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效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反弹琵琶效应是中国的一个学术用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原本要批评的过错不给予直接批评,而是充分肯定或表扬其长处,使之犯错者自我反省,进而认识过错,改正过错的现象,称之为反弹琵琶效应。
这一术语来之于敦煌壁画上的艺术形象,操琴者一反常态,不是正弹琵琶而是反弹琵琶,这一形象令人叹为观止,其效果远胜于正弹琵琶。这种反弹琵琶效果的艺术被人们巧妙地引用到了批评领域,其效应也如反弹琵琶,因此,人们就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反弹琵琶效应。
反弹琵琶效应的产生因素
为什么会产生反弹琵琶效应呢?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经分析,影响这一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是反弹琵琶批评引起了犯错者的心理失衡。一般来说,人存在着一种追求对世界(包括他本人)认识的一致性。这种认识的前后一致性就表现为连贯性,人会产生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平衡。如果这种认识前后不一致、不连贯,心理就会产生不和谐、不舒适感,也就是心理失衡或心理失调。反弹琵琶批评后,人就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矛盾关系:“犯错误应该受到批评”、“现在反而受到表扬了”。这是一对矛盾关系,会使人的心理失衡。为了克服这种心理失衡,缓解心理紧张,犯错者就必然会作出心理调整。一是改变外来信息即认为表扬者是虚假的,一是改变自己,认为自己的过错是主要的,应该受到批评,从而产生自责心理,萌生改过自新,使自己的行为得到改善,与表扬者的表场内容相一致,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反弹琵琶批评就产生了第二种改变的效果,即产生了反弹琵琶效应。
二是反弹琵琶批评的反差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当人出现过错时,总得受到人们的指责批评。因此,人们的普遍心理活动是,一旦出现过错,就会自生心理包袱,等着人们的批评责难,他心里反而不安宁,心理包袱会越来越重。当受到人们批评责难后,心理包袱就放下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仿佛犯了错误受了批评,就一对一给扯平了,这样其效果有时反而不好。因为犯错者心理引起的反差不大,也容易形成批评的心理定势。因此,从反差心理角度看,还不如暂时或根本就不批评,一反常态,令犯错者等待批评落空,从而激起递向思维,为什么这样的过错都不批评,反而还要表扬?这是什么道理?诱使犯错者自思、自责,从而产生反弹琵琶效应。前面在标签效应中所举的两个工读生争弹吉他而引发争斗的例子,就充分证明了反弹琵琶批评的神奇效应。
三是反弹琵琶批评的感化作用。一般情况下,犯错者都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破坏性的批评。他们的情感需要普遍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形成“情感饥饿”状态,有的甚至爱憎颠倒,好恶颠倒,是非不分,长期被人所冷落、歧视,长期处于自卑、挫折、戒心、恐惧和对立等消极情绪体验之中。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批评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于会迫害自己。从而会形成严重的情绪障碍。然而,反弹琵琶批评,不仅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且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赏识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燃起了他们向善的心灵,从而更使他们自己责备自己的过错,决心痛改过错,产生反弹琵琶效应。
这种反弹琵琶效应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学校中,只要妙用反弹琵琶批评艺术,其效应不仅会产生,而且其强度会颇大。因此,学校教师要积极加以应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首先,学校教师在批评时要有新的变化,要区别于原有的批评,特别是要运用一下反弹琵琶的批评艺术,使学生产生新颖和特异感。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有自己的鲜明的批评个性,充分掌握反弹琵琶的批评艺术。只有这样,才不会作出一般性的批评,不会混同于其他批评模式之中。学生对学校教师这种独特的、新颖的、个性化的反弹琵琶批评,不会产生心理疲劳,相反却会得到强烈的心理反差,使过错得到清晰的感知,从而更加自责自己,虚心改正过错。因此,学校教师的批评,不一定要死守老模式,也可以一反常态,逆向而行,以致产生反弹琵琶效应。
