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聞連枷聲(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又聞連枷聲》是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又聞連枷聲
星期天,晴空萬里,秋陽燦爛,離開居住的生活小區去附近山里遊玩。走到一處山樑上竹林邊,突然聽見前邊一戶清堂瓦舍的農家小院傳來節奏極為鮮明響亮的吧嗒吧嗒聲。聽見這熟悉而又久違的聲音,我的心裡禁不住陡地一震:這不是農民用連枷打糧食的聲音嗎?
為了證明我的判斷沒錯,我加快腳步來到傳出吧嗒吧嗒聲的這家農戶院壩邊,舉目往院壩里一看,果然沒錯。只見被熱烘烘的秋陽照耀得亮晃晃的院壩里,一個頭戴草帽、肩搭毛巾、身形瘦削、上身穿一件月白襯衫的年約七十多歲的老大媽,雙手緊握一把連枷,正在烈日下用力拍打鋪曬在院壩地上的黃豆稈和黃豆莢。
連枷是一種非常簡單實用的農家脫粒工具。它一般由四到五根成年人手指粗的三尺多長的竹條或木棍用牛皮繩索綁紮成的一個巴掌寬的枷板,和一個木質轉軸,以及一根三四公尺長的竹竿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將枷板緊緊固定在木質轉軸左端,然後再將木質轉軸右端垂直套進竹竿頂端一個圓孔里。用它拍打脫粒糧油作物時,人就握着竹竿將它舉起來,用力在空中揮舞着,讓枷板隨轉軸一圈一圈旋轉着向下打去,從而使鋪曬在地面上的那些帶殼兒的糧油作物出殼脫粒。
連枷是我國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農具,可以說自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產生伊始至今,它一直都沒有與農家分離過。它在小麥、油菜、豌豆、蠶豆、綠豆、黃豆、紅豆等多種糧食及油料作物脫粒中,發揮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宋人范成大在他的《秋日田園雜興》一組詩中,就有專門描寫南方農民用連枷打收穫到自家院壩里稻穀的詩句: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用連枷打糧油作物看似簡單,實則是一項有一定技巧的技術活。生手或沒使用過連枷的人,把連枷揮舞起來後,在空中將枷板旋轉不圓,枷板老是與竹竿磕碰,摔打不到地面上想要打的東西上去。而熟手們一揮起連枷,不但枷板在空中360度旋轉得很順暢,節奏明快,拍打東西響聲均勻有力,而且枷板次次都能穩、准、狠地擊打到地上自己想要擊打的部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記得老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晚期尚無電無脫粒機無收割機的時候,不論是生產隊還是各家各戶,每年不管是夏天還是秋天收了小麥、油菜、黃豆、蠶豆、豌豆等,都要用連枷打着破殼脫粒。
尤其是小麥,因為是主糧,人們吃喝全靠它,不但生產隊年年種的數量非常多,而且每家每戶也都要在自家自留地種一些。故而一到天氣炎熱的五月中下旬收了小麥,不僅生產隊場院上堆滿山一樣高的麥捆,各家各戶院壩里也堆滿一垛垛麥捆。
為了將這些從田野收回的麥子及時脫粒歸倉,防止連陰雨天氣發芽或霉爛,一到無風無雨、炎陽高照的大晴天,生產隊就組織幾十個婦女,將一捆捆麥捆拆開鋪展在生產隊上千平方公尺大的場院上,等太陽把麥稈麥穗曬得乾繃響脆的正午時分,幾十個婦女齊上陣,頭戴草帽,肩扛烈日,排成一個十幾公尺長的一字形橫隊,一起高舉起連枷,步調一致、整齊劃一地一邊小步往前走着,一邊用力向地上麥穗打去。只聽見在幾十把連枷鏗鏘有力、聲音響亮的吧嗒吧嗒擊打聲中,一粒粒衝出麥殼、離開麥穗的紫紅色麥粒兒,如繁密的雨點般刷刷響着四濺飛去。
連枷的拍打聲和麥粒兒的飛濺聲交織在一起,傳響在場院上,縈迴在村莊裡,如一首歡快樂耳的勞動的頌歌,似一曲慶祝豐收的響亮的樂曲。
與此同時,各家各戶和生產隊一樣,也都紛紛搶抓這樣的好天氣打自家麥子。因此很多婦女承擔了雙重打麥子的任務,即她們既要參加生產隊打麥子工作,又要忙裡偷閒擠時間打自己家麥子。為此她們成天忙得團團轉,也累得腰酸背痛,苦累不堪。
而用連枷打麥子油菜等這些糧油作物,為什必須選定在太陽]光最強的正午時分呢?
因為這些糧油作物籽粒大都被一層堅硬結實的外殼包裹着,如果不經強烈的太陽光照曬,它們的外殼就頗潮濕柔韌,很難把其中的籽粒弄出來。只有正午時分最強烈的陽光把它們曬得十分乾燥的時候,它們的外殼才酥脆易爛,一打就開,一打就破,從而使籽粒順利出殼。所以婦女們此時揮舞連枷打它們,必定頭上太陽曬,腳下暑氣蒸,非常辛苦。她們的臉面、脖頸、雙臂不僅被強烈的太陽光照曬得火辣辣的紫黑生疼,個個渾身上下還揮汗如雨,衣服、褲子全被汗水打濕。
我兒時在鄉下老家,每年天氣炎熱的五六月份,都會看見母親不是跟村里一幫婦女用連枷為生產隊打麥子,就是獨自用連枷打我家麥子。炎炎烈日下,滾滾熱浪中,一年又一年,一歲又一歲,年年歲歲如此,消損了她大量體力,耗費了她很多心血,揮灑了她無數汗水。不過母親和村里婦女們為了幸福美好生活隱忍、頑強、勤勞、不辭辛苦的拼搏奮鬥精神,常常使我幼小的心靈受到震撼,並深銘於心。
如今,雖然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收割脫粒糧油作物大都用上了收割機和脫粒機,連枷己不再成為脫粒糧油作物的主力軍,並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淡出人們視線,但它在中華民族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里,為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生存、繁衍、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