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印度梵劇

於 2022年8月8日 (一) 10:49 由 善行默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印度梵劇,古典梵語戲劇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它也早已是文化陳跡,但東南亞各國的歌舞沒有不受它影響者。從題材上看,一是取材於史詩和傳說故事,這類題材是印度古典戲劇的主要部分;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刻畫都市世態人情為主;此外還有一些以宗教宣傳為宗旨的作品。[1]梵劇在悲、喜、正三種戲劇審美品類中,與藏戲基本一致,同屬於悲喜參和的正劇式審美品格。[2]

目錄

相關信息

中文名:梵劇 外文名:Sanskrit drama 類 型:印度古典戲劇 闡述文本:《舞論》 起源時間:公元前8世紀 成熟時期:約公元1至3世紀 繁榮時期:約公元4至8世紀 衰落時期:約公元9至12世紀 代表人物:首陀羅迦 迦梨陀娑 等 代表作品:《小泥車》 《沙恭達羅》等

簡介

歷史發展

西方戲劇發源於希臘,東方戲劇則萌芽於印度。

公元前2000年的印度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在當時的詩集《吠陀》中的《梨俱吠陀》關於愛情的對話詩里,已包含着戲劇的胚芽。

  印度進入奴隸社會的所謂「史詩時代」後,出現了民間夜神賽會時的戲劇性表演,是印度戲劇的正式萌芽。

  約公元元年前後,印度古典戲劇步入成熟期。約公元1~2世紀,佛教戲劇家馬鳴創作的《舍利弗傳》等劇本,標誌着古典戲劇成熟了。繼馬鳴之後,戲劇家跋娑活躍一時。本世紀初發現了他寫的13部富有民間色彩的劇本,通稱為「跋娑13劇」。

  繼公元前2世紀戲劇理論巨著《舞論》出現後,戲劇家首陀羅迦創作了現實主義的傑出劇作《小泥車》。

  約公元4~5世紀,印度古典戲劇的傑出作家迦梨陀娑創作了《摩邏維迦》《廣延天女》《沙恭達羅》等劇本。其中《沙恭達羅》至今享譽世界。

  公元7世紀後,印度古典戲劇開始衰退,只有8世紀薄婆菩提的《羅摩傳後篇》最為著名。[3]

發展時期

梵劇的發展大體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即 早期(前4-前1世紀) 成熟期(公元1-3世紀),以馬鳴、婆娑、首陀羅迦為代表。 鼎盛期(公元4-7世紀),以釋迦陀娑、戒日王、薄婆菩提為代表。 衰落期(公元8-12世紀),以王頂為代表。 印度梵劇發展的第一期於民間階段,沒有劇本和劇作家的名字流傳下來,我們無可推知其詳細情況。 印梵劇發展的第二期已經走向成熟並進入文人階段,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劇作家和代表作品,其開端在貴霜帝國的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約78-101/102)及其後。 迦膩色迦崇信佛教,在他的庇護下,印度得大乘佛教開始興盛並向東方傳播,這同時也就推動了印度梵劇的興盛。我們今天知道的最早的印度梵劇作家馬鳴就是迦膩色迦的宮廷詩人和朝臣,同時又是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他利用梵劇創作了宣傳他的宗教觀念。

印度梵劇發展的第三期前半段的笈多王朝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古代印度的「黃金時代」。對於公認為世界戲劇史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印度劇作家和詩人一—釋迦陀娑,就生活於這個時期。 戒日王時期(公元590-公元647)的宮廷梵劇創作仍然非常興盛,戒日王本人就曾經寫出著名的作品《龍喜記》,這勢必促進了全國的梵劇創作和演出活動。 公元8世紀以後為第四期,梵劇進入衰落期。[4]

題材

梵劇的內容主要有兩個重要的題材範圍,一個是英雄事跡,一個是世俗生活。 英雄史劇的素材主要來自於吠陀文獻和史詩,表現歷史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其男主角為國王、仙人活神仙托生的貴人,女主角為王后、公主、仙女,次要角色一定有仙怪僧侶、臣子將軍、嬪妃侍從等,其情節圍繞宮廷生活展開,而大多與愛情有關。

主要角色

梵劇的角色類型主要分為三種:拿耶伽(男主角)、拿依伽(女主角)和毗都娑(丑角)。 角色還有性格類型的區分,例如英雄角色里又分沉默型、殷勤型、浮躁型和崇高型四種。

藝術特徵

作家及作品

梵劇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