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反思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反思 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反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间接认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反思 [1]

外文名 reflection

概念范畴 哲学范畴

反义词 痴迷

近义词 反省、反映、深思

词语释义

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这个概念只指有较高价值的内省认识活动,例如J.洛克把离开感觉形成内部经验的心灵活动称为反思:B.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显然,这时尚未对于反思概念本身作出具体规定。I.康德提出了正确规定反思概念的问题,并认为反思构成表象或概念在联结中归属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特别是把审美与合目的性的认识能力明确规定为“反思的判断”,作为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但是,反思概念在康德那里尚未达到辩证的理解。G.W.F.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形式下,把反思变成一个把握发展的辩证概念[1],完成了规定反思概念从而使之含义更加深刻的工作。他认为反思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本质的认识,“设定的反思”尚停留在抽象的自身同一阶段:“外在的反思” 则进展到把握区别与对立;只有 “规定的反思”才能从联系上把握对立面的统一。这样,黑格尔在反思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飞跃,即反思本身也有一个过程。但是,反思只是作为一种从把握外在本质到把握内在本质的过渡。

意义

哲学上的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反思,人们能够探究事物的本质,理解自身和世界,并从中获得智慧与认识。 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思考的方式,它也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哲学上的反思,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不断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反思基本环节

根据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阶段。

反省阶段

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一环节是反思的开端,其发生的前提是学生有反思的意识,能够自觉进入反思。

评判阶段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如方法是否恰当,答案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清晰等。如果认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完善的,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认为是不完善的,就进入察觉问题阶段。

察觉问题阶段

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内心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不适感受,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

界定问题阶段

此阶段学生广泛搜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对它们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假设。

确定对策阶段

通过分析,认识了问题的成因之后,学生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未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接收大量新的信息,不断挖掘新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产生更有效的概念和 策略方法。由于这时学生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是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践验证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实践检验以上阶段所形成的概念和策略方法。这时,如果能够解释或解决当前的疑惑,说明检验成功,问题解决了,于是 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能,或者在检验过程中遇到新的具体问题,从而,又进入反思的第一环节,开始新的循环。

总结提高阶段

学生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延拓等方法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以上七个阶段中,察觉问题阶段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反思集中体现在界定问题阶段,但它只有和其它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七个阶段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