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博物館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所羅門·R·古根海姆(Solomon R.Guggenheim)基金會旗下所有博物館的總稱,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也是全球性的一家以連鎖方式經營的藝術場館[1]。古根海姆基金會成立於1937年,是博物館的後起之秀,古根海姆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跨國文化投資集團。其中,最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為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中文名:古根海姆博物館
外文名:Guggenheim Museum
類 別:藝術類
地 點:美國紐約(總部)
竣工時間:1937年
管理機構:索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
經營方式:連鎖方式
目錄
介紹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創辦於1937年,以連鎖方式經營,是一個博物館群,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國柏林和美國拉斯維加斯擁有4處分館。
「博物館群」仿佛是古根海姆的專屬符號,與傳統定義上的博物館不同,古根海姆博物館更像是一個異軍突起的非典型性私人美術館,作為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同時,為藝術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由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解構主義建築大師弗蘭克·蓋里(FrankOwenGehry)設計,在1997年正式落成啟用,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在20世紀90年代人類建築燦若星河的創造中,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無疑屬於最偉大之列,與悉尼歌劇院一樣,它們都屬於未來的建築提前降臨人世,屬於不是用凡間語言寫就的城市詩篇。
該博物館全部面積占地24000平方米,陳列的空間則有11000平方米,分成十九個展示廳,其中一間還是全世界最大的藝廊之一,面積為130米乘以30米見方。整個博物館結構體是由建築師藉助一套為空氣動力學使用的電腦軟件(從法國軍用飛機製造商達索公司引進,名叫CATIA)逐步設計而成。博物館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鋼和石灰岩,部分表面還包覆鈦金屬,與該市長久以來的造船業傳統遙相呼應。
建築布局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總部是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建築風格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全稱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是古根海姆美術館群的總部。該建築是紐約著名的地標建築,由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建築坐落在紐約市一條街道的拐角處,與其他任何建築物都迥然不同,可以說外觀像一隻茶杯,或者像一條巨大的白色彈簧,可能是因為螺旋線結構也有人說像海螺。
該建築為賴特晚年的傑作。1947年進行設計,1959年建成後,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建築藝術的精品,以至於近四十年來博物館中的任何展品都無法與之比美。建築外觀簡潔,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結構,與傳統博物館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長方形的3層輔助性建築,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館再次增建了一個矩形的附屬建築。
建築師簡介
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為美國最有創意的建築師之一,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這一行已很長時間,一直工作到1959年去世,作品超過了600件。賴特以設計私人住宅而著名,其職業生涯有兩段時期至為重要,一段為1900~1910年為其獲得聲譽的草原住宅的設計,一段為20世紀30年代他設計了久負盛名的流水別墅(Falling water),以及一系列的美國風住宅。
