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双行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双迷你行星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行星是非正式的天文学术语,用来描述一颗有着够大卫星的行星,因而必须考虑那颗卫星是否也算是行星。一个非官方的定义需要考虑轨道的重力中心(质心)是否落在两者的表面之外。正式的名称是联星系,相似的,也称为双小行星(或双迷你行星)系统,像是安地欧普,和双开普带天体(KBO)系统,例如79360 1997CS29和1998 WW31。迄2009年,在太阳系中还没有被官方认可的双行星。欧洲空间局曾经提议将地月系统视为双行星。在2006年8月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大会也曾经选出冥王星和冥卫一(卡伦)系统是双行星的一种类型。

卫星与双星的区分

双星的概念来源于恒星之间的相互绕行,由于恒星有很好的定义(足够大,因而引发核聚变发光),所以不存在“卫恒星”的概念,凡是相互绕行的恒星,无论大小差异如何,都是双星(或者三联星等)。

然而在行星系统内,行星与卫星按照轨道区分,直接绕恒星的就是行星,绕行星的是卫星[1]。但双星的情形模糊了行星与卫星的区别,如果两颗相互绕行的星球大小非常接近,毫无疑问会被归类于双行星;如果大小差别非常大,则小星体是卫星;而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即两星体大小相当,同时差别明显,这就产生了定义的疑难。按照一般的科学定义原则,不宜人为地给出某个比值(比如质量差别1/10)作为区分界限,而应该以某种引力、轨道相关的现象作为标准。而事实上,人们仍从直观上认为两者质量在同一数量级为双行星。(即比值1/10作为心理分界)

在过去,曾经有一些辩论双行星和行星-卫星系统之间的精确定义界限。在许多的例子中,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些卫星的质量都远低于系统中的行星,比较特别的是地月系和冥卫系统。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都低于其行星或矮行星质量的0.00025(1/4000),但是,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是0.0123(1/81),而冥卫一和冥王星的质量比是0.117(约1/9)。

双行星的定义

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曾考虑为双行星下个简短的正式定义,以将冥王星和冥卫一包括在系统内,但是没有得到认同。这个可以接受用来辨别是行星-卫星或双行星的的分界点依据是这两者共同的质心(重力中心)位于何处。如果重心不在两者任何一个的内部,则该系统是一个双行星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天体都环绕着自由空间中的一个点运转。照这种定义,冥王星和冥卫一将是双矮行星系统。

两星体相互绕行的质量中心,如果在某一星体内部,则该星体是主星,另一星体是卫星,这一定义明确清晰,符合我们对主星直观上感受。不过这一定义向极限情况推广遇到困难:即使质量差距巨大的两星球,只要相距足够远,质心总会离开主星表面;或者只要主星收缩得足够致密(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质心也总会离开主星表面。

由于潮汐力,月球每年远离地球1.5英寸(3.74公分)),目前系统的重心虽然位于地球内部,但终将移到地球之外。所以依照这样的定义,地月系统在数十亿年之后将成为双行星[2]

用双星或联星系统的定义来作比较,如果它只取决于重心的位置,则任何一颗在环绕时重心位于母恒星内部的伴星都将被称为是行星,而重心在母恒星外面的都将被视为另一颗恒星(伴星)。依照这样的定义,太阳系中除了木星所有的主要行星依然还是行星。日-木重心是唯一重心在太阳表面之外的系统。然而,由于木星不是一颗恒星,所以天文学家面对的困难是需要一个明确的双行星系统定义。

视频

太阳系发现首个“双重身份”的奇异天体,双行星还自带彗星特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