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 日 沉 香(贾继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去 日 沉 香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去 日 沉 香中国当代作家贾继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去 日 沉 香

儿时的记忆中,“年”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绿檀,产在深山,芬芳四溢,牵绊着孩童纯净的心,缭绕、再缭绕……

(一)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大规模地上演轰轰烈烈的岁末大戏——“杀年猪”了。盼了整整一年,亲戚朋友们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围坐一团,敞怀放量地共享美味了。我家通常是要最后一拨行动的,父亲总是要等到政府里下乡包片儿的叔叔伯伯们都结束工作回家休整的时候再杀猪客,尽量都能请到。母亲和邻居的婶娘们要切半宿的酸菜,一盆盆的酸菜像晶莹的粉丝堆成了小山,清清爽爽的,酸菜心儿噶蹦脆,我能连着吃两个。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起床去东家西家地通知了。他和母亲都是那样的热情好客,怎能忍心落下一个至亲好友呢?我家的年猪总是乡里数一数二的大,而且膘最厚。父亲灌的血肠是远近闻名的,谁吃了都是赞不绝口。炕上、地下,两间小屋都坐满了人,有时还要借用邻居的屋子和桌凳。

厨房里,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汆白肉飘着浓浓的香味儿,父亲坐在炕上笑容满面地劝着酒,言语中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母亲在里外屋之间奔忙着,找碗筷、盛饭、添菜……笑得合不拢嘴。

夜幕低垂,酒酣饭饱的人们渐渐散去了,父亲喝了两杯茶,便到仓房里去归拢猪肉。母亲收拾好碗筷,也急急地去了仓房,我和妹妹自然是要跟在后面的。微弱的灯光下,头蹄下水、排骨、膀蹄和一块块卸得四四方方的新鲜猪肉整齐地排列着,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新兵,等待着首长的检阅——“这块是五花,做红烧肉正好;这几块挺肥,到时候包酸菜油滋了馅儿饺子用;这几块大骨头留着二十九烀,孩子们最愿意啃骨头了;这块是里脊……”父亲和母亲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翻看着、鉴别着、规划着,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

妹妹开始打呵欠了,母亲抱她走出仓房,我也倦了,揉着眼睛跟在后面。铺好了被子,母亲给已经睡着的妹妹脱衣服,然后把她抱到被窝里,妹妹嘴里嘟哝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渐渐地睡沉了。

我趴在窗台边,托着下巴,看见父亲哼着小曲儿从仓房里出来了。他先拿了炕桌出去,接着是地桌,放在仓房门口,随后进了仓房,把那些猪肉和一条尺把长的鱼、两只鸡都拿了出来,分别摆在桌子上,又回屋拎了半桶水,然后用一把小刷帚在水桶里蘸了水,一点点地掸到那鸡、鱼、肉上去,紧接着放下刷帚,跑回小屋,把手伸到炉子上去烤。“怎么不戴帽子和手套?”母亲嗔怪着,放下手中那似乎永远纳不完的千层底儿,下地开始翻箱子。大约过了十几分钟,父亲戴着帽子和手套又出去了。

仓房里的小灯亮着,照着桌子上的鱼和肉,先前掸上去的水已经结了一层冰,晶莹剔透,银光闪闪。这回我看见父亲把鱼和肉都翻了个个儿,然后又去拿刷帚,蘸水、掸水,再进屋烤手……我开始睡意朦胧了,模糊中,好象看见那条鱼的眼睛在冰里眨了眨,定睛看时,却又全然没了动静。不禁想起《农夫和金鱼》的故事,“如果这条鱼活过来,那我一定偷偷把它放了,然后让它满足我一个心愿,让父亲不用那么冷也能把肉冻好。”我暗自想着。这样过了一会儿,我也睡着了。我不知道那种叫做“挂蜡”的冷冻保鲜方法始于哪朝哪代,但今天看来,冰箱里冻出来的肉,与之相比,虽然省事,味道却是要差得很远的。我想,也许是因为在那一个个寒冷的腊日里,父亲把对妻子、对女儿的浓浓爱意都连那纯净的水一并融入鱼和肉里了吧!那晶莹剔透、没有任何杂质的冰,不正凝结着父亲对我们母女至真、至纯的关爱和无尽的深情吗?

