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双龙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龙洞,位于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中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洞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简介

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

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 6 ℃,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旅游、康体休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 AAAA 级旅游区。[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双龙洞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外文名称 The Shuang Long Cave 开放时间 全天
建议游玩时长 建议3-4小时 著名景点 双龙洞,冰壶洞,二仙洞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浙江省金华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华市 占地面积 约2000-2200平方米
门票价格 90元 景点级别 国家级AAAA旅游区

目录

1基本概述;2风景名胜;3历史文化;4地方特产;5旅游指南

概述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金华城,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1]。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得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

名字由来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双龙”的得名,历来有三说:

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地理位置

金华双龙洞位于金华双龙风景区内。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金华山南坡。

自然气候

双龙风景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雨量丰富。雨热同步。由于地形的复杂变化,山体海拔高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景区内盛夏的平均气温比山下低4-8℃,空气中水汽常年呈过饱和状态,山间云雾缥缈,常现云山雾海奇观,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每年吸引着大批本地及外地游客来此避暑、休闲、度假。

风景名胜

​主要景点

双龙风景名胜区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盘山和家园里六大景区,其中双龙洞和黄大仙为核心景区,主要景点为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桃源洞、金华观和黄大仙祖宫等。

双龙洞景区

双龙洞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常年洞温为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口西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东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之手笔。如果说双龙的内洞是“龙宫”的话,那么外洞仿佛似“龙厅”。其中西厅一挂“石瀑”,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往前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双龙洞景区也是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主要景点有黄大仙祖宫、仙瀑洞、朝真洞等景点。

黄大仙风景区

黄大仙景区也是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景区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湖泊水碧如镜、溪泉潺潺流畅、气候凉爽宜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动植物9000余种,交通便利,设施配套,是著名的旅游观光、避暑度假和修学朝圣的胜地。主要景点有黄大仙祖宫、仙瀑洞、朝真洞等景点。黄大仙景区是以鹿湖为中心、黄大仙祖宫为特色的景区,同时其与双龙洞、大盘天、赤松山、尖峰山等多个景区相毗邻,是整个风景区重要的枢纽。

尖峰山景区

主要由霞客古道、智者寺、尖峰山(芙蓉山)等景点构成。该景区以尖峰山为中心,北至黄大仙景区,东至赤松山景区,西至双龙洞景区,南至金华市区,总面积9.29平方公里。景区的目标定位是以水清林幽、乡土文化为特色,以民俗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景区)。 尖峰山景区的总体布局分为;一中心三区,即今后作为双龙风景名胜区主入口的接待中心,北片的森林游览区、中片的尖峰揽胜区和南片的游乐休闲区。

赤松山景区

赤松山景区地处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以北,整个景区共有24个景源,景观景物有55个,景区是以黄大仙传奇文化与清幽的山水风光交融为主要特色,以观光、朝觐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双龙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

大盘山景区

大盘山景区位于金华市磐安县,地广人稀,森林茂密,大小山峰5200余座,大气质量和99%的河道水质都常年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古代是名士隐居的世外桃源。磐安的山大都边缘陡峭,而山顶开阔平缓似高台,山间溪流纵横,峡谷连绵,瀑潭成群,鱼虾众多,景区大都以溪为名。

家园里景区

家园里景区是整个风景区中开发强度最小的景区,也是山水景观比较好的一个景区。景区内的几个村庄如横腊、大源等人口比较少。所以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比较少,整个景区都是原生态景观。[2]

历史文化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3]

地方特产

金华火腿

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火腿相传起源于北宋,北宋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腌制而成的猪腿色红似火,称为火腿。宗泽的故事确有其事,火腿的原先名字就被宗泽叫做家乡腿。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火腿起源于温州地区。温州经常闹水灾,又因为沿海,发大水的时候海水倒灌。

等到发大水过后,农民又从避难的地方回来。由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又由于洪水来的又快又猛,像家畜之类的大件物品就无法及时带走,农民就把一些日常用品和农具之类的从淤泥里挖出来。有些被淹死的猪从泥沙里被挖出来,经过海水里天然的亚硝酸盐和氯化钠的处理,就成为了自然的咸肉或者火腿。尽管是被海水淹过的猪肉,但是由于当时没有食物可吃,人们就尝试食用这些尽管被淹过,但是并没有腐败的肉,实际上味道是很不错的,又容易保鲜,人们后来就发明了做火腿和咸肉的方法。

金华酥饼

金华酥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是浙江金华地区汉族名点,也是闻名遐迩的馈赠亲朋好友传统特产。其馅馅心用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金华酥饼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其馅心用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

金华府酒

金华府酒是一种以精白糯米作原料,兼用红曲、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喂饭法”分缸酿造而成的半干型黄酒,

其色金黄鲜亮,味香醇厚,过口爽适,既有红曲酒之色、味,又有麦曲酒之鲜醇。

举岩茶

婺州举岩茶,又称金华举岩,属半烘炒绿茶,产于浙江金华北山村一带。产地峰石奇异,巨岩耸立,此石犹如仙人所举,因而此处所产之茶名曰“举岩茶”。

婺州举岩远在宋代已被列为全国茶苑的中一枝名秀。宋代吴淑在《茶赋》中,不仅描述了当时举岩茶的品质,并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赋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到了明代,婺州举岩被列为贡品。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七里泷的水泡茶,婺州举岩品质超过久已闻名的武夷茶。

婺州举岩的茶树大都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岗斜坡上的。这里气候条件特殊,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这里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这里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层厚达1米左右,腐殖质丰富,极利茶树生长。

举岩茶采于清明至谷雨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1千克干茶需采6万个左右的芽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5道工序。

举岩茶品质特征为:外形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白交辉;香气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金华佛手

金华佛手属芸香科,又名佛手香橼密罗柑王指针等。枸橼的变种。主产于金华市赤松镇山口等地。 植株极具观赏价值。果可制蜜饯。根、叶、花、果均可入药,有理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胀满、胃痛等症。产品远销德国和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

金华佛手( 王指针)主产于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原赤松乡)、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等一带。种植金佛手的多为散户,生产管理粗放,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浙江锦林佛手有限公司 成立则改变了这一现状。公司现有1000亩花园式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品均采用无土介质栽培。公司通过对佛手种植研究,掌握了成套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生产经验,成为金华佛手产业最具权威的一家集佛手种植、科技开发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其培育的新品种“千指百态”“招财”不仅增加了佛手的新品种,使金佛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相关视频

双龙洞复活记

游金华双龙洞景区(下)-桃源洞 二仙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