多年來賴特一直探求以一條三向度的螺旋形的結構,而不是圓形平面的結構,來包容一個空間,使人們真正體驗空間中的運動。他認為人們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動時,周圍的空間才是連續的、漸變的,而不是片斷的、摺疊的。為了這個觀點,他曾在舊金山設計一家螺旋形的商店,在匹茲堡建一處螺旋形的車庫,這次又說服業主,使他相信螺旋形是博物館最好的形式。1986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25年獎的殊榮。
建築設計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外部非常樸實無華,只是將博物館的名字裝飾了一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蓋在牆上,使它們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築物。
建築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內部的曲線和斜坡則通到6層。螺旋的中部形成一個敞開的空間,從玻璃圓層頂採光。美術館分成兩個體積,大的一個是陳列廳,6層;小的是行政辦公部分,4層。陳列大廳是一個倒立的螺旋形空間,高約30米,大廳頂部是一個花瓣形的玻璃頂,四周是盤旋而上的層層挑台,地面以3%的坡度緩慢上升。參觀時觀眾先乘電梯到最上層,然後順坡而下,參觀路線共長430米。美術館的陳列品就沿着坡道的牆壁懸掛着,觀眾邊走邊欣賞,不知不覺之中就走完了6層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這顯然比那種常規的一間套一間的展覽室要有趣和輕鬆得多。
該博物館保存了所羅門·R·古根海姆有現代藝術收藏品,許多展品由金屬杆懸掛着,看起來似浮在空中。按照傳統,博物館在沿大廳四周的牆上展覽藝術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傳統的慣例。
讚譽爭議
所羅門·R·古根海姆在博物館開工前就已經去世,1959年古根海姆博物館對外開放時,賴特也已經去世半年多了。可是有的批評家並未因此善罷甘休,由於對現代藝術的誤解,他們認為弧線型的展覽區是對繪畫藝術的褻瀆。甚至有二十位藝術家簽名拒絕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他們的作品。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在博物館業引入和運用「文化產業」概念並在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博物館。他們的運作方式被世人稱為「古根海姆模式」。博物館的奠基人所羅門·R·古根海姆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瑞士裔大家庭,他們家族主要是在19世紀美國採礦業中發家致富的。
經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古根海姆博物館成為世界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紐約擁有兩處展覽場館並在意大利威尼斯擁有分館。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西方現代美術博物館之一,該館的收藏基本上是印象派以後各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抽象藝術品的收藏更是居於世界各博物館之首。
分館
西班牙畢爾巴鄂
建築風格
由美國加州建築師弗蘭克·蓋里(Frank O.Gehry)設計,在1997年正式落成啟用,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在20世紀90年代人類建築燦若星河的創造中,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無疑屬於最偉大之列,與悉尼歌劇院一樣,它們都屬於未來的建築提前降臨人世,屬於不是用凡間語言寫就的城市詩篇。
該博物館全部面積占地24000平方米,陳列的空間則有11000平方米,分成十九個展示廳,其中一間還是全世界最大的藝廊之一,面積為130米乘以30米見方。整個博物館結構體是由建築師藉助一套為空氣動力學使用的電腦軟件(從法國軍用飛機製造商達索公司引進,名叫CATIA)逐步設計而成。博物館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鋼和石灰岩,部分表面還包覆鈦金屬,與該市長久以來的造船業傳統遙相呼應。
建館緣由
