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双洋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洋镇原宁洋县城所在地,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漳平市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全境南北长,东西窄。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千米以上山峰有8座。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1600mm之间。

2020年,全镇国土面积289.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1.2万人。[1]

乡镇概况

双洋镇位于漳平西北部,北接永安市,东邻新桥镇,南连南洋乡,西与赤水乡毗邻。镇驻地距县城69公里,有公路通龙岩、白沙、新桥、漳平。

镇政府所在地海拔309.5米,永漳公路贯穿全镇,并且在全市乡镇中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双洋到漳平(47公里)和到永安(63公里)的车程分别40分钟、6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

自然资源

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优质石灰石、煤炭、铁矿、高岭土、钠长石矿等矿产资源;而且是全省唯一的烟煤基地。这里水电资源丰富,全镇大小水电站七座,总装机容量为9300千瓦时。双洋是林业大镇,现有林木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4%,部分属漳平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范围,其四个主要景区中的紫云洞山、九鹏溪景区就坐落杂双洋境内。境内竹业发展良好,这里还富有独特的天然珍品红菇、梨菇、水仙茶、风鸭、苦笋、冬笋、明笋干等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

历史变迁

双洋镇原为宁洋县治所在地,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有县城1座,以砖石砌筑城墙,高1.8丈(折合6米),周长480丈(约合1600米)。城内建有县署、学宫、文庙、武庙等一应设施。至清,已形成衙前、南门、青龙、白虎等4条主街和御史巷等十余条巷道。官府居民均为一式土木结构平房,县城一面靠山,三面临水,西南面建4座廊柱式风雨桥通往城外。民国时期只修建一些防匪土楼,官府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或在战乱中被焚。新中国建立时,仅剩文庙、武庙及学宫部分建筑。

50年代末,拆除城墙,拓宽街道,新建公路,将南门外沿河街道逐渐处延伸至西门,长约800米,宽约8-12米,均铺混凝土路面。沿街新建供销社百货、食杂、农资、棉布、旅社、饭店等门市部,企联社大楼、农贸市场、工商所、税务所、银行营业所、汽车站、林业采购站等公共设施,多为2-4层砖木或砖混结构建筑。还在南门街、西门直街、城外街等街巷建有部分新店房。各街巷均铺设混凝土路面,至1990年底,街道总长达3.7公里。

镇区设有中学、小学、幼儿园、文化中心、影剧院、中心卫生院、歌舞厅、录相厅等文教卫生设施。1990年,新建中小学校舍3286平方米。民居多系旧式平房。80年代新建部分砖混结构2-4层楼房。总面积达14954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2.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原有的4座风雨桥屡遭水毁,新中国建立后除多次重修外,新建3座永久性石拱桥。两水如罗带,七桥似彩虹,与城南麟山七层宝塔和烈士纪念碑交相辉映,使古城焕发青春。[3]

历史沿革

1956年为双洋区,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1年更名双洋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1997年,面积289.5平方千米,辖双洋居委会和城内、城外、东洋、西洋、员当、坑源、温坑、百种畲、溪口、徐溪、大窑、中村12个村委会。

人文历史

古镇双洋原为宁洋县旧址,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宁洋置县,于1956年撤销县治,存史389年。双洋历史悠久,上溯几千年,至今仍保存较多的文物古迹,有文庙、关帝庙、祝圣庙、廊桥、古民居等古建筑,城南麒麟山上,有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圆觉塔,古为宁洋八景之一,周边的村落多处富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保留原有历史风貌,民风淳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游宁洋溪,在双洋嵌下了游历足迹和留下"程愈迫,则流愈急"的名句。2003年1月双洋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提名参与第一批30个福建最美乡村评选乡镇之一。[4]

经济发展

现有工矿企业1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农业主要以"烟、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截止2010年6月份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319万元,比增15.6%,占年任务数(44000万元)的73.45%。其中:工业产值完成24859万元,比增18.87%,占年任务数(29300万元)的84.84%;农业产值完成7460万元,比增5.9%,占年任务数(14700万元)的50.75%;共引进市外资金3316万元,占年任务数(2400万元)的138.1%;向上争取资金471万元,占年任务数(260万元)的18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63万元,占年任务数(33500万元)的54.5%;财政收入完成全口径568.69万元,比增28.81%,占年任务数(945万元)的60.18%。

截止2007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9259万元。2008年同期增长(下同)25.6%,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8368万元,比增32.7%;农业总产值完成10891万元,比增10.1%。完成财政收入807万元,其中:完成预算内地方级财政收入398.82万元,比增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07万元,比增38.14%;引进市外资金3610万元,比增2.76%;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5]

