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变成大鱼的沙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变成大鱼的沙门
圖片來自搜狐网

变成大鱼的沙门,这时候,大鱼听见这种声音,觉得十分熟悉,于是合上大嘴用心听。海水停住不再流了,而船离大鱼的嘴也只差一点了。穿上诵经之声依然响着,大鱼听见后,眼中流出了泪水,由于泪水太多,所以又使得船不住的左右摇晃起来,但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

原文

很久以前,在印度中部的一个小国里,住着一个沙门。由于他家世代经商,而且经营有方一次,到了他这一代时,家里积累的财富之多,除了国王外无人可比。有一天,这个沙门觉得自己富甲一方,财富多的简直都不知道如何去花费了。突然间,他想到自己可以用这笔财富去建造一座佛塔、一座寺院。不久后,他的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佛塔和寺院很快就开始兴建起来,沙门花费了许多钱买来最珍贵的檀香木做成柱子,又购置了赤金、白银、琉璃、琥珀、珊瑚、玛瑙、珍珠等七种宝物,用来装饰塔尖。总之,为了建造佛塔和寺院,沙门不惜巨资,所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   

佛塔和寺院还没有完全建好的时候,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了五百个沙门。他们歌托着一个钵,衣衫褴褛地到了还正在建造中的佛塔,寺院旁边。这个沙门因为佛塔及寺院还未建好,因此未来的及给任何布施。但是这个国家的五百名贤达人士,看见这些从远方而来的沙门衣衫不整,  

面容憔悴,于是大发慈悲之心,给他们每人布施了新的袈裟以及衣服和被子。这些仙大人士对寺主沙门说:“远来的众位沙门因为佛塔和寺院都未完全修好,所以他们只好先离开,我们布施后送他们走了。”   

寺主沙门本来想在佛塔和寺院修好后,就马上接待他们。可是现在这五百沙门却接受他人布施后一走了之。他非常生气,心中暗想道:“我修塔、修寺的功德,堆积起来如同须弥山那样高的不可算计,但是其他人却不肯帮助我,反而瞧不上我。”   

于是他就搬来柴草,放火烧掉他花了巨资以快要修成的佛塔和寺院。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这一把火其实也烧掉了他大部分财富。不久,这个遭全国民众咒骂的沙门的病卧床不起,几天以后便死去了。   

沙门死后,他的灵魂坠入地狱经过了九十劫,后来六道轮回时,又在畜生道里经历了九十劫。之后,沙门投生在海里化作了一条大鱼。大鱼身长四十万里,一对眼睛如同太阳那么大、那么亮;嘴里长着两万里长的大牙,大牙纯白如同积着白雪的大山一样;舌头宽有四万里,并且红的向正在喷发的火山一样;嘴也有五万里宽。当它在海中游动时,掀起的大浪差不多和天一样高。   

一天,他正在海里休息,突然,海面划过来一只大船,船上坐着五百个到海里寻求珍宝的人。其实,这五百个人的前身,正是当初布施袈裟、衣服和被子给五百沙门的五百贤达人士。这船上的五百人由于和沙门的前缘未了,因此,船驶来正好遇到大鱼张嘴喝水,于是,载有五百人的船随着海水直往大鱼嘴边飘去。满船人都非常恐惧,以为自己一定要命丧鱼腹了,危急之时,船上的人都不由自主口称“南无(na mo)阿(e)弥陀佛”。   

这时候,大鱼听见这种声音,觉得十分熟悉,于是合上大嘴用心听。海水停住不再流了,而船离大鱼的嘴也只差一点了。穿上诵经之声依然响着,大鱼听见后,眼中流出了泪水,由于泪水太多,所以又使得船不住的左右摇晃起来,但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   

过一会儿,吹来一阵强劲的东风,那五百人急忙挂起风帆,渐渐远去了。沙门化成的大鱼十分后悔,它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见诵经声了。他开始后悔前生不该焚烧佛塔和寺院。从此它不在进食,七天之后,悔恨交加的大鱼就饿死了。   

它的尸体被海水送到了海岸上。大鱼的灵魂投生到一个有德之家,刚一生下来就能说话,并且知道自己前身是什么。刚过八岁,由于聪慧异常,所以修成了罗汉。   

以后,罗汉还到过大鱼停尸的地方看见了他的前身,不过现在只剩下堆积如山的白骨,罗汉看了七天也还没有看完。这些白骨就是因为他前身犯下了焚烧佛塔及寺院的罪过,而得到在恶道中经历八十劫的结果。自此以后,罗汉更加虔心向佛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