西班牙畢爾巴鄂市(Bilbao)始建於1300年,因優良的港口而逐漸興盛,在西班牙稱雄海上的年代成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紀開始日漸衰落。19世紀時,因出產鐵礦而重新振興,但20世紀中葉以後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場洪水更將其舊城區嚴重摧毀,整個城市雪上加霜,頹勢難挽,雖百般努力卻苦無良策。九十年代初,畢爾巴鄂已淪為歐洲藉藉無名的蕞爾小城,若非該市球隊在西甲聯賽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絕大部分人可能終身無緣聞該市之名。
建築師簡介洛杉磯建築師弗蘭克·蓋里的建築向來以前衛、大膽著稱,其反叛性的設計風格不僅顛覆了幾乎全部經典建築美學原則,也橫掃現代建築。尤其是「國際式」建築的清規戒律與陳詞濫調。
建築設計
該博物館選址於城市門戶之地——舊城區邊緣、內維隆河南岸的藝術區域,一條進入畢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從北部進入城市的必經之路。從內維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該博物館是最醒目的第一層濱水景觀。面對如此重要而富於挑戰性的地段,蓋里給出了一個迄今為止建築史上最大膽的解答:整個建築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量組合而成,其形式與人類建築的既往實踐均無關涉,超離任何習慣的建築經驗之外。在蓋里魔術般的指揮下,建築,這一章已凝固了數千年的音樂又重新流動起來,奏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聲響。
在鄰水的北側,蓋里以較長的橫向波動的三層展廳來呼應河水的水平流動感及較大的尺度關係。因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築的主立面終日將處於陰影中,蓋里聰明地將建築表皮處理成向各個方向彎曲的雙曲面,這樣,隨着日光入射角的變化,建築的各個表面都會產生不斷變動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築在北向的沉悶感。
意大利威尼斯
館名: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
創立時間:1979年
建築師:查理.格魯克曼
交通位置:704 Dorsoduro, 30123 Venice(韋尼耶·萊奧尼宮 Palazzo Venier dei Leoni)
開放時間:周三-周一10:00-18:00 提前1小時停止售票,周二閉館、12月25日閉館 建築介紹:該博物館位於一幢建於18世紀的舊宮殿中。美術館所在建築原是美國女性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的私人住所,後歸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所有。
建館緣由
佩吉古根海姆博物館是意大利收藏21世紀歐洲和美國藝術作品的最重要的博物館。由佩吉古根海姆創立,主要藏品為佩吉本人的私人收藏,包括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展出的主要作品有 Gianni Mattioli 藏品系列、hannelore B. 和 Rudolph B. Schulhof 藏品系列,il Giardino delle sculture Nasher 雕塑作品並不時舉辦各大重要臨展。館藏主要以20世紀上半葉的歐美藝術品。2012年捷克斯洛伐克收藏家 Hannelore 和 Rudolph Schulhof 夫婦向美術館捐贈超過80件私人藏品,擴充了美術館1945年以後的繪畫和雕塑收藏。
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是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創始人所羅門·古根海姆的侄女。在她13歲時,佩吉的父親本傑明死於泰坦尼克號的海難,利用父親在海難中留給她的50萬美元遺產,佩吉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冒險進行收藏,並以獨特的眼光發掘和贊助了許多藝術家,是一位充滿傳奇的女藝術贊助人。1938年,在歐洲遊歷了近20年的佩吉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畫廊—「青年古根海姆畫廊」,正式開啟了收藏之路,就是在這家畫廊里,現代抽象主義繪畫創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舉辦了在英國的首場個展。短短的一年內,這位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藝術訓練的女藏家以獨特的視野和大膽前衛的審美挑選出許多後來被載入藝術史的藝術家。不過,這家畫廊因為代理的作品過於實驗性,收益十分慘澹。佩吉沒有停止收藏,反而燃起建立屬於自己的美術館的雄心。