(二)

小年儿清晨,天还没有放亮,勤劳的母亲便早早地起床了。父亲常年忙于工作,她独自一人操持家务,抚育我们姊妹俩,多年来养成了早起劳作的习惯。

虽然母亲已经带上了里屋的门,但我依然能隐约听到灶坑里柴火燃烧的劈啪声和母亲暖手的嘶哈声。不消一小时功夫,里外屋便已热气氤氲,渐渐变凉的火炕又开始有了温度。在母亲轻柔的呼唤声中,躺在热被窝里的爷仨终于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父亲从母亲手中接过那碗刚刚冲好、飘着诱人香气的糖鸡蛋水,先舀几匙儿,吹凉,喂早已叽叽喳喳挤过来的两只小燕儿,然后轻轻搅动几下,在我和妹妹意犹未尽的眼神里和母亲的催促声中把剩下的半碗一饮而尽——这是父亲阑尾炎手术后两三年里独享的特权。在那个穷苦的年代里,对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来说,冬日里的一碗糖鸡蛋水,是那样不可多得的美味。

当然,母亲是从来不会喝上一口的,虽然父亲无数次把羹匙递到她嘴边,但她却从未捧过场,还直嚷嚷着:“我嫌腥!”直到今天,当我也为人妻、为人母的时候,才真正明了母亲始终不肯喝那鸡蛋水的原因。

接过父亲手中的空碗,叮嘱我们快起床,母亲便去厨房煮饺子了,因为是小年儿,早晨照例是要吃饺子的。母亲从不会像邻居大婶那样为了多躺一会儿而在头天晚上提前把饺子包出来,“那就不新鲜、不好吃了。”她总是这样固执地说。于是这一天她会比平时起得更早,和面、和馅儿、包饺子。

父亲在外面点燃了一串二百响的“啄木鸟”,噼里啪啦地欢叫起来,小黄吓得摇着尾巴跑进了里屋,在角落里瞪大了眼睛,还不时地向外张望着。

腾腾热气中,一盖帘儿小巧可爱的元宝争先恐后地跃入沸水里,妹妹围着锅台跳着笑着:“南边儿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少顷,饺子的香味儿在小屋里弥散开来——是我们喜欢的牛肉芹菜馅儿。

在交通闭塞、离塑料大棚还很遥远的八十年代东北乡村,除了大白菜、萝卜和马铃薯,寒冬腊月里是很难吃到新鲜蔬菜的。于是每年中秋时分,腌制油咸菜的时候,母亲便会晒上满满一大笸箩芹菜叶,晒得干干的,再搓成粉末,装到一个大大的空酒瓶子里备用。等到年关将至,单位搞福利,父亲欢天喜地地拎回几斤牛肉,母亲便把它们都剁成馅儿,团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肉团儿,放到盖帘上,在仓房里冻实,然后用干净塑料包好放到大缸里,这样,就有了过年时香喷喷的牛肉芹菜馅儿饺子。它妙就妙在透着芹菜的清香,却找不到一根芹菜的影子,堪称一绝。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用她的勤劳和聪慧,变着法地给我们无限惊喜。

(三)

虽然都很干净,但母亲还是把被褥拆洗了一遍;房子也进行了大清扫;因为黄米不多,豆包很快就蒸完了。接下来的五六天里,是母亲更为繁忙的日子。

父亲依然按时上下班,妹妹又整天和小伙伴们黏在一块儿,间或有一两个与她年龄相仿的邻家男孩哭着跑来告状,争强好胜的妹妹又把人家收拾了。母亲只得放下手中的活,嘱我看好火,哄着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小男孩,匆匆去寻肇事者。待她一边呵斥、一边牵着妹妹进门时,一锅馒头已经蒸好了,而我的视线也终于从那本不知翻了多少遍的《铁道游击队》上转移到哭得梨花带雨的妹妹身上。“不怨我!我当老师,他们不好好听课,还说话!”那一副俨然比窦娥还冤的模样,那胖乎乎、冻得通红的小脸蛋儿和锅里冒着滚滚热气的大白馒头相映成趣,我不由得看呆了。

等我回过神来,母亲已经把馒头起出锅了。蒸好的馒头悠闲地躺在铺着白纸的簸箕里,泛着亮光,有的微笑,有的张大了嘴开心地笑,充满喜气。我和妹妹洗好了手,便开始上演我们的“白头山剿匪记”。名为剿匪,实际上就是把每个馒头下面在蒸帘孔上陷下去的五六个小小的子馒头纷纷消灭到我俩的肚子里去。在那只有可怜的布娃娃和“扳不倒”两个玩具的童年时代,这是多么有趣的游戏啊!我们笑着、闹着、抢着,生怕漏掉了哪个“小白匪”,那一个个在手中滴溜溜转着的小可爱,白嫩嫩、软乎乎,冒着微微的热气,甜丝丝的,带着点点新麦的香味儿,比今天摆在超市货架上的旺仔小馒头不知要好吃多少倍。

母亲糊墙和窗缝的时候,妹妹便不再出去玩儿了,难为那样好动的她会安静地给母亲扶凳子,紧张得甚至不敢大喘气,生怕一不留神母亲会摔下来。我也放下了手中的小人儿书,帮母亲递报纸、端糨糊。然而报纸上的东西实在是太有趣了,导致我屡屡怠工,虽然已经很小心,还是会弄得满身糨糊,难怪妹妹总是笑我笨。待父亲下班后拿着买回的新棚纸、对联和鞭炮开门进来时,我们已经大功告成了。那满墙的报纸和杂志,装着无数神奇的故事,把我的世界照得更亮了。

