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頭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厚頭龍屬(屬名:Pachycephalosaurus)又名腫頭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厚頭的蜥蜴」,屬於厚頭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北美洲,和霸王龍、三角龍分佈重合。化石已在美國的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發現。
厚頭龍是植食性恐龍(實際上要到中生代末期才有草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恐龍)或雜食性恐龍,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少數顱頂部分。厚頭龍只有一個種,懷俄明厚頭龍(P. wyomingensis)。同樣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Tylosteus,被視為厚頭龍的異名。
如同其他厚頭龍科,厚頭龍是種二足恐龍,具有厚顱頂,後肢長,前肢小。厚頭龍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頭龍類,身長約4.5公尺,重量可達450公斤。根據傳統的理論,厚頭龍與其近親,可能將牠們的厚顱頂使用在物種內打鬥上。另外,厚頭龍可能是龍王龍和冥河龍的成年個體或者雄性個體。
敘述
因為目前只有發現厚頭龍的顱骨,所以不清楚厚頭龍的生理結構。厚頭龍因為大型的骨質顱頂而著名,厚度可達25厘米,可安全地保護腦部。顱頂後方有骨質瘤塊,而口鼻部有往上的短骨質角。這些短角可能很鈍,並不銳利。
厚頭龍的頭部短,上有大型、圓形眼窩,朝向前方,顯示厚頭龍具有良好的視力,可能具有立體視覺。厚頭龍的嘴尖小,具有喙狀嘴。牙齒小,齒冠呈葉狀。頸部成S或U形彎曲。
厚頭龍可能是二足恐龍,而且是顱頂最大的恐龍。從其他厚頭龍下目恐龍推測,厚頭龍身長約4.5公尺,體重約450公斤[1],並擁有相當粗短的頸部、短前肢、長後肢、龐大的身體、以及可能由骨化肌腱支撐的尾巴。
發現與歷史
早在1850年代,便已發現厚頭龍的化石。在1859年或1860年,費迪南德·范迪威爾·海登(Ferdinand Vandiveer Hayden)在北美洲西部的密西西比河源頭附近發現一個破碎化石,該地區現在屬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蘭斯組。在1872年,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提出這個標本(編號ANSP 8568)是個背部鱗甲,屬於某種爬行動物或是類似犰狳的動物。直到一個世紀後,唐諾·貝爾德(Donald Baird)重新研究這塊骨頭,才發現這是塊鱗狀骨,後方具有骨質瘤,並屬於厚頭龍。
因為這塊骨頭早已命名為Tylosteus,早於厚頭龍的命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Tylosteus應具有優先權。貝爾德申請厚頭龍這名稱繼續使用,因為Tylosteus已經有長達50年沒有被使用,而且化石無法有效檢驗,相關地質學與地層學資訊也少,因此申請成功。但爭議尚未結束,在2006年,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提出這個標本更類似龍王龍,而非厚頭龍[2]。在2007年有研究提出,龍王龍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3]。
模式種懷俄明厚頭龍是目前唯一的種,是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在1931年建立。吉爾摩爾將一個部份發現於懷俄明州奈厄布拉勒郡蘭斯組的顱骨(編號USNM 12031),建立為傷齒龍的新種,懷俄明傷齒龍(T. wyomingensis)[4]。在當時,傷齒龍僅被發現牙齒化石,而且與劍角龍的牙齒類似,所以傷齒龍與劍角龍被視為同種動物。當時的厚頭龍科各屬都被歸類於傷齒龍科,直到1945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才修正這個錯誤。
在1943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與埃里希·馬蘭·史萊克(Erich Maren Schlaikjer),根據新發現的較完整化石,建立了厚頭龍屬,並將原有的懷俄明傷齒龍,改列為厚頭龍的模式種。他們同時建立了谷氏厚頭龍(P. grangeri)與瑞內瑪厚頭龍(P. reinheimeri)。
谷氏厚頭龍的化石(編號AMNH 1696)是個接近完整的顱骨,發現於蒙大拿州卡特郡耶卡拉卡鎮的海爾河組地層。瑞內瑪厚頭龍的化石(編號DMNH 469)是個顱頂與少數相連碎片,發現於南達科他州科森郡的蘭斯組地層。自從1983年後,後兩個種被視為懷俄明厚頭龍的異名。
參考文獻
- ↑ (英文)Paul, Gregory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4. ISBN 978-0-691-13720-9.
- ↑ (英文)Sullivan, Robert M. A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Pachycephalosauridae (Dinosauria:Ornithischia) (PDF).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06, 35: 347–366 [2007-11-15].
- ↑ (英文)Stokstad, Erik.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EETING: Did Horny Young Dinosaurs Cause Illusion of Separate Species?. Science. 2007, 18: 1236. doi:10.1126/science.318.5854.1236.
- ↑ (英文)Gilmore, Charles W. A new species of troodont dinosaur from the Lance Formation of Wyoming.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1931, 79 (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