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智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反智主义

中文名: 反智主义

外文名: Anti-intellectualism

又 称: 反智论

所属领域: 社会理论学说

作 者: Richard Hofstadter

出自著作: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定义

反智主义存在于许多国家、许多文化、许多领域、许多人群和许多层面中,以上任何一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广义上来讲,它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它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中国大学的反智主义倾向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风气使然。一、因为这个社会不再是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反倒是大秀不学无术,靠关系,潜规则上位为社会怪现象。在以前,上大学,是多么荣耀的事,现在都已淡然,而且,多少学霸半学期的心血,部分学渣们仅靠考前两周实现完美逆袭,有多少学霸从此放下笔纸,弃文从游。二、且不论学霸学渣都是要实现这个就业大目标,大学生现在在“最难就业季”里,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更是让大学生陷入迷茫,不论如何都是失业,那何不如玩个潇潇洒洒。三、由于青年性格过于独立化,逆反期的后延,这个时候一般师长们的话,都是听不进去的,但当代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会苦口婆心的多次劝诫你呢?四、大学知识过于枯燥,同时有许多人是被调剂到自己不愿意学的专业,一来二去,学习兴趣丧失,而大学教育又是环环相扣,长此下去,终于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但早已听不懂了。五、高中教育的误导性,“你们现在辛苦有一点,等到了大学就自由了”“大学想干什么干什么,没人管你们”等等,高中老师们的麻醉毒素,一边麻痹莘莘学子,一边给他们埋下一枚定时炸弹。终于到了大学,这颗炸弹爆炸了,惨剧也就发生了,多少高考精英“泯然众人矣”。[1]

原因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深刻剖析了反智主义存在的渊源。反智主义并未构成美国民族心态的主流,它还只是一股暗流,时常会被利用。但是,恰如霍夫斯塔特所说,“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它的影响根深蒂固。既然存在着这样的痼疾,我们就应该正视它。

1.知识分子上升通道的阻碍,与知识分子和现存权威之间的矛盾。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在政府换届之间,凯恩斯主义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当时的社会问题严重,完全依靠政府的宏观手段,在经济危机化解后的几十年里教育的缺失问题严重。

2.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知识和人民群众脱离。

3.文化的对峙。在当代美国,小镇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对峙, 不仅反映了美国人对于生活方式选择所呈现的迥异的态度,也反映出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两种根本性的对立冲突。一种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人生态度,一种是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态度,以及对于有知识的人的心态。这种传统文化对人们思维的直接影响,使得很多人认为,用头脑思考创新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而凭体力打拼才是值得颂扬的。这就是深为美国人称道的牛仔精神,根深蒂固,矛盾繁多。

4.民族性格。美国人对于自己的民族想象是一脉相承的。

5.价值观念与宗教与历史的对立。

界定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在原著《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认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和不同层面中,都有不同的结果。但原著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与解决思路。后人认为,广义阐述了反智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对待反智主义的态度,界定反智主义还需从狭义上入手。也正是这一条,说明反智主义终究是理论学说,不可能成为哲学范畴中的一份子。

宏观上来说,分歧与矛盾永远是存在的,否定和肯定是并存的。我们只能从客观辩证的角度去积极接纳并反思问题。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坚定正确的立场,坚持理性的思维。我们需要一个权威正确的声音去捍卫正义真理,来积极引导大众,这个声音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大部分人或小部分人的声音,而是广大学界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认知。反智主义是矛盾分歧的产物,并不是所谓知识和无知的博弈,也不是哪一方在立场上做出妥协。

而微观到具体,在没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便有了界定反智主义的方法,

第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和不同层面中都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宗教、国情、文化的多元等等都会是重要的因素。

第二,立场的不唯一。在一个问题或者矛盾出现的时机,必须分清矛盾是否源自于不同的立场,必须把握正确积极,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大众有利的正确立场。

第三,反对权威、迫害真理、背叛正义的行为。

第四,人云亦云的行为,毫不思索的态度。

第五,弘扬与批判的无理性。

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态度中,对待知识真理处于消极态度。

政治体现

在原著《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知识分子或精英的见解与行为脱离民意 ,引起人民的不理解或攻击,而人民大众在没有权威引导的情况下,产生的矛盾。

教育体现

读书无用论。

原著概述

霍夫施塔特细致地定义智力与知识分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想。智力是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好冥想的边缘思想,能够审查,权衡利弊,产生好奇,推理,批判,质疑,想象。这是个作家,批评家,怀疑主义者,教授,科学家,编辑,记者,律师和牧师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仅仅成为“专家型知识分子”是不够的,还要成为一个积极维护像理性,正义和真理的价值的人。非常不幸的是,美国实用文化从来没有接受过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技能被看做权力和特权。知识分子被看做一小群狂妄自大,恃才傲物,虚伪谄媚的精英。天才被形容怪人,他们的天分不被承认,会被认为不过是小聪明而已。他们有知识的看法被反智主义者视为不切实际,他们的教养也被视为无用之物。他们认为重视知识和教养是离经叛道,并且可能会令社会衰落。相反,反智主义者认为一般人的那些朴素常识要比从学校得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准确,更高级。比起教育,人们的内心、经验、乃至旧式的对宗教、品性、直觉和道德的观念更适合作为人生的指导。

对于教育,霍夫施塔特认为,在美国,广泛的公共教育并不以发展智力或培养学习自豪感为其教育目的而开展的,而是为了所谓的政治经济利益。孩子并不被认为发展智力,而是像市民被训练成绝对民主一样。他着手于概括社区教育工作者之间关于应该教什么的辩论,尤其是在以前的年代,那时候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大学。霍夫施塔特引经据典地说明,即使学生学了“过多的”没有实践的智力课程,仍然有实际利益。也就是,深入研究任何学科,我们都能从中学会如何去学习新的事物。国家应该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因为自私自利阻碍了真正民主的实现。但是政治事业并非唯一的事业,尽管很重要。还存在着个体的生命事业以及宽广胸怀的培养,宽广的胸怀不仅有利于集体,也有利于个人。 霍夫斯塔特表现了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整个体系服务的知识分子之间的一种张力,其中包括政府和工业以及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即使他们与社交界有太多的合作也都会担心会被“出卖”或被传统的规范所指派。霍夫斯塔特乐观地认为对于知识分子采取公正态度是有可能的,与社交界合作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获得好处,同时始终保持思想独立这样就可以应用他们创造性思维去解决社会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随大流。

作者简介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是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才思敏捷,博识善文,不仅蜚声战后史坛,而且足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开创了美国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模式,对美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时期最有影响、最杰出的历史学家”,70年代美国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美国早期改革史观便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一九一六年生于纽约州布法罗市,父亲是波兰移民。大学期间,他主修历史哲学,才华显露。研究生阶段由纽约法学院转至哥伦比亚大学攻美国史,一九四二年以优异论文《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获博士学位。而立之年,就荣膺哥大著名的克林顿史学讲座教授,连发重头学术著作近十部,三次获取全美史学大奖。《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使其在1964年荣获普利策奖。1970年10月病故,年仅54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