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印度支那豹[1] (学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也称華南豹,是豹的一个亚种。
分布
印度支那豹分布在中国雲南和秦嶺,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柬埔寨、马来半岛等地,是一種分布在中南半島及華南的豹。
特徵
印度支那豹為大型貓科動物,體形似虎,但明顯較小;頭小尾長,四肢短健;毛被黃色,滿布黑色環斑;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又頗似古代的銅錢,所以又有"金錢豹"之稱。
牠的体长介於1.3-1.75公尺之間,尾長約0.9-1公尺,體重50-100公斤。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前足5趾,後足4趾,爪灰白色;爪鋒利,可伸縮。尾發達,能伸縮。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于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常具顯著花紋。
頭小而圓,耳短,耳背黑色,耳尖黃色,基部也是黃色,並具有稀疏的小黑點。虹膜為黃色,在強光照射下瞳孔收縮為圓形,在黑夜則發出閃耀的磷光。犬齒發達,舌頭的表面長著許多角質化的倒生小刺。嘴的側上方各有5排斜形的胡須。額部、眼睛之間和下方以及頰部都布滿了黑色的小斑點。身體的毛色鮮艷,體背為杏黃色,頸下、胸、腹和四肢內側為白色,耳背黑色,有一塊顯著的白斑,尾尖黑色,全身都布滿了黑色的斑點,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顏色較淡,斑點小而圓,看似非洲豹,但是比非洲豹矯健,結實。
習性
印度支那豹棲息在雨林、山地、原始森林、灌叢、濕地、荒漠等多種環境,從平原到海拔3600米的高山都有分布。牠的巢穴比較固定,多築于濃密樹叢、灌叢或岩洞中。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岩洞休息。
牠感官發達,動作敏捷,善於爬樹及游泳,會守候在樹上,等待水鹿、羚羊、野牛、野豬或者猴類和鳥類經過再飛撲而下咬住獵物頸部使其窒息而死。也善于跳躍,一躍可達6米高,12米遠;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範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遊蕩數十公裏覓食。
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採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于夜晚潛入村屯盜食家禽家畜。
繁殖方式
印度支那豹于冬季和春季發情交配。懷孕期100天左右,4~5月份產仔,每胎產2~4仔,哺乳期約3個月,初生仔體重550~750克,約10日齡時睜眼,18~24個月能獨立生活,幼獸和母獸在一起直到下次發情期。幼獸2、3歲後性成熟。壽命約20年。
保護
印度支那豹的數量可能較華北豹稀少,中國的數量稀少,當局已經加強保護,將印度支那豹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並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哺乳綱紅色名錄--易危(NT)。
香港早期也有印度支那豹生存,如香港大學的香樂思教授曾報導於1931年一隻於涌尾 (船灣)以捕獸器捕獲的豹,並於沙頭角警署短暫存放獸皮。但香港的豹已於1930年代滅絕。及後據說於1940年代有人在大嶼山發現豹子,但從未獲得證實。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9170600/http://mp.gscn.com.cn/2011/0518/626.html
- The Hong Kong naturalist : a quarterly illustrated journal principally for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Vol. 3 No. 1 (1932 Mar): http://sunzi.lib.hku.hk/hkjo/view/2700157.pdf
- EOL: http://eol.org/data_objects/1161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