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历史上的理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史上的理学

《历史上的理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图书信息

书 名: 历史上的理学

作 者:(美国) 包弼德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8072106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元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理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 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 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 宋明理学之面貌。

作者简介

包弼德,是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 查理斯·卡威尔 讲座教授,他同时也主持哈佛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 信息系统》( Chinese Historical GIS) 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著作包括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1992,中译本《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并合编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2006) 以及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1998)等书。包弼德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专注于讨论理学的历史角色,以及从地方史的视角出发探讨 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图书目录

导论历史上的理学

第一章 11世纪时的新世界:比较750年与1050年

对外关系

南北问题

商业与城市化

社会变迁

第二章 在11世纪寻求一个新的基础

知识分子的意见与 科举考试

对唐代上古模式的逐步否定

新法:以立法规定的体制

第三章 理学家

理学家与儒者加

从外部探讨理学内部的历史符

方法与问题

附录

第四章 政治

关于 专制主义

关于帝国的论述

理学与政治

理学的使命与士人

帝国晚期的国家与理学:明初的重要性

第五章 学

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理学学术

“天地”、文明与人类社会现状

作为解决方案的“学”,作为问题的“学”

明代讲学的复兴

第六章 信仰

有关判断与动机的问题

作为信仰的“ 统一性”

第七章 社会

在 宋元时期为士人之学提供一种选择

在宋元时期为家族提供另一种模式

士人自发主义与宋元时期的社群   从“ 自发性”到立法:明朝的立国

大规模的复兴与重归自发主义

后记中国历史和理学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

推荐

《历史上的理学》:社会经济史译丛

文摘

第一章 11世纪时的新世界:比较750年与1050年

第一代的理学家于公元11世纪后期,在激烈的意识形态辩论中登上历史舞台。当时许多人都宣称他们发现了唯一能够让所有人建立共同价值观,并引导所有人对一切事务作出正确选择的学说。理学家在具体方面有别于其他人——他们比大多数人更关心个人的伦理,但他们和同时期的人一样相信知识、价值与行动都应有一个真实的基础。在11世纪,人们迫切希望能找出一种确切的真理,这种心理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它源自一种信念,一种认为我们终于可以创造新的秩序,可以建立一个比汉唐时期更美好的社会的信念;二、它同时是当时的政治精英对应该如何达成此目标感到怀疑和不确定的一种反应。无论是觉得充满希望或是因不确定而感到困惑,11世纪的知识分子都相信世界已经改变了,现在已和过去不同。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认为汉唐时期的立国理念——一种把政治、文化、财富与身份结合起来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他们的时代。由于之前的两个大帝国都无法提供答案,那11世纪的知识分子自然会产生迷惘,但这也为寻找新的答案提供了契机。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的讨论将从11世纪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改变开始。

要了解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改变,我们不妨设想,一名生活在11世纪中期,受过教育,并视自己为公共生活参与者的士子,会怎么理解他自己的时代与处于巅峰期的唐代的区别。

从最基本的说起,这名士子有理由相信大宋国的立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宋朝是960年在华北平原的开封,由一个从后周的幼主手中篡夺帝位的将军赵匡胤(宋太祖,960-976年在位)建立。开始的时候,宋朝只不过是在907年唐朝崩溃后,几个连续控制华北的第六个国祚短暂的朝代。但宋朝却是第一个成功征服了几个南方在唐朝崩溃后建立的小王国,并同时成功防止篡位事件在内部发生的政权。一旦分裂统一帝国的内部威胁被瓦解,宋朝的第一个皇帝宋太祖,以及他的弟弟及继承人宋太宗(976-979年在位),就把精力转向国家的建设:包括划定边界,控制独立的军事首领,征录行政官员,使税收和军需供应制度化,同时重新制定一套全国的法律制度。

媒体推荐

在这部书中,包弼德教授不仅将理学视为对历史现状的一种回应,更将其视为塑造着中国过去数百年历史的一种“主要角色”。在他看来,中国的理学运动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一种潜在的或公开的政治批判立场。这一运动给在野的或体制外的士绅精英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从而使他们拥有了独立的权威。

——韩明士(Robert P.W.Hymes)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通过对理学产生与演变的历史条件的考察,为我们揭示了自宋到清一千年中国历史演变的脉络。本书破除了过去许多中国思想史研究中那种就思想而研究思想的藩篱,并突破了以往许多中国历史研究者“画时(代)为牢”、仅关注莱一朝代情况而不顾及前后的局限,因此堪称一部跨领域、长时段研究的佳作。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