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
中文名称 :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批次级别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文号 : 国发【2013】13号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编 号 : 7-0232-1-232 时 代 : 新石器时代、商、西周、金、元 地理位置 : 寿光市北部双王城水库周围 所在地区 :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是一处完整体现古代制盐业风貌的遗址。自战国以来,盐铁就为各朝各代所重视。位于南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东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东岸的双王水库区域内。此地离渤海仅20余公里。
自2003年以来经七次大规模的野外工作,已发现古遗址80多处,是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盐业遗址群。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与制盐有关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基本了解了该地区商周、金元时期制盐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为中国制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因建水库挖出盐业遗址
双王城,史称“盐城”,又叫“霜雪城”。《寿光县志》(民国)称:“此城日久陷于巨淀洼中”。今讹称为“双王城”。汉代,这里曾经属于钜定县地。光绪年间,双王城一带尚属于古巨淀湖东北边缘。遗址调查发现,早在龙龙山时代山时代中期偏晚,双王城一带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至商代晚期,开始成为重要的盐产地。西周早期,延续了晚商时期规模。至金元时期,这里也是一个重要产盐区。
据介绍,早在1987年 7月,寇家坞遗址就被发现,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秋和2004年春,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双王城水库建设,省文化厅依惯例,与重点工程办公室和地方有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两次调查,共发现遗址37处。此后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省考古所、寿光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双王城周边更大范围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基本摸清了双王城作为一个盐业遗址群其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该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已发现古遗址 83处,其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3处(属于龙山中期偏晚),商代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时期4处[2]。
文物遗迹
已经出土的制盐作坊,在坑井南北两侧,有两条水沟分别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坑池约10个,深约50厘米。据分析,坑池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遗址中还发现了位于南北坑池群中部的巨型盐灶。有考古人员认为,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所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基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所记录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据了解,在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专家们认为,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古人制盐时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许能印证这种说法。不过,由于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因此这种盔形器是否是“破罐取盐”所需还要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确是一种制盐工具[3]。
遗址价值
规模最大的制盐业遗址群
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双王城遗址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遗存,说明该地区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盐地点,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制盐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巨大的规模、先进的技术、较好的保存,这是渤海南岸商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盐业遗址群,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业遗址群。
最早的海盐制造遗址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海盐制造遗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说:“整个制盐历史过去做得很少,这一片(地区)是用海水来制盐,并且从商代就开始了,从考古史上来讲很重要。”据他介绍,目前在这个遗址群上出土的一处遗迹已经可以确定为制盐作坊,从中可以看到制卤、煮盐的生产过程,“这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用海水制盐的作坊。”尤其珍贵的是,出土的制盐作坊遗址完整有序。
通过研究目前已清理出的不同时期坑池约10个,专家们分析,这些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它们的出现,说明商代人们已了解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并懂得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最早的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考古人员认为,当地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密集分布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有统一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官产)基地,比文献记载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4]。
未解之谜
尽管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的发掘成果和考古地位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但部分专家在查看、研究过发掘现场和出土器物之后,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论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5]。
柱洞的用途
在制盐作坊遗址发掘现场,围绕着盐灶考古专家清理出了两排“柱洞”,每个“柱洞”直径二三十厘米、高二三十厘米。对此,部分考古工作人员认为,这是搭建制盐工人休息住宿的工棚时所打的柱洞,但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柱洞”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说。
盔形器的作用
另外,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随着世界对盐业考古的重视,专家们也对盔形器进行了研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功说。有关资料表明,古代制盐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不过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
制盐流程
另外,制盐流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提出:“虽然我们出土了很多器物,也出土了一些制盐作坊遗迹,但是这个制盐的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还讲不出来。”
视频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博雅文化旅游网
- ↑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考古 盐业官营制度提早数百年,中国网 时间: 2009-11-28
- ↑ [图文]山东发现商晚期制盐遗址:专家称改变中国盐史,阳光历史
- ↑ 双王城盐业遗址发掘探秘:这将改写中国盐业历史,中国新闻网 2009-1-13
- ↑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将改写中国盐业历史-等待破解的未解之谜,中国网, 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