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月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月桥是宋代单孔石拱桥,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西侧100米,横跨龙溪。建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 古月桥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石质风化严重,但仍保持其古朴风貌与别致造型。其石拱形式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相类似,是研究中国古代石拱桥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1]

中文名称 古月桥 占地面积 全长31.2米,拱高4.95米,宽4.5米
地理位置 浙江省义乌市 著名景点 肋骨拱石桥

目录

  • 历史起源
  • 历史原貌
  • 桥梁结构
  • 民间传说
  • 相关典故
  • 科学价值
  • 文物保护
  • 日常管理

历史起源

古月桥,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建造,横跨龙溪,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的肋骨形拱的石拱桥。全长31.2米,拱高4.95米,宽4.5米。 古月桥,桥南侧压梁石上阴刻楷书“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字样。古月桥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肋骨拱石桥,对研究我国桥梁发展史有重大意义。

历史原貌

对于古月桥的修缮,要运用艺术手段美化桥梁形象,尽量保护其历史原貌,加固桥梁,保护古月桥上的相关文字、题记、图案不受侵蚀和破坏,加强保护措施。

桥梁结构

古月桥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列砌置法建造,桥拱呈五边形。该桥全长31.2米,净跨15米,桥面宽4.5米,两侧引桥各长8.1米,矢高4.15米,坡度30度。桥身分三层叠砌,底层用条石块直砌,共五折,呈五边形。每节用六块长2.8米、厚0.55米、宽0.3米的石条直砌,条石之间距离0.55米,搭接处用长4.75米、高0.58米、宽0.3米的横锁石承接。全桥共用三十根条石、四根横锁石。中间层为条石横砌,规格不一,桥面以沙泥和方石铺成,桥面两侧设有宽0.5米、高0.4米的压栏石。桥侧面中部横石匾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润月建造”字样,为该桥建造年代无疑。此桥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石质风化严重,但仍保持其古朴风貌与别致造型。

民间传说

说传一

相传,在南宋年间,有一位姓徐的官员因躲避战乱而逃难到赤岸一带。当他往雅治街村方向沿溪匆匆奔来时,终于承受不住烈日的烘烤,在村口溪水弯道的地方,纵身入水,只想洗去满身的尘土和汗水。

不料,正洗得酣畅时,一阵暴雨突然降临,把官老爷放在岸上的衣服淋了个透湿,顾不得许多,姓徐的官老爷捡起官袍便跑,往村里躲雨去了,却不知把官印落在了溪边。

雨过天晴。这时,一个小姑娘牵着羊沿溪回家。走着走着,小姑娘眼前一亮,发现了官老爷落下的官印。不识字的她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块沉甸甸的东西是件稀罕物,便一手挽住羊绳,一手握着这件宫印等着失主来认领。

等了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第二场暴雨又来了。父亲见女儿放羊迟迟不归,放心不下,便披着蓑衣—路找来。在雨中,父亲明白了女儿苦等的用意,二话没说,把女儿拢人怀里,任雨打日晒,一同坐在了溪沿傻傻地等…… 一对痴痴等候的父女,就这样永久地定格在了人们关于古月桥的传说当中。夜深入静,当心急火燎的徐姓官员找回溪旁,并拿出身上所有的盘缠相谢时,这一痴等的镜头才在父女俩的“本来是你的东西,我们不会要任何酬谢”的话语声中结束,最终官员以一座桥梁的形式将感激之情实物化,并永远矗立在了雅治街村村西的小溪之上。

传说二

关于古月桥,另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南宋的某一官员,游历千山万水后看中了赤岸这一带的好山好水,最后在雅治街村附近建了一所大宅院定居。其中的古月桥,即是大宅院内后花园上的一座人造桥。察看一番古月桥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优雅而恬静的田园风光,此佳闻也不无道理。传说毕竟是传说,可信度不可深究。然而,数百年来为雅治街村民默默提供方便的古月桥,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依然质朴如故,稳稳地静卧在龙溪之上,倾听着潺潺地流水声,关注着雅治街的人和事。在它的眼里,雅治街是个民风淳朴而敦厚的村庄,就是这个村庄培育出了令人骄傲的人物。

相关典故

朱献文就是其中一位,不信,只要看看古月桥侧畔沿溪而栽的行行绿树,听听村里的老人们对他们的先辈朱献文的评价,就可知在古月桥与朱献文之间,竟然隐隐存在着那么多的相通之处……

朱献文(1872—1949),原名昌煌,字郁堂,是雅治街村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位“大人物”。光绪三十四年,世代务农的朱家中了一位进士,他就是朱献文。朱献文中法政科进士后,任资政院议员。民国成立后,又先后任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大理推事,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抗战时期,应国民政府邀请,视察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司法事务,并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抗战胜利后,眼看着国家又陷于内战,目睹国家大乱而自叹救时乏力,遂辞职归里,回到雅治街村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与历史隐迹山林的隐士有所不同,从政一生的朱献文退归故里后显得凄苦而无奈。在位时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两袖清风,因此当他在74岁高龄回乡时,因囊中羞涩不得不把祖传的房产典当。最令他无奈的是,他一生积极参预时政,曾经为成功和失败欣狂,最终却空有爱国之心,无法看到穷苦人民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摆脱出来,形枯力衰之年,他终于退却了。

雅洽街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清晰的记得,当年的朱献文回乡省亲坐轿,始终恪守着他的“三不”。一是遇上坡不坐,二是进村不坐,三是轿夫不上桌他不入席就餐。这样的“三不”,对于当初一个荣归故里的大官而言,是多么地难能可贵!不仅于此,朱献文尤其体恤残疾人,致力倡导男女平等。据老人们说,朱献文曾在而立之年丧偶,在他的事业逐渐走上巅峰之时,他遇到了一位平民的女儿,也就是当时就有严重腿疾的第二位夫人。一辈子来,朱献文对他的残疾媳妇关爱有加。夫妇俩相濡以沫,共度一生。

当地老人回忆,朱献文解甲归田后,村里人经常看到他背着锄头种树,从村里一直栽种到古月桥外……如今,古月桥侧的这一排排绿树,正茁壮地成长着……

科学价值

古月桥,石拱形式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相类似,是研究我是古代石拱桥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古月桥,始建于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至今未重修亦未翻建,千百年来依然静静地俯卧在赤岸雅治街村村西的龙溪之上。如今,这座长30余米,高近5米的单拱石桥,藤蔓垂垂,像一名须发飘飘的老人,见证着义乌市悠久的桥梁建造史。[2]

文物保护

古月桥,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常管理

义乌市博物馆和赤岸镇联合采取措施,加强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月桥的保护。位于赤岸雅治街村的古月桥建于公元1213年的宋朝,至今已有789年的历史。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月桥上记载建桥历史的字迹变模糊了,桥下龙溪泥沙淤积,排洪不畅,影响桥的安全。为此,义乌市博物馆专家对古月桥上的文字进行重新素描,雅治街村也组织人员对龙溪上的泥沙进行疏竣,保证龙溪的行洪,确保古月桥这一国家文物的安全。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