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雨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叉尾雨燕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Apus pacificus 目/科/屬 雨燕/雨燕/雨燕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17-18cm/43-44g |
別名:白腰雨燕,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偏藍紫色。
pacificus亞種
- 成鳥全身大致黑褐色,腹面色較淺、有淡色細鱗斑。
- 頦及喉污白,腰白,尾羽分叉深。
kanoi亞種
- 羽色較深,喉及腰白色範圍較小,較不白。
- 腹面淡色鱗斑較不明顯。
- 飛行時,雙翼狹長,兩端尖細呈彎月形,後彎弧度較小雨燕大,有明顯白腰。尾羽分叉深,張開時呈開剪形,摺合時呈細長狀。
棲地&習性
低至中海拔地區各類環境上空與峭壁附近。
成群活動,能適應人為環境。在各種自然及城鎮環境高空飛行捕捉昆蟲,常與其他種燕及雨燕混群。
食物雙翅目為主。
繁殖
在尼泊爾,3月至5月,喜馬拉雅山4月至7月和日本6月至8月。巢經常密集在一起,以雜草混合口涎粘成,築巢在岩洞和礁岩上。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常邊飛邊發出尖叫聲“ srreeeeerrr”叫聲。
外觀相似性
小雨燕體型較小,雙翼後彎弧度小,尾羽較短,略內凹分叉淺。腹面較黑,且無淡色細鱗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A. p. pacificus (Latham, 1801) – Pacific Swift –西伯利亞E至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部;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澳大利亞以及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的冬季。
- A. p. kurodae Domaniewski, 1933 – 中國東部,日本南部,台灣地區,大概是Batan和Babuyan Is(菲律賓);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冬季;也記錄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
- A. p. salimali Lack, 1958 – Salim Ali's Swift – 青藏高原E並毗鄰中國(四川西);冬季範圍未知。
- A. p. leuconyx (Blyth, 1845) – Blyth's Swift – N巴基斯坦(Murree Hills,可能不再繁殖)E通過喜馬拉雅山和阿薩姆邦山丘;印度的冬天。
- A. p. cooki (Harington, 1913) – Cook's Swift – 東南亞;冬季S至N泰國。[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pacific-swift,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