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金碑与还金亭(王散木)
作品欣赏
却金碑与还金亭
南方的初冬,夕阳融融,微风和煦,没有一丝寒意。一座小桥联结起运河的东西两岸,一条略显窄挤的街道与运河西路相交成丁字形。那街道就是东莞市莞城区运河西岸的光明路。夕阳被高高低低的新旧楼房遮挡着,整个一条街的光线都是暗暗的。只有街道两边的常青乔木的绿色树冠,沐浴在夕阳的金辉里,与街面形成鲜明的反差。
光明路像一个被从两头强行拽伸的大大的“S”,我们穿行在熙来攘往的车流人流中,很快就来到与教场街、兴隆街结合部位的一座六角亭子前。这就是倍受百姓称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碑。两块镶嵌在浅红色墙面上的黑底阴楷碑铭,非常醒目。一块大书“却金亭碑”,一块简述碑亭的来历。
“却金亭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历经46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安然坐落在三条街巷交叉的街角处,两株高大的榕树,茂盛的枝叶遮挡着碑亭上的大部分蓝天,似两把绿色巨伞为碑亭遮风蔽雨。六角亭六根浅红立柱坚实地承载着琉璃瓦亭顶,六面朱红木栏严实地围绕在石碑的周围,更显出碑与亭的庄严。碑高184厘米,宽102厘米,青石碑身和红砂岩的底座显得非常厚重。石碑打制得相当仔细,碑体的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碑额,下面是楷体碑文,镌刻精良,字迹至今仍清清楚楚。根据碑文的记载,当时广东一带有些地方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对外商拉差、劳役的现象。兼管口岸的番禺县尹李恺上任后,对外商“不封堵(“堵”实际应为“舟者”二字的合体),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外商非常感激他,由暹罗商人奈治鸦看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白银,送给李恺,李恺坚决不受。奈治鸦看无法将银子退给外商,就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巡按王十竹,请求将这笔钱建亭,以表彰李恺的清廉。得到批准后,奈治鸦看便在当时东莞最热闹、人流最集中的地方——演武场筑亭、建坊、立碑、挂匾,名却金亭,碑即名“却金亭碑”。
这座470多年前由外国商人竖立的石碑,不仅记载了明朝时期东莞给外商创造良好投资、贸易环境的史实,也反映了当时东莞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的社会状况,是东莞市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作为明代文物,“却金亭碑”不仅被东莞市、广东省先后列入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又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朝历代,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则多如牛毛。每当出现执政者能清廉公正、勤政为民的,百姓便颂扬表彰,建亭立碑记事,树为楷模,劝勉后人。这座却金亭碑,就很好地起了表彰清官劝勉后人的作用。
无独有偶。与莞城区光明路“却金亭”隔运河遥遥相望的东城温塘村也有一座亭,也是始建于明代、也与金钱有关、也有两棵古树荫护——名曰“还金亭”。由“却金亭”出发过运河桥东行,驱车仅10分钟就到了。
亭子不大,抵达温塘中路立交桥红绿灯下,便看见亭子及其后两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龙眼树。亭子靠路侧墙上镶有一碑刻《重修还金亭记》,洋洋洒洒300余字,其中有一段引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此亭时清光绪秀才袁掞英撰写的铭文,曰:“族祖友信公尝在此亭施茶,见座有囊金,知过客之遗也。守之,候其来取。不料日暮,客不至,因载归。翌日,复载而出,如是经年。客乃重来,偶说旧事。公始询悉端委,出囊还之。客谢以金,辞不受。事载邑志。兹重修此亭,敬取还金二字额之,因并载其事,所以示后人尔。”还有清代温塘村人叫袁珲宇特为茶亭撰写对联:“邑乘志清芬,溯此地名贤,茶煮廉泉,三载遗金还故主;笠车堪小驻,悯当途热客,重修旧址,百年嘉树荫劳人。”通过碑铭、对联,不仅让我等后人记住了该亭的来历,袁公友信那高山仰止的懿德风范更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
莞城有块却金碑,温塘有座还金亭,前者褒扬勤政清廉之事,后者歌颂拾金不昧美德,一碑一亭、一却一还,都是颂扬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在构建风清气正和谐社会的今天,其精神、其精髓犹为可嘉可贵。但愿我们的各级公仆和普通大众百姓,都能够实地去看看,瞻缅先贤之高风亮节,感受古迹之教化魅力,感悟人性之善美真谛。先贤名垂千古,美德弘扬永继![1]
作者简介
王散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