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厄立特里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厄立特里亚
]

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海岸线长1200公里。 厄立特里亚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东部平原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马雷布河为最大河流。高原地区气候宜人。[1] 厄特包括了非洲拥有的多种地貌和气候,有地球上最热和最低的地点(科波谷地)和东非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费尔非尔)。[2]

 

厄立特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落后,丰年粮食自给率仅60%~70%。独立后,政府着力经济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厄立特里亚国 英文名称 The State of Eritrea
简   称 厄立特里亚 所属洲 非洲
首   都 阿斯马拉 主要城市 门德费拉、巴伦图
国庆日 4月27日 国   歌 《Ertra, Ertra, Ertra》
国家代码 ERI 官方语言 英语、阿拉伯语
货   币 厄立特里亚纳克法 时   区 UTC+3
政治体制 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 人口数量 670万(2015年)
人口密度 46.6人/平方公里(2017年7月) 主要民族 提格里尼亚族、提格雷族
主要宗教 东正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 12.4万平方公里(包括达赫拉克群岛近1000平方公里)
水域率 0.14% GDP总计 49.38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 900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291
国际域名缩写 .er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最大城市 阿斯马拉 人类发展指数 0.349
国土面积排名 世界第99名 海岸线 2234公里
国际组织 不结盟运动、阿拉伯国家联盟 主要学府 阿斯马拉大学

历史沿革

 

公元2世纪以后,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地区逐渐成为现今埃塞俄比亚境内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亚形成国家后,其历代君王始终未放弃对厄立特里亚的统治。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厄立特里亚沿海岛屿,于1557年占领马萨瓦港,后将这一地区交其下属埃及总督统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主义者在阿萨布取得立足点,出兵马萨瓦,并向内陆扩张。

1889年,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订《乌西阿尔条约》,承认意对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占领区的统治。[3] 1890年,意将各占领区合并为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1941年,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托管地。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宣布放弃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战胜国将厄立特里亚归属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的政府。

 

1952年,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曾长期为厄独立而斗争。 1958年,逃亡国外的一部分原厄联邦政府官员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1961年后,厄人民先后成立了厄解放阵线(厄解阵)、厄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等反对埃塞统治的组织,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1970年后,厄人阵成为独立解放战争的主力军。

1991年5月,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并肩作战,推翻门格斯图政权,解放厄全境,成立厄临时政府。随即同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厄于两年内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题。 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全民公决,以绝对多数赞成厄独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 [4]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厄立特里亚位于北纬12°42‘和18°2’,东经36°30‘和43°20’之间,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北濒临红海,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00公里,隔海与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连接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形地貌

厄立特里亚全境依据地形地貌可划分4个地理自然区:东部坡地、东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中央高原占国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东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势从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东部坡地及沿海平原主次下降。境内最高峰为中部高原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点为东部平原的科巴尔低地(Kobar),低于海平面75米。 塞迪特河(Setit)为其境内唯一常流河,全长180公里,最大的季节河马雷布河满水期长达440公里。

气候特征

厄立特里亚属于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凉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15℃,热季(5月至6月)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有一狭长的多雨带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漠状态。

水系分布

赛迪特河(Setit)为厄立特里亚境内唯一常流河,全长180公里,最大的季节河马河马雷布河丰水期长达440公里,流域面积23455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厄立特里亚属阿拉伯-努比亚地盾,该地盾元古代绿岩带中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厄特国土面积的60%被元古代绿岩带所覆盖,地址成矿条件优良。主要矿产有铜、铁、金、镍、锰,重晶石、长石、高岭土、钾碱、岩盐、石膏、石棉、大理石。地热资源丰富,红海沿岸和西部地区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气,截止2014年尚未探明储量。截止2014年有16家外资企业与厄政府进行矿业开发合作,首座金矿于2010年底投产,截止2014年已探明储量为2000万吨,其中含31.1吨金,311吨银,29.84万吨铜、37.3万吨锌。厄水资源缺乏,境内河川不多,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土地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5.8%。

行政区划

 