為了建立在倫敦的美術館,佩吉前往巴黎收購藝術家的作品。當時的納粹在歐洲大量搶奪藝術品,藝術家們都在廉價的甩賣作品。為了使自己鍾愛的現代藝術不被納粹銷毀,佩吉幾乎每天購置1件藝術品,用40000美元收購了125件作品。佩吉本想讓法國的盧浮宮協助她保護這些歐洲現代的藝術品,可是盧浮宮的認為這些作品不值得被保留。最後,盧浮宮表示願意給她提供鄉下某處處所,他們的作品就送往那裡。為此佩吉拆掉了作品框架,重新打包,但讓她失望的是,盧浮宮說這些作品太過現代,不值得保存。其中包括米羅、馬克斯·恩斯特、達利、瑪格麗特,布朗庫西、賈科梅蒂、亨利·摩爾等人的作品。在德軍攻入巴黎之前三天,佩吉·古根海姆踏上了逃亡旅途,當天有200萬人撤離。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她將這批藝術品以床單、毛毯、廚具的名義通過貨船運往了紐約。在納粹入侵巴黎的48小時內,她成功逃離了法國南部。
二戰後佩吉返回紐約。在這裡,佩吉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大的成就—發現波洛克。在自傳中佩吉說,「波洛克本人很難相處,他常常飲酒過度,喝醉後簡直就是魔鬼,令人討厭。他就像一頭嚮往自由的困獸。」二戰結束後,佩吉重新回到法國展示波洛克作品時,波洛克已經成為她最為自豪並擁有完整體系性收藏的藝術家。
1948年,佩吉買下威尼斯大運河邊未完工的18世紀韋尼耶·萊奧尼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作為自己的宅邸,在這座雪白的大理石單層宮殿中,佩吉安置了自己的家和收藏作品。
1949年,佩吉在自家府邸花園舉辦了第一次雕塑展,1951年府邸則開始向公眾開放。 1979年,81歲的佩吉·古根海姆死於中風,過世以後府邸改為收藏品展示處。
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曾與藝術大師杜尚有過一段風流戀情。她的第一本回憶錄《Out of This Century》中,她稱自己一生有過400多位情人、2次婚姻、與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開展過多段長期的浪漫戀情。她還說自己無法抗拒有智慧、有藝術激情的男人。
籌備中-立陶宛維爾紐斯
立陶宛古根海姆博物館項目吸引了眾多優秀的設計作品,最後中標作品終敲定,它就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這位伊拉克出生的設計家曾是普利茲克獎得主。這個謎一樣的建築通過綠化帶和水系的有機結合使State Hermitage博物館煥發迷人的魅力。
籌備中-中國香港
2003年香港政府向私營機構發出建設邀請書,希望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各個地產企業都提出自己的計劃,並吸引了國際上一些著名博物館的興趣,而最早公布與發展商的合作計劃的就是美國連鎖式博物館經營集團古根海姆基金會。
在香港公布的古根海姆與活力星團隊的合作計劃中,古根海姆博物館基金會建議在西九龍興建三個博物館──現代及當代藝術博物館、活動影像博物館和設計博物館,舉辦國際性的展覽編排及藝術收藏,將西九龍建立一個世界級文化中心。香港古根海姆博物館得以成功成立,博物館可以和集團旗下的各國博物館及其聯盟博物館互借藏品展出,讓國際著名的藝術品在香港展出,此外也會針對香港及亞洲區的觀眾設計專門展覽,顯現本土色彩及地區文化背景。至於這個計劃能否中標,還要看評比結果。
古根海姆一直對中國文化極有興趣,1998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曾與文化部合作舉辦「中華五千年」大展。古根海姆基金會董事長湯姆斯·克倫斯向媒體透露他曾赴北京,與文化部官員會面商談有關文化合作的協議。合作計劃涉及10個展覽,其中5個是中國在古根海姆集團的博物館舉辦,另外5個展覽由古根海姆負責籌劃到中國展覽。他們還將會和內地開辦訓練博物館行政人員的培訓課程,提升中國博物館機構人員的專業能力。
克倫斯透露從1995年起已經醞釀這樣的文化合作,正如將墨西哥阿茲特克皇朝文明在紐約展出,也希望將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
發展歷史
發展理念
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古根漢姆博物館,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國柏林和美國拉斯維加斯擁有4處分館。2006年7月又與阿布扎比政府簽訂合同在當地建立分館,這將會是古根漢姆眾多美術館中最大的一個。與此同時,古根漢姆也一直積極謀求在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的戰略發展。這種連鎖經營的模式和全球化策略已經成為世界博物館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大型展覽的構想始於1998年,其後有着十年的籌展歷程。