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统一部署,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拼命抓项目,狠心造环境"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富民强镇、建设"生态型的中心城镇"为目标,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总体目标: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2%,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预算内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实现"三化"良行互动,退一进二,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主导地位,三产比重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

社会环境更加美化、优化。科教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信用程度更加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2011年,全镇建立起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过98%,全面完善村(居)依法自治制度。

人居环境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成生态环境示范镇;镇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初步建立功能配套的集镇区,与周边中心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11年,80%农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城镇化率达到45%,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讯移动信号各自然村全面覆盖,初步建立和谐、安康的生活环境。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示范带动,分步实施,认真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认真落实"拼命抓项目,狠心造环境"工作主题,以经济建设"五项竞赛"和"双百"项目竞赛活动为载体,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之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引进非资源型产业,优化布局,加快集聚发展;三是注重运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四是重点突破,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化进程。五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六是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建设。

旅游资源

双洋镇依山傍水,碧流萦迥,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廊屋风雨桥,依然架设在小溪流之上,既可沟通城内外的行人之便,又可供人乘坐歇息、闲聊,在城南、城外、城西、东洋水尾等地分别建有"太平桥"、"青云桥"、"登瀛桥"、"化龙桥",虽然历史上迭遭洪毁,但均按原传统风貌修复。四桥均为石墩双孔梁式廊屋桥。古桥,是旧宁洋县的历史遗韵,也是根植一方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标志,因而历尽沧桑、仪态不改、乡情浓郁,风采依然。

双洋古民居

双洋城内城外、东洋西洋等处,尚有建筑年代久远的古巷、古屋、古井、古街。这里的古民居建筑古拙精致,门楼、厅龛、柱础、窗棂、厅壁、石旗杆,雕琢精细,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质和田园气息。漫步其间,细细品赏,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双洋文庙

文庙:在双洋中心校内。明万历六年(1578年)创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

2002年重修。原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供奉孔子上辈先人,两厢称示、西庑,设诸先圣哲牌位等,现仅存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坐东朝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14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保存完好。

圆觉塔

圆觉塔:坐落麒麟山上,塔身高七层,呈八角形,砖木结构。塔内有木梯可盘旋通达顶层,塔高约23米,底层每面墙宽3.2米,每层四向均开有落地半圆窗。圆觉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造,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塔身白色,俗称白塔。1996年9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麟山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立碑。

民俗风情

火龙闹元宵

双洋镇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置宁洋县,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闹市县城。从那时起,双洋就开始了火龙闹元宵。开初,村民的爆竹是在各家门前迎龙时燃放,后来村民发现爆竹往龙身上丢,舞龙的为避免价格不菲的龙被烧坏,只好摇头摆尾躲着爆竹,这龙也就舞得更为壮观,很快就形成爆竹炸龙--火龙闹元宵的风俗。最多时有九条火龙汇聚双洋,这风俗一直延续了400多年。

民间汉剧团

汉剧是双洋民间传统剧种,传承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在广大的农村中生命力极强,深受群众的喜爱。汉剧也被称"外江戏"或"乱弹",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前身是1914年由吴世杰创办的"大锣天"汉剧班,当时的"大锣天"名盛一时,30余个农民演员能演百余部戏,长年在永安、漳平、苏坂等地演出。1979年更名为"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吸收10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曾出现新老演员四代同堂演出的景象。1982年剧团整顿后,吸收10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到各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由二十多个演员组成一个汉剧、木偶剧班子,到各乡镇进行演出活动,并为政府各项政策宣传服务,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将演出近百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是我镇民间艺术上的一朵奇葩。

双洋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同一剧种,如今,汉剧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有10类518项,属第四类传统剧种92项中的一项,在传统剧种类中排名第33个,是我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中的一个)。[6]

特色物产

苦笋

苦肉色白,清香微苦,回口爽甜,是许多美味佳肴的上选原料,还有清热的功效。因为它的"苦劲",让你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但下咽之后就觉得有一股甘爽清凉的余味涌起,驱使着你的筷子再夹一箸,回味,再三回味。

苦笋一般有三种做法:炒、拌、泡,风味以咸鲜清淡为主。在双洋,一般的家常做法就是腩肉炒苦笋,似乎家家都喜欢吃这道菜,而且都能做出点新意来,可以放青椒炒,同样也可以放红辣椒来炒。烹制苦笋菜,以每年春末刚出土、长约20厘米的苦笋为最佳选择。其次,为了保持苦笋的原始风味,在初加工时不宜长时间对苦笋加热;烹制时也无需把苦笋烧软,否则将风味尽失。要知道,苦笋的吃法就讲究苦、爽、嫩。吃这道腩肉炒苦笋的时候,如果还是不习惯其苦味,还可以将腩肉跟笋片夹在一起吃,口感独特,苦味也似乎被冲淡了。

