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去秋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去秋行》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去秋行》,是唐代诗人杜甫作于遂州(今四川遂宁)。杜甫,原籍襄阳,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去秋行[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去秋行》

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作品赏析

【鹤注】当是宝应元年作,与上首宜合看。

去秋涪江木落时①,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遂州城中汉节在②,遂州城外巴人稀。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③。

(《去秋行》,为战士丧败而作也。来自涪水,故白骨无归。没于遂州,故冤魂夜哭。)

①《元和郡县志》:涪江水西自郪县界流入,在射洪县东一百步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按:涪江,在今重庆府合州。②鲍钦止曰:段子璋反,遂州刺史嗣虢王巨修属郡礼出迎之,被杀。故曰"遂州城中汉节在",盖伤之也。《唐书》:遂州遂宁郡,属剑南东道所领。按:遂州,今为遂宁县,属潼川州。潼川,即唐之东川也。汉节,暗用苏武节。③汉高帝《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鹤龄曰:段子璋以上元二年四月反,五月伏诛。而此诗云"去秋涪江木落时",则非子璋反时事。鲍注既未可据,黄鹤以前诗为马将军会讨子璋而死,其说亦岂足深信耶。次公谓其事在广德元年之秋,亦无所证明。大抵杜诗无考者,皆当阙疑,不必强为之说。

今按:唐史出于传闻,未可尽信。杜诗出于目击,不必致疑。史谓子璋平于五月,而诗云:"去秋涪江木落时。"盖至秋末而寇始削平也。且子璋反东川,陷遂州,地与诗合。其时月不符者,必属史传之误。此时舍子璋之外,别无叛东川者,黄鲍二注,恐未可尽非也。仇兆鳌 《杜诗详注》

名人评论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视频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七)杜甫诗圣之谜

诗圣之家——杜甫草堂

参考资料

  1. 《去秋行》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