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发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发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1]

发髻也是戏曲中相关行当的角色使用的一种假发样式。

释义

【英语中的发髻】

假发髻 1.chignon ;圆发髻 1.ina bun 2.bun;环形发髻 1.coiled bun。

来源

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脑后梳椎髻。湖南长沙马王椎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发式皆为盘髻。隋朝妇女的盘髻,当是称“盘桓髻”。唐代妇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号唐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都于头顶梳螺髻;清代妇女盘髻于脑后。以前汉族少女多于头顶两侧梳髻。[2]

历史

在中国古时候,汉族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束发”,再“加冠”,分三次分别象征了祭祀权,参战权,治权,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汉族男子发髻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清朝以前汉族男子是不剪发的,在长期演变中为生活及美观的需要而结发,就是发髻。

秦汉发型,中间有中分然后再束发,看起来十分的硬气!

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

汉族妇女发髻

中国汉族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的“倭堕髻”;晋代的“盘桓髻”;北朝的“十字髻”;唐代的“灵蛇髻”、“飞天髻”、“螺髻”、“凤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汉族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阁女性。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紒,垂鬟分肖髻

“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阁女性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未出阁女性发式标志。

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朝云近香髻、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双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盘桓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抛家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少数民族发髻

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式,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凤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许多少数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

少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也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过去,满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

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抽出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

土族妇女注重头饰,式样因地而异。其传统头饰有所谓"吐浑扭达"(形似圆饼),俗称干粮头,"捺仁扭达",也称三叉头,以及"加斯扭达"等式样。

这些传统头饰已被一种简便发饰所代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相联,以珊瑚、松石等缀饰,然后再戴上织锦毡帽,潇洒美观。 垂到胸前的银耳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