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子

增加 3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原子''' ('''英語: atom'''), 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负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质子]]带负电,从而使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同位素]]。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希腊语]]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根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次原子粒子|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量子力学]]原理能够为原子提供很好的[[科学模型|模型]]。 <ref>{{cite web
依据[[亚里士多德]]引述,原子是不可构造的和永恒不变的,并且形状和大小有无穷的变化。它们在空无(empty)中移动,相互碰离,有时变成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原子相钩结而形成聚簇(cluster)。不同形状、排列和位置的聚簇引起世界上各种宏观物质(substance)。
对原子概念的记述可以上溯到[[古印度]]和古 [[ 希腊 ]] 。有人将印度的耆那教的原子论认定为开创者大雄在[[公元前]]6世纪提出,并将与其同时代的彼浮陀伽旃延和顺世派先驱阿夷陀翅舍钦婆罗的元素思想也称为原子论。正理派和胜论派后来发展出了原子如何组合成更复杂物体的理论。在西方,对原子的记述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中。对于印度文化影响[[希腊]]还是反之,亦或二者独立 [[ 演化 ]] 是存在争议的。
===科学理论===
4,6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