2006年10月16日,美國古根漢姆博物館代表團訪問中國美術館,亞洲戰略發展部主任Min Jun Kim,展覽收藏及設計部主任Karen Meyerhoff,展覽策展人Susan Davidson,教育部主任Kim Kanitani等就展覽事宜,與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副館長錢林祥、馬書林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舉行了會談,並分三個小組,就展覽、教育、學術活動等合作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在過去六十六年的歷史中,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姆基金會(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發展了眾多渠道去實現其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的使命:如在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的巡迴展覽的同時,把歐洲、亞洲、非洲、和南美的藝術珍品借到紐約展出;或者在其他國家建立新古根漢姆美術館等。而後者正形成了古根漢姆和其他藝術機構的區別。除了美國,古根漢姆在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都有自己的美術館,從而把它的國際性任務提升到了首要的位置。
誕生之初
美術館的建立者正是所羅門·R·古根漢姆(Solomon R. Guggenheim),他生於19世紀的美國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靠煤礦工業積累財富的瑞士血統家族。古根漢姆和他的妻子,Irene Rothschild,在博愛和審美的傳統中長大,成為熱心的藝術贊助人,並積累起很多古代大師的作品。但在1927年,當古根漢姆第一次遇見年輕的德國貴族女子Hilla Rebay von Ehrenwiesen,並聽取其介紹的歐洲當代繪畫中一種實驗性的潮流,使他的收藏方向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Rebay接受非具象是一種新藝術風格和審美哲學的誕生的觀點。在美學上從經驗世界獲取形式的抽象觀點與純藝術創造上的非具象二者之間,Rebay選擇了後者,相信其中充滿了神秘的內涵。非具象一詞是Rebay從德國術語Gegenstandslos翻譯而成,表示文學性的,「沒有對象的」詞語來源於康定斯基的理論作品,所表達的最高美感和精神法則對於Rebay而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前所未有的」,Rebay在她第一次敘述藝術的使命時寫道,「還有比繪畫中從具象到非具象在從物質到精神的過程中更偉大的前進步伐麼,因為我們註定要更有創造性,轉向精神世界是我們的命運。人文主義將得到發展並自然而然地從偉大的藝術上感受到更多的能量,這便是非具象傑作的輝煌。」
在Rebay充滿激情的言語感染下,在對這相對未知領域進行收藏的先進想法的引導下,古根漢姆從1929年開始系統性地購買非具象藝術家的作品。早期購買的作品包括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瓦西里·康定斯基、費爾南達·雷格爾(Fernand Leger)以及納吉(Laszlo Moholy-Nagy)。生於俄國的藝術家康定斯基是最早闡釋這種純粹的非模仿繪畫的人之一,他的作品最終奠定了整體收藏的方向。藝術家布滿顏色的畫布上充斥着生動的集中或對比的形式,展示了康定斯基在其最廣泛流傳的理論著作中定義的抽象哲學,在《論藝術精神》(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 1911)和《論點、線、面》(Punkt und linie zu flache 1926)中,把顏色比作音樂聲調,形狀比作不同感情的載體,他發明了其所指的藝術家內在需求的正式的語言表達體系。
很快,古根漢姆酒店套房的牆上就掛滿了新的收藏。隨之,他的考慮重點必然轉向了能夠公開展出這些作品的可能性,並在1937年建立了所羅門·R·古根漢姆基金會,其目的是為了「藝術上的促進、鼓勵和教育以及啟蒙大眾」。在擁有基金會以後,古根漢姆預想了一個設計成可以容納不斷增長的藝術收藏的博物館建築。在他的計劃下, Rebay很快開始計劃怎樣可以最好的實現他們的夢想。她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與古根漢姆的通信中都充滿了建立一個非具象藝術的「美術館-殿堂」的計劃與提議。 最後,在1939年,古根漢姆在紐約曼哈頓東54街租下了一個舊的汽車展示室。Rebay在建築師William Muschenheim的協助下把其改造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臨時展覽空間,命名為非具象繪畫美術館。館裡只展示了一些最單純的抽象藝術的繪畫;一些被認為是先驅藝術家的抽象派或具象派作品,如夏加爾(MarcChagall),也包括在這一時期的收藏中,但仍留在古根漢姆的酒店套房中,並未參加展覽。美術館獲得了很大成功,同時Rebay作為第一任館長,歡迎並支持很多年輕的美國抽象畫家,並展示了他們的作品。