吃过晚饭,父亲和母亲开始糊棚,我就和妹妹一起读对联、看挂钱儿、看年画。对联是一定要三副的,大门和仓房也要贴,还有诸如“抬头见喜”、“金鸡满架”、“肥猪满圈”之类的红色小条幅和几张漂亮的“福”字,父亲在这方面是极讲究的。五颜六色的挂钱儿上镂空着精美的图案和不同字体的吉祥话,黄的、绿的、粉的……煞是好看。

年画自然是最具吸引力的,除了“吉庆有余”的胖娃娃之外,手头宽绰时,父亲还会买一大张连环画回来,“贵妃醉酒”、“昭君出塞”或是“吕布戏貂蝉”什么的。那仪态万千、富贵雍容的杨贵妃,那心系家国、怀抱琵琶骑马去的王昭君,那寒光凛凛的方天画戟、英气逼人的吕布和娇俏迷人的貂蝉,在我童年的心原上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永远闪着神奇的魅力之光。

夜渐渐深了,等我把目光从年画里拔出来时,妹妹又睡着了,屋顶已经换上了崭新的棚纸。简单的图案,雅致而洁净,黄晕的灯光下,母亲在帮父亲擦额上的汗,相视一笑间,小屋里暖意融融……

(四)

忙碌的日子充实而易逝,除夕说话就到了。三十儿这天,我们都早早地起床了。母亲在厨房里忙活着,父亲挥动着大扫帚,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我吃力地叠着被,妹妹像玩儿单杠那样在和她一般高的井边压着水,因为比较吃力,胖胖的小屁股一扭一扭地跟着使劲儿,说不出有多可爱。父亲拎了满满一缸的水,清得能照见人影,大门外那口老井,终于彻底退休了。

吃过早饭,父亲又去了乡政府。虽然值班人员都已安排妥当,但素有“工作狂”之称的父亲是绝不允许自己在过年这天稳稳地待在家里的。我和妹妹开始抢着帮母亲收拾桌子,眼底眉梢充盈着掩饰不住的欢喜,因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母亲故意慢腾腾地刷着碗筷,抿嘴偷偷地笑着,全然不顾妹妹一脸的迫不及待,我原本盯着书的眼睛也开始不听话地溜号。终于,厨房里整洁如新、一尘不染了,我和妹妹长出了一口气。

母亲洗好了手,不紧不慢地走到小里屋的箱子跟前,从口袋里拿出钥匙,打开那把黑色的小锁,把两只手都伸进箱子里去,慢慢取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放在洒满阳光的炕上,然后轻轻打开:两套一模一样、叠得板板正正的新衣裳和两双厚厚实实、针脚细密的新棉鞋静静地摞在那儿, “噢!穿新衣服喽、穿新衣服喽!”妹妹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也赶紧放下手中的书,开始和妹妹试我们漂亮的节日盛装。其实根本无须试,衣裳是母亲请小镇最好的裁缝做的,合脚、舒适的棉鞋向来是母亲的拿手好戏。不只这些,她养的大肥猪、侍弄的小菜园,她善良的为人、高超的烹饪技术,包括她培育的两个聪明可爱的女儿,都深得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好评与欣羡。

母亲帮我们穿好了新衣服,把妹妹的短发梳好,给我扎了小辫儿,系上了那根新买的红丝带,漂亮极了。我很小心的回头,生怕弄乱了它。收拾停当后,母亲便静静地倚在门框上,微笑着目送两朵俏丽的小花儿飞出门。不经意回眸:阳光温柔地抚着母亲的发梢,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盛着无尽的柔情……

下午两点左右,我和妹妹笑闹着跑进了家门,虽然伙伴们的游戏还在继续,但回家和父亲一起贴对联这样的大事却是耽搁不得的。父亲也已经准时从单位回来了,站在忙着打糨糊的母亲身边讲单位里刚刚发生的趣事,“大伙都快笑没气儿了!”父亲比划着,孩子似的笑着。

过年的时候,父亲是不许我们生气的。他说过年得和和气气的,这样下一年才能顺利平安。因为这个规矩,不谙世事的我和妹妹不知免受了母亲多少次修理,真得好好感谢父亲。糨糊打好了,母亲笑着去准备开饭,妹妹拖拖落落地拿着对联和挂钱儿,我小心翼翼地端着糨糊,两个小不点儿跟在父亲身后开始工作了。无须多言,父女齐上阵,这已成为我家一项不成文的规定。父亲从没有因为我们是女孩而有过任何的不平衡,在父亲眼里,我和妹妹永远是他无比珍爱的掌上明珠,永远都是。

