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发同谷县(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

《发同谷县(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作品之一。

《发同谷县(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目录

诗词正文

《发同谷县(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1]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本段注释

⑴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赴剑南,指赴成都。唐时成都属剑南道。

⑵《淮南子》:"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班固《答宾戏》则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此诗从后一说。贤指墨翟,圣指孔丘。这是传统的看法。黔,黑。突,烟囱。席,指坐席。二句言圣贤也不能安居。

⑶安宅,即安居。宅作动词用。

⑷休驾,即息驾,指卜居同谷。

⑸迫物累,为衣食之累所驱迫。

⑹这年春,杜甫由洛阳回华州,秋又由华州来秦州,冬十月复由秦州至同谷,而今十二月又去同谷赴成都,故云"一岁四行役"。行役与一般旅行不同,多出于无可奈何。

⑺忡忡,忧愁貌。绝境,犹胜地,指同谷山川之美。

⑻此二句实写"绝境"。龙潭,指"万丈潭"。因不忍遽去,故为之驻马停车。骖,原指车子两旁的两匹马,这里是活用。虎崖,可能就是《寄赞上人》诗所云"徘徊虎穴上"的虎穴,在同谷县西。回首,回顾。

⑼此二句写同谷人情之厚。歧,歧路,即岔道口,指分手的地方。送别的人都握着诗人的手一再地为他的遭遇而掉泪。

⑽杜甫和同谷的人们原是萍水相逢的新交,但他们的情谊却如此深厚,所以说"交情无旧深",犹言交情不旧而深。是赞叹语,也是铭感语。

⑾杜甫流寓同谷山中,其迹象有似隐居遁世,故曰"栖遁迹"。但不是他的本心,故曰"偶值"。

⑿不愿去偏得去,愿住下偏住不下,故曰"去住与愿违"。陶渊明诗:"迟迟出林翮",又"望云惭高鸟",因不如鸟之来往自由,故不觉怀愧。翮,鸟两翅的劲羽,这里即指鸟。杜诗中也有以"翼"代鸟的,如"仰看西飞翼"(《破船》)、"村墟过翼稀"(《夜》)、"一笑正坠双飞翼"(《哀江头》)。以个体代整体,文学作品中常有。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视频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七)杜甫诗圣之谜

诗圣之家——杜甫草堂

参考资料

  1. [1]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