在1943年,為了滿足日益繁榮的非具象美術館的要求,Rebay決定開始新的征程: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建築以容納古根漢姆的藏品和舉行基金會的活動。她選擇了眾所周知的美國建築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他的有機建築回應了Rebay對於非具象的理念:一種作為對創作者靈魂的直接表現而實現的,充滿理性與理想化意味的新生的藝術。賴特最初設計的美術館在1946年向媒體公布,但是由於各種阻礙,如戰後通貨膨脹、政府對建築的重新規劃、美術館位置的轉變以及1949年古根漢姆的去世,導致這一建築並不能在接下來的13年內完成。1952年,機構正式改名為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以紀念它的建立者。
收藏擴展
非具象繪畫美術館,這一具有明確美學範圍指向的名稱修改成一個更中性同時更有紀念意義的名稱,反映了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在其捐贈者逝世期間的某些制度上的反思。1948年,美術館購買了專營西班牙繪畫的紐約藝術經紀人Karl Nierendorf的全部財產,從而使古根漢姆的收藏增加了730件,其中包括康定斯基的作品18件、克利(Paul klee) 的作品110件、夏加爾的作品6件以及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的作品24件。但這次購買也許對於古根漢姆的未來發展是更加重要的,Nierendorf以豐富的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為主的藏品擴展了古根漢姆的原有收藏方向。
在1950年代早期,美術館展覽的範圍的局限遭到廣泛的批評,儘管Rebay經常被年輕的新藝術家接受和擁護,但多數人還是認為她關於非具象藝術的評價標準過於偏激和局限。認識到Rebay的繼續任職並不會給展覽政策帶來任何有效的改革,委員們在1952年通過要求她辭職的決議,並在7個月以後,宣布Johnson Sweeney繼任她空出的位置。原MOMA繪畫與雕塑部的主任Sweeney ,以他比Rebay更寬闊的藝術視野與感受力,接受了他新的管理與策劃的角色。他認為藝術品的收藏應同時包括非具象藝術之外的整個現代藝術史的發展。為了彌補美術館收藏的嚴重空缺,如被Rebay以有形存在為理由而否認的雕塑收藏的空白,他開始一項充滿野心的購買計劃。自Sweeney1960年任職以來,11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作品、3件亞歷山大·阿契本科(Alexander Archipenko)的作品、7件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恩斯特(Max Ernst)和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青銅雕刻以及其他重要作品,如塞尚(Paul Cezanne)的《抱着雙臂男子》(Man with crossed arms),抽象表現主義的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克萊因(Franz Kline)、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的作品均被購買。除了Sweeney購買的藏品之外,美術館還接受了擁有杜尚作品的Societe Anonyme建立者Katherine S. Dreier的遺產捐贈。
當賴特的建築在1959年10月21開放之後,無數人在排隊體驗建築的同時參觀了精彩的展示美術館精品的開幕展覽。多年來,藝術家和博物館策展人發現賴特建築特別的展示空間是個受歡迎的挑戰。當賴特打算用單純的曲線組成封閉的結構,為博物館設施安排、展覽展示和藝術的審視與思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在美術館開放不久,Sweeney辭職。1961年,Thomas M. Messer組建了新管理層,並擴大了Sweeney在現代化以及專業化博物館人員及結構管理上的努力。在他27年的任期中,Messer開始一個雄心勃勃的公共出版項目,不僅關注短期展覽,同時對於新增收藏品做出深入細緻的圖錄,以及組建為學術研究提供的機構。在Messer的領導下,展覽部與技術部因增加的展覽與出版活動而擴展。在收藏上,他繼續Sweeney創立的全面的增長趨勢,布朗庫西、考爾德、賈科梅蒂、克利、庫普卡(Frantisek Kupka)、雷格爾、米羅(Joan Miro)以及席勒(Egon schiele)的作品作為現代藝術的重要範例進入了美術館的收藏。在更為當代的範疇中,Messer負責購買了幾幅他所喜愛的藝術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以及培根(Francis Bacon)、基弗(Anselm Kiefer)、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的作品。在他的任期中,Messer還購買了作為國際前衛藝術激烈倡議者的拉丁美洲以及東歐藝術家的作品。