冬日暖阳,柔柔地照在刚贴好的大红对联和花花绿绿的挂钱儿上,微风拂过,错落有致,沙沙轻响,小院内外到处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息。妹妹远远地站着,早把耳朵捂了起来,水汪汪的大眼睛这会儿更圆了,一头短发调皮地打着卷,比父亲的还多,活像一个可爱的洋娃娃。父亲把一联儿五百响的“大地红”挂在炉钩上,握着我颤抖的手,帮我拿好,然后点燃了鞭炮。我把头扭了过去,用一只手捂住了耳朵,噼里啪啦,响声震天——

(五)

“开饭了!”母亲高兴地喊着,餐桌上的美味挥手相邀。那条鱼终于没有醒过来,不过经母亲的巧手变得如此鲜嫩味美,也算是它的福气了。红烧排骨、回锅肉、小鸡扣蘑菇……母亲的厨艺总是那样令人叹服,小屋里浓香阵阵扑鼻。父亲蹑手蹑脚地去了小里屋,变戏法似的拿出一瓶山楂酒,抢着给母亲倒了一杯,“辛苦了,你可是咱家的功臣呀!”母亲的脸倏地就红了,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花,高贵、典雅。酒早已烫好了,兴致极高的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夸赞着母亲的手艺,欣然饮进一壶老酒。得到许可,我和妹妹也都喝了一杯山楂酒,真甜啊!一家人追忆着、畅想着、彼此祝福着,笑声飘了很远……

晚饭过后,天色渐渐暗了。父亲把大红灯笼从仓房里拿了出来,掸了又掸,擦了又擦,然后高高地挂在了门外。邻家的灯笼也都陆陆续续地挂上了,比较的结果,总是我家的最亮。

炒完瓜子儿,母亲开始包饺子,我和妹妹破例每人分到了一个小小的剂子,在一旁高兴地揉捏着,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不时把成果拿给母亲欣赏、评价。父亲不放心,又到单位走了一圈儿,等他回来时,饺子已经包好了,母亲用屉布盖好,放到了锅台上。瓜子儿也凉凉了,香喷喷的,装到盘子里,上面放几块水果糖,又洗了桔子和苹果,父亲还泡了一盆冻秋梨,摆了满满一桌子。我和妹妹恋恋不舍地放下已经被我们弄得灰不溜秋的小面团,乖乖地去洗手。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嗑瓜子儿、吃水果,守着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谈笑着,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热情奔放的开场歌舞总是惹得父亲跃跃欲试,他会饶有兴致地下地跟着扭上一段东北大秧歌,还不时地扮个鬼脸,故意扭成顺拐,逗得我们娘仨哈哈大笑,直到嚷着肚子疼才肯罢休。遇到喜欢的老歌,父亲是肯定要伴唱的,且字正腔圆,颇有草根明星的架势。

妹妹又在打呵欠了,她总是那么贪睡,什么精彩的节目都提不起她的精神,这和今天勤快能干的她简直判若两人。十一点左右,周围稀稀落落的有了鞭炮声,还有二踢脚响,先是一两家,尔后是三五家,再后来就连成片,分不清那声音具体来自何方了。但我家是绝对要等到十二点整才放鞭炮、煮饺子的,父亲说那才算是真正的新年。

过了很长时间,外面的噼啪声渐渐小了,母亲去厨房烧水,准备煮饺子。妹妹还在熟睡着,无论如何也叫不醒。父亲点燃了一根香,带我到院子里去放鞭炮,还是由我拿着,他点。二踢脚由父亲来放,随着两声轰鸣,大地好象都颤动了。系在晾衣绳上的“转碟”也被点燃了,“咻咻”作响,转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光圈儿,奇妙无比。有时还会有一支“钻天猴”,父亲小心地点燃,然后让我高高举着。母亲站在门口,一边看着锅里上下翻腾的饺子,一边欣然共赏美景。一个、两个、三个……我在心里默默数着,看那美丽、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纷纷绽放,感觉到心也跟着飞了很高、很远……

等我和父亲跺着脚、搓着手跑进屋的时候,锅台上已经摆好了一碗煮好的饺子,我知道,那又是母亲留给灶王爷享用的。

小屋里弥漫着浓浓的饺子香,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妹妹从被窝里哄了出来,睡意朦胧中,她只吃了一个饺子,又沉沉睡下了。母亲还是吃到了仅有的那个包着硬币的饺子,“你妈就是咱家的福星!”父亲笑着说。

倒计时开始,我们和主持人共同数数:“五、四、三、二、一!!”钟声响起,一片沸腾……

崭新的一年,终于来到了——[1]

作者简介

贾继实,女,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通榆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十五岁发表处女作《又是濛濛细雨时》,作品以散文为主,语言风格优美灵动,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