其次,在使用反弹琵琶批评时,学校教师要学会正话反说的技巧。例如,有位班主任在发现班级里有不少学生背着老师吸烟时,不是采取正面式的批评、更没有采取“金刚怒目”式的批评。因为,正面式批评,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对教师的一般批评不感兴趣,其效果不佳。“金刚怒目”式的批评,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禁烟的目的。于是他采取了正话反说的反弹琵琶的批评,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有趣的、想听听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相容的批评环境给吸烟学生以耐人寻味的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批评效果。这位班主任是这样反弹琵琶的:“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吸烟的好处。吸烟的好处至少有四:一则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可以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则节省衣料。咳的时间一长,最终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则可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用不着化妆了。四则永远不会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 就这样,使这些背着老师吸烟的学生从此不再吸烟。学校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如能好好地向这位班主任学习,那么,批评的积极作用就能更好地发挥。
第三,反弹琵琶的批评就要学校教师充分挖掘错误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非常微小,也不要放弃,而要积极利用。下面这位教师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因此,反弹琵琶效应十分明显。有位后进生,学习不努力,经常翻墙逃学,虽经多次教育,但转变很小。一天他翻墙进校时被学校领导发现送到班里,同学们议论纷纷。班主任教师了解到是他来校迟到,当时校门口正统计各班迟到人数,他怕影响班级荣誉,又怕耽误上课,就翻墙了。这时班主任便对全班同学说:“过去王 XX 同学翻墙,今天又翻墙,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错误,过去是他向外翻,是逃避上课去玩;今天他是向里翻,是为了学习,这中间有进步。试想,这样下去,我们大家能不相信他一定会成为好学生?” 教师的话使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赶紧承认自己翻墙上学的过错,决心改正它。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真进步很大。
该例中的王 XX 同学迟到,按照校纪校规对他进行批评是正常的、合理的。但班主任老师偏偏没有那样做,只是从迟到这一错误行为中,抓住细小的翻墙变化,揭示出该生不想迟到和为了班级荣誉的一颗火热的心尚未完全熄灭,其行为动机是良好的。因此,他采取了一反常态的反弹琵琶的批评,果然产生良效。对于该类事件学校教师也可以采取上述这位班主任的批评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件令人难忘的反弹琵琶效应的事例:有一天清晨,一位女生在校园里折了几支鲜花。校长看见了,但却十分关切地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告诉校长:奶奶病了,也非常喜爱鲜花,可我无法买到。他要让奶奶看到鲜花,早日恢复健康。这是一颗多么透亮而天真、善良的心啊!于是教师专门赠送给女孩两束鲜花,并对她说:请把一束花送给你的奶奶,祝她早日康复!一束送给你的父母,感谢他们为祖国培养出能关心长辈的孩子。该例中这位教师没有直接指责这位女生,不像有的老师那样批评:老师多次教育你们要爱护公物,怎么又不爱护了呢?破坏公物是可耻的行为,损坏公物是要照价赔偿的,现在我叫你马上通知你父母到学校来解决这一问题,等等。而是从她的错误行为中发掘出她关心老一辈和她父母教子有方的优点,加以肯定。这样做不仅使女生认识到自己随便采摘公家鲜花的错误,而且还激励她进一步关心、孝敬老一辈。
此外,在使用反弹琵琶批评时,学校教师一定要诚心实意,实事求是,不要廉价表场,更不能虚假称赞。这样做,犯错误者是十分反感的。一旦被觉察,就更难以教育。同时,反弹琵琶批评毕竟是批评,不是完全的表扬,因此,批评二字不能忽略,不能把批评变成表扬。也就是说,反弹琵琶批评可以先表扬后批评或批评寓于表扬之中,这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使其改正。否则,这种批评就不是反弹琵琶批评。这是学校教师在使用这一批评术时必须切记的。
参考文献
- ↑ 汉语是什么语言,其本质是什么?,搜狐,2020-10-19
- ↑ 精美绝伦的艺术玛雅文字,搜狐,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