厄全国分为省、县、乡、村四级。全国共有6个省(Zoba Region),分别为:南红海省、北红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尔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首都

阿斯马拉(Asmara),人口约71万,海拔2300~2400米;年平均气温16.9℃,降雨量525.5毫米。

主要城市

门德费拉、阿斯马拉、巴伦图、克伦市、马萨瓦市。

国家象征

国名

厄立特里亚国(The State of Eritrea)。 [5]

国旗

厄立特里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黄色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黄色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 [4]

国徽

 

厄立特里亚国徽正中是一头厄立特里亚独有的单峰骆驼,它昂首站立于广袤而丰饶的大地上,单峰骆驼宛如厄立特里亚的象征。两侧饰以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下端饰带上用提格雷语、英语和阿拉伯语书写着国名“厄立特里亚国”。

国歌

Ertra(《厄立特里亚》)。 歌词大意: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她的敌人被打跨,她的解放证明牺牲有代价。坚定地朝她目标进发,不折不挠形象高大。厄立特里亚,为她骄傲的人民曾受践踏,证明真理总会把胜利夺下。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把握她应有的地位于天下。

人口民族

人口

厄立特里亚全国总人口670万(2019年)。

民族

厄立特里亚有9个民族:提格雷尼亚族(约占人口50%)、提格雷族(31.4%)、阿法尔族(5%)、萨霍族(5%)、希达赖伯族(2.5%)、比伦族(2.1%)、库纳马族(2%)、纳拉族(1.5%)和拉沙伊达族(0.5%)。

军事

国防

 

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原为厄立特里亚人阵领导下的武装部队,1976年正式建立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并开始设立军衔,1997年5月,军队整编工作结束。部队建制为军、师、团、营、连、排、班。截止2014年共有4个军。分驻全国4个军区。

军力

1993年实有兵力9.5万人,独立后分阶段裁减50%~60%。1994年开始实行国民服务计划,18~40岁的公民均须参加18个月以上军训或后备役服务。1997年整编保留4万正规军。1998年~2000年厄埃边界战争期间,政府大量扩军,曾达30万人。停火后,政府宣布复员20万军人。 陆军装甲部队有约150辆T-55坦克、10余辆BTR-60装甲车和数目不清的BMP-1战车,陆军炮兵部队有大约八十辆各式火箭炮、自行火炮,防空部队装备了二十余辆自行防空炮和大约五十余套“9K38 Igla”防空系统。厄陆军士兵主要装备的是以AKM为主的苏式步枪。空军有16架苏27战机、18架米格29战机、6架米格21战机、10余架运输机、12架MB339攻击教练机和30余架直升机,海军有5艘护卫舰及近20艘巡逻艇。 厄立特里亚年度国防开支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0%。厄军士兵占全国劳动力11%强,广泛参与农业生产、修路筑桥等经济建设活动。

外交

 

外交政策

厄立特里亚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主张发挥地区组织或区域性国家联盟作用。1993年5月,厄加入联合国,6月加入非统组织,9月成为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1995年厄加入世界银行,1996年6月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和优惠贸易区银行。

同中国的关系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1993年5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出席厄独立庆典,与厄签署两国建交公报、《中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伊萨亚斯总统于1994年和2005年正式访华,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与胡锦涛主席会谈。 2008年1月,厄财政部长伯哈尼等访华。2008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访厄,签署新疆与厄加什—巴尔卡省加强合作的备忘录,两地缔结友好省区关系。2009年5月,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访厄。 2009年双边贸易额0.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0.39亿美元,进口0.01亿美元。中国主要向厄出口机械和电子设备、日用品及食品等,进口皮革、海产品等。

相关视频

1、厄立特里亚阿斯马拉

厄立特里亚阿斯马拉

2、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重开边境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重开边境

參考來源

  1. 厄立特里亚国家概况,外交部网,2019年7月
  2. 厄立特里亚国简介,海南网,2010-05-26
  3. 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在沙特签署和平协议,新华网,2018年09月17日
  4. 5月24日:厄立特里亚独立,国家在线网,2004-05-24
  5. 厄立特里亚国家概况 ,中新网,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