博物館的收藏在1963年接受了Justin K. Thannhauser收藏的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現代法國傑作作為永久借展作品,而發生了戲劇化的增長。這些繪畫和雕塑在Thannhauser去世兩年之後,1978年正式進入博物館的收藏。Thannhauser的遺產為古根漢姆美術館原有收藏之前的藝術時期作了重要的歷史表述,並且增加了博物館對於畢加索和巴黎畫派藝術家的收藏。凡·高的《聖雷米的群山》(Mountains at Saint-Remy)和畢加索的《熨衣服的女子》(Woman Ironing)是Thannhauser捐贈中的兩個傑作,但只占其總數的一小部分。1981年,Hilde Thannhauser,Justing的遺孀,宣布這份捐贈增加三幅作品,分別為布拉克(Georges Braques)、畢加索和凡·高的作品。在Hilde於1991年去世後,美術館又接受了她的捐贈,共包括十幅重要作品,分別為塞尚、克利、馬奈、帕斯金(Jules Pascin)、畢加索以及莫奈的繪畫,其中莫奈的作品是博物館關於莫奈的第一件收藏。為了能夠更充分展示Thannhauser1963件贈送的繪畫以及雕塑作品,古根漢姆美術館在展覽空間上作了必要擴展——Justing K. Thannhauser展廳於1965年被設置在Monitor大樓二層,Monitor是1989年為Thannhauser重命名的。
在為美術館傑出收藏而做出長遠性貢獻的收藏家名單上,一定有Peggy Guggenheim。儘管Peggy Guggenheim美術館是一個自治的體系,並在地理上與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相距甚遠,但自1976年Peggy Guggenheim把她的藝術收藏以及容納藏品的豪華住宅作為遺產贈送給紐約古根漢姆後,威尼斯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成為所羅門·R·古根漢姆基金會完整的一部分。緊鄰大運河的Plazzo Venier dei Leoni里陳列的收藏變成了威尼斯最受尊重的可參觀的文化景點。Peggy Guggenheim對於被其叔叔所羅門忽略的風格趨勢的重視——也就是超現實主義和早期戰後美國「姿態風格繪畫」(gestural painting)——使其收藏中的300多件風格多樣的作品中,大部分是紐約古根漢姆原有收藏中所沒有的。當兩者和為一體後,其收藏形成了跨大陸的整體,並開始追尋20世紀藝術複雜多元化的歷史。他們的聯合奠定了機構國際化的方向。
制度策略
1988年之後,在博物館館長Thomas Krens的領導下,古根漢姆增加了它的運營範圍以及繼續一個針對擴大它的照片和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充滿野心的購買計劃。在1992年,賴特的建築重修並且增加了一幢新樓,新增了相當全面的展覽空間,從而使賴特的圓型大廳以及Thannhauser展廳充分顯示出其光彩。同時,古根漢姆SOHO在曼哈頓下城開幕,增加了將近2700平方米的當代多媒體藝術的展覽空間。
1997年,通過畢爾巴鄂古根漢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德國柏林古根漢姆(Deutche Guggenheim Berlin)的建立,增加整個機構的國際場館。由古根漢姆管理,Basque政府建立的畢爾巴鄂古根漢姆,是一個把畢爾巴鄂變成主要大都會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其由蓋里設計美術館,在世界範圍內被譽為是建築上的傑作,並且戲劇化地顯示了古根漢姆實現其基本目標——收藏和展示我們時代的藝術的能力。新美術館擁有古根漢姆購置的埃德瓦多?奇伊達(Eduardo Chillida)、德庫寧、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羅斯科(Mark Rothko)、里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等等的作品,逐漸增加的藏品補充和提高了古根漢姆現有收藏。蓋里設計的寬敞展廳適合用來展示那些大多會挑戰傳統博物展廳容量的大型的20世紀後半期藝術。美術館還設有專為當代Basque和西班牙藝術家提供的展廳,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美術館為古根漢姆和當地的藝術培養一種特殊的關係提供了條件。
德國柏林古根漢姆是古根漢姆和德意志銀行合作產生的,設在一個位於柏林historic Unter den Linden的私人展覽空間內。這個古根漢姆的展覽計劃是一些經策劃的展覽或者特定的國際聞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展覽的輪換,如傑弗昆斯(Jeff Koons)、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蕾切爾·懷特理德(Rachel Whiteread)等。 在 2001年,當庫哈斯設計的兩個場館在拉斯維加斯開放,古根漢姆的博物館網擴展到了美國西部:古根漢姆拉斯維加斯(the Guggenheim Las Vegas),一個超大的為特殊展覽而設的展示空間,其展覽包括當代藝術、建築和設計以及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美術館的收藏。在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的基礎上,在拉斯維加斯的新美術館裡更新了偉大藝術和宏偉建築結合的紀錄,從賴特與Hilla Rebay以及所羅門?古根漢姆的合作開始,經蓋里與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美術館的合作,古根漢姆再次與庫哈斯在拉斯韋加斯新美術館上的協作,又一次給世界提供了這個時代的最傑出的欣賞藝術的建築空間。
