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又见石榴红(刘英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见石榴红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又见石榴红》中国当代作家刘英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又见石榴红

看到路边的石榴红了,那红红的花瓣燃烧在郁郁葱葱的绿叶之中,引起我的无限遐思。 每年的瑞午节前后是石榴花开得正艳的时候。太阳光也白花花的,从天空直射下来,照得人睁不开眼。天气开始变得燥热,但石榴树下却是荫凉一片。先前的人们,喜欢站在石榴树下回味着棕子的糯爽,远望田野的麦浪渴望着大白蒸馍的甜香;而白发亲娘则翘首以盼,等着出嫁闺女早日回来,叙叙家常。小时候,并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到了这个节气,母亲要忙活着炸麻烫,去外婆家串亲戚。我们小孩子只是想着麻烫的香味,解一下久已发馋的肚肠。

在我的家乡,端午时节,大部分人家都不包棕子,但家家户户都要炸麻烫串亲戚。麻烫,不知道的人,肯定认为是芝麻做的。其实不然,我们这里的麻烫,就是平常说的油条。为什么这样叫,我没有考证过。我只知道,在炸麻烫的时候,由于麻烫油大,在放置的时候,下面要铺垫一层新鲜蓖麻叶,防止漏油。这样,麻烫的浓香和蓖麻叶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不油不腻,沁人心脾,只闻一闻,就让人直咽口水。或许,这就是麻烫的由来吧。家乡人为什么要用麻烫串亲戚,我揣测,是因为端午节过后气温升高,食物不好保存,时间长了,容易放坏,而麻烫经过高温以后,可以存放时间长一些,便于串亲戚来回走动。别小看这不起眼的麻烫,原来也曾凝结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心思情长。

回娘家,串亲戚,送麻烫,长辈一般都是每家三十根,平辈一般都是十五根。长辈为了表示礼节都要回五根,叫回礼,不让篮子空着,不好看。有时候,晚辈为了表示对长辈的特别尊重,麻烫送三十五根,这样,即便长辈回五根,还能留下三十根。为什么取三十数,因为每个月一般是三十天,一天一根,很有讲究。

外婆家离我家大约有二十来里的路程,我家在山下,外婆家在山上。去外婆家,我们先要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过几个村庄,来到一个山沟,这个山沟叫石板河,大概是整个路面都是一块大石头而得名吧。路面坑洼不平,旁边有潺潺流水,带着丝丝凉意。石板河连接着一座大山坡,山坡的名字叫前嘴子坡。山坡很长,路很陡,我们要爬上这座山坡才能到达外婆家。窄窄的山路,乱石密布,一不小心踩在滚动的小石头上,要么打个趔趄,要么翻滚在地。路边长满荆棘和荆条,左躲右闪,竹篮里的麻烫已被颠得横七竖八。上了坡顶,已是一片平地,平地上种有很多桑树,有胳膊粗细,枝繁叶茂。树上结满桑椹,黑油油的,让人垂涎欲滴,这正是我们歇脚的好地方。我们爬到桑树上,一边晃悠,一边吃着桑椹,完全忘记了爬山的疲劳。再往前走,都是平路,离外婆家已经不远了,依稀能看见外婆家门前的石榴树。越走越近,越近越急,我们很快就看见,外婆、外爷、舅舅、妗妗们满脸笑容,在石榴树下频频向我们招手,恨不得一下子把我们揽在怀中。我们都小跑着来到他们面前,在众人的簇拥下,又说又笑地回到家中。

于是乎,各家各户都忙碌开了,有的家包饺子,有的家捞面条,有的家馍菜汤,倾其所有,各尽所能,然后纷纷叫我们去他们家吃饭,唯恐我们吃不饱、吃不好,如果不去,便认为我们是看不起人。我们小孩子才不管这些,只顾自己玩耍。出了大门,直奔石榴树下,围着树追逐着,爬上树捉迷藏,还要摘下石榴花把弄一番。看着红艳艳的石榴花,想象着树上的大石榴,剥开皮来,露出白里透红玉石般的石榴籽,往嘴里一丢,又酸又甜又清爽,美得心都醉了!

外婆家门前的这棵石榴树,树干有一尺来粗,树皮呈灰褐色,粗糙干裂,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树枝呈三杈形,歪歪扭扭,伸向天空,树叶繁茂,石榴花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用自己美丽的身躯在炎热的夏天为人们撑起来一个憩息之所。狂风吹不倒,暴雨砸不坏,烈日烤不枯,她以顽强的生命力不亢不卑地生长着、挺立着。这棵石榴树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山村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执着信念,见证了亲人们的纯朴和厚道,也见证了我童年的天真和欢笑。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天还是那样的蓝,水还是那样的清,石榴还是那样的红。可是,物是人亦非,转眼之间,我们已不在年轻,儿时的伙伴已各奔西东。还有那曾经养育过我们的亲人们,有的已过古稀之年,有的已化作不老青山。这不得不让人慨叹,岁月之匆匆,人生之短暂![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