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夜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变色夜蛾 |
中文学名:变色夜蛾 拉丁学名:Enmonodia vespertili Fabrici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鳞翅目 科:夜蛾科 |
变色夜蛾,拉丁学名Enmonodia vespertili Fabricius,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为28毫米左右,翅展为80毫米左右。头部暗褐色,腹部杏黄色,前几节背面略带灰 色。前翅浅褐色,翅面密布黑棕色细点,内线褐色外弯,肾纹窄,黑棕色,后端外侧有3个卵形黑褐色斑。后翅灰褐色,端区带青色,后缘杏黄色分布于上海、青岛、南京、杭州、无锡、连云港、南昌、福州、厦门、昆明和广东等地。幼虫为害合欢、紫藤、紫薇、兰花、楹树、桃和梨等。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残留主脉和叶柄,成虫吸食柑橘等果汁,引起落果。 [1]
变色夜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28毫米左右,翅展为80毫米左右。头部暗褐色,腹部杏黄色,前几节背面略带灰色。
前翅浅褐色,略有差异。翅面密布黑棕色细点,内线褐色外弯,肾纹窄,黑棕色,后端外侧有3个卵形黑褐色斑。
后翅灰褐色,端区带青色,后缘杏黄色。除此,前后翅面上有棕黑色和黑色波浪线纹。
变色夜蛾种群分布
分布于上海、青岛、南京、杭州、无锡、连云港、南昌、福州、厦门、昆明和广东等地。[2]
变色夜蛾生活习性
在江西地区一年发生2-4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蛹期269d。翌年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7月产第1代卵,6月中旬~7月下旬幼虫作害。[3]
幼虫经7龄,第1代蛹期15~17d,7月下旬出现成虫,7月下旬~9月上旬产卵,7月中旬~8月中旬幼虫作害,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 [4]
变色夜蛾综合防治
(1)加强检疫 调运繁殖材料时要加强检疫,避免该虫扩大蔓延。
(2)灯光诱杀 结合防治其他害虫,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 幼虫为害期喷施烟参碱乳剂1000倍液,或灭幼脲3号2000倍液防治。发生不严重时,尽量不打药剂防治,可采用人工挖蛹和捕捉幼虫方法防治。 [5]
夜蛾科介绍
夜蛾科属昆虫纲鳞翅目,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体中至大型,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2个;胸部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片丛;前翅颜色一般灰暗,多具色斑,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夜蛾成虫多夜间活动,具趋光性。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色较深。
夜蛾科昆虫分布广泛,全世界已知25000余种,许多种类危害农林作物。《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六卷记载中国夜蛾科昆虫2110种24亚种,分属514属18亚科。本地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银纹夜蛾、棉铃虫、黏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稻蛀茎夜蛾等,都是重要的农业害虫。
参考来源
- ↑ 变色夜蛾, 植物智, 2020-01-18
- ↑ 观赏树木变色夜蛾的防治方法 - 植保 - 园林网 2015年9月6日 变色夜蛾Enmonodia vespertili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上海、青岛、南京、杭州、无锡、连云港、南昌、福州、厦门、昆明和广东等地。幼虫为...
- ↑ 变色夜蛾 -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2009年5月10日 数字标本 保护区物种库 文献资料库 化学指纹 基因芯片 物种名录变色夜蛾 采集信息 保存单位及其标本馆: 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代码: ...
- ↑ 变色夜蛾 Hypopyra vespertilio 2009年5月21日 (裳夜蛾科)展翅68-76mm,翅面灰褐色,前翅近基部有一条不明显的横带,近中央的横带在各脉间形成斑点,展翅时与后翅的横带相连贯穿全翅, 两带间有5枚黑色斑点...
- ↑ 常见昆虫观察(夜蛾科) - 美篇 2020年8月21日 夜蛾科属昆虫纲鳞翅目,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体中至大型,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2个;胸部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