水仙茶

漳平是我国南方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水仙茶属乌龙茶系列。传说水仙茶最早产自境内一条叫做"九鹏溪"的周边地区。九鹏溪水滋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两岸人民占据着亚热带的气候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从元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茶叶加工作坊。清朝光绪二十年,由"泰昌茶庄"选送的漳平水仙茶叶获得了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金奖。而在境内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壶,说明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在南洋乡北寮和双洋镇中村的交界地有一座海拔1365米的山峰--石牛岽,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还遗存着几十株郁郁葱葱的水仙茶母本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这株罕见的水仙茶古树被专家妙称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被当地群众誉为"仙茶",所说有治腹痛和拉痢的奇效。勤劳智慧的漳平双洋中村茶人邓观金于1914年用独创的精湛工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类--水仙茶饼。在漳平生产的数十种乌龙茶品种中,堪称一枝独秀。

野生梨菇

天然植物,属伞菌科,具有特殊的鲜味,据古药典《神农本草经》记载,可使人"益智开窍"并有"壮阳滋阴,延年益寿"的奇妙功效,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每100克干品中含维生素B26.9毫克,尼克酸19.5毫克,分别是乌骨鸡的35倍和3倍,野菇中的珍品当数梨菇。这是一种其貌不扬的菇,颜色灰白,形状也十分普通,但味道鲜美。

明笋干

明笋干由清明前精选特级鲜笋经蒸煮、烘烤而成,其味鲜美肉厚,被誉为香菇笋干,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其色泽清绿黄亮,香气馥郁袭人,色美味鲜,脆嫩可口,为风味独特的佐餐佳晶和筵席上的高等菜肴。明笋干就食用方法而言,稍显繁琐,主要是泡发较其余笋来讲,比较麻烦,因为明笋是用整棵的笋制成的。常见的泡发方法是:将笋干取出后用清水清洗一次,用开水浸泡2-3小时,用手搓松,用锅煮至发胀,用清水漂洗后即可进行烹饪。

明笋的常见烹饪方法是:切成片后,和块状肥肉一起蒸、炖,放一些香料,美味之极!笋吸取了肥肉中的油脂,味美而香,肉在多次蒸炖之后,去了大部分油腻,入口极佳!

风鸭

宁洋风鸭:闽西漳平双洋镇(旧时宁洋县)地处偏远山区,这里霜冻低温,阳光充沛,空气新鲜。当地百姓加工风鸭有百年历史。鸭肥肉香,便于蕴藏的风鸭,过去加工只是为了自家过年食用。如今,经过精心加工改进的宁洋风鸭,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带的霜风、阳光、纯净的空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选用以稻谷为主饲料的地方良种番鸭为原料,经山泉水浸透后,采用地方传统工艺和科学配方,适时精制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装,成为特具色泽金赤润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风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是送礼迎宾之佳品,被誉为闽西佳肴一绝。料理方法:将风鸭蒸熟,切装冷盘即吃;或做火锅味道奇美!

风鸭糊:在漳平,每逢人冬,家家户户杀番鸭,褪毛弃内脏后,用竹片撑开鸭肚,用五香、胡椒粉、味精、食盐等卤料抹遍鸭内外后,将鸭悬挂在通风日照的走廊过道处,任风吹日晒使鸭风干,故俗成'风鸭'。用风鸭肉丁和以冬笋丝、香菇片、碎肉、大蒜等,拌煮成糊状,谓之风鸭糊,香醇可口。

红菇

红菇菌盖呈扁半球形,中部下凹,深菜红色、紫红色,菌肉白色,汤色粉红。生长于原始森林中,无污染,夏秋采,晒干。性甘、温,益血通经,补血活血。治贫血、产后恶露不尽、白带过多、月经不调、关节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红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纯天然野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D、E等,能补血,特别适合产妇及贫血者食用,其味道鲜美,清香爽口,汤色清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预防感冒和肝硬化,并有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抗癌等作用。红菇形似碗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为富有特色的调味佐料和佳肴,也可药用,有解毒、滋补功效,是产妇滋补佳品,宴席珍馐和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红菇的菌丝不能分离,故至今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日见珍贵。它生长于原始森林之中,人工采摘,产量较少。料理方法:将干菇浸泡后洗净切成小块,配与鸡、鸭、排骨、猪脚等炖或即吃。[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