斡亦剌人。明代漢譯為「瓦剌」,清代漢譯為「衛拉特」、「厄魯特」等。由於在清朝初年時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故又稱為「西蒙古」。陶宗儀作《南村輟耕路》記蒙古七十二種:外剌、外剌歹。即斡亦剌人。衛拉特蒙古和蒙古兀良哈部一樣,從一開始就不是蒙古本部部族,更非蒙古「黃金家族」。是屬於蒙古部崛起後被併入蒙古部的突厥語族。衛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是漁獵森林民族,13世紀初首領忽都合別乞歸附成吉思汗,改為畜牧。斡亦剌惕,即草原上的百姓。與不里牙惕(林中百姓)相對應。但斡亦剌惕部眾,實際上多為林中百姓。呂思敏作《民族史》曰:斡亦剌者,其居地在今西伯利亞南境。其種名見於《秘史》者,有不里牙惕、兀兒速惕、合卜合納思、康合里、禿巴昔等。不里牙惕,在薩拜喀勒省之巴爾古精河上。阿穆爾省之牛滿河上亦有之。牛滿河,一名布里雅特河,即不里牙惕之異譯也。兀兒速惕,在牛滿河之北。《西北地附錄》稱為烏斯,謂以水為名;蓋即烏蘇之異譯。合卜合納思,《西北地附錄》作憾合納,雲在烏斯東,謙河所從出,則在今多特淖爾附近。康合里,地在今杭愛山之北,禿巴昔,在今俄領托波兒斯克省境。此種人部落蓋甚多。故《秘史》統稱之日禿綿斡亦剌。禿綿亦作土綿,譯言萬也。由此可見,衛拉特蒙古雖號稱為蒙古種,但其起源基層民眾多為突厥種。

發展

衛拉特人自稱「哈達」,屬於東胡族或鮮卑族後裔,在唐代境內就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並逐漸發展壯大。隨着時間推移和進一步遷徙擴張,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完整、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極具遊牧性質的社會形態。

在歷經宋元兩朝統治後(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衛拉特人開始走向分化並出現不同程度上政治上獨立狀態。明清時期,則將其創設為「旗」、「盟」等行政單位,並實行封建農奴制度。

雖然與漢字文化圈接觸時間相對較晚,並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逐步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進行共同發展,但由於地理位置緊鄰外蒙古及俄羅斯等國家交界處,在文化方面還是深刻影響了當地居民;同時由於常年與其他遊牧部落往來密切,在語言、服裝、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風格。

可以說,「草原之王」成吉思汗所組建並領導過幾百年前崛起並曾震動歐亞兩洲及太平洋地區各個角落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天下第一帝國——元朝以及其左右三個後續政權(南明除外)無論在地緣戰略布局還是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都給予該地區重要影響力;同時近代以來外來勢力對該區域進行殖民侵略使得當地居民經歷過無盡苦難也從中認清了自身價值所在,並開始倡導保護本身文化遺產以及積極開展現代教育事業等多項工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