通過不斷擴大的如星群般的藝術欣賞空間網絡,每一個組成部分都閃耀着它獨特的光輝,從而體現了古根漢姆在強調教育、藝術和建築結合的同時,致力於全球的公共事業。總的來說,這些空間使基金會能夠實現它儘可能收集最高質量的藝術,並且面對最廣泛觀眾展示藝術的任務與目標。
經費問題
經費短缺是世界博物館業面臨的共同難題。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要維持和拓展龐大的展覽體系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在托馬斯.克倫斯館長的主持下,古根海姆博物館打破原有的條條框框,大膽地「走出去」,勇敢地「引進來」,開創出一條「古根海姆模式」的運作方式。
國際視角
在2000年7月,古根漢姆與俄羅斯聖彼得堡愛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的合作,進一步擴展了其無界限博物館的主張。古根漢姆美術館館長Thomas Krens與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博物館館長Mikahil Piotrovsky以及俄羅斯聯邦文化部部長Shwydkoi先生共同簽署了一個長期合作協議,確定兩機構將共同爭取以下目標:
a、擴大國際文化間的聯繫; b、使每個美術館的收藏能夠面對更廣泛的觀眾; c、爭取能夠補充機構的收藏的藏品共享戰略的實現; d、實現聯合的展覽、出版、教育、以及各項活動。
這次合作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實現博物館的擴展以及探索世界各不同地區的文化發展機遇。其合作的第一個具體項目是於2001年10月,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建立新的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美術館(the Guggenheim Hermitage Museum in Las Vegas),該建築由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的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被稱為「寶石盒子」的新館,就如同它的名字,是一個屬於古根漢姆和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展示他們重要作品的美術館。它的首展標題為 「傑作與大收藏家:印象派畫家和早期現代主義繪畫—來自愛爾米塔什與古根漢姆美術館」(Masterpieces and Master Collectors: Impressionist and Early Modern Painting from the Hermitage and the Guggenheim Museums)。展覽突出了藝術作品與收藏者的聯繫,而這些收藏者的鑑賞力對於每個藝術機構的形成又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古根漢姆也是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在俄羅斯發展原總參謀部大樓東翼建築項目的合作夥伴。原總參謀部大樓東翼,為一個面積為38,000平方米,位置緊鄰聖彼得堡白宮,於19世紀早期根據意大利建築師Carlo Rossi設計的圖紙修建的建築。為了推動這一項目,也為了培養和支持古根漢姆與愛爾米塔什在藝術、建築、設計以及教育領域的其他合作項目,雙方於 2002年成立愛爾米塔什古根漢姆基金會(the Hermitage Guggenheim Foundation)。而新基金會的首要項目就是支持和保證總參謀部大樓革新計劃的實行。
在2001年1月,古根漢姆和愛爾米塔什博物館迎來了另一個龐大的機構加入他們的合作: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三重聯盟保持了古根漢姆與愛爾米塔什博物館之間原定的戰略性目標,並共同舉辦了幾個展覽,其中時間最近的一個為:「穿越時間的藝術:從提香到畢加索」(Art through the Ages: Masterpieces of painting from Titian to Picasso),在拉斯維加斯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美術館展出。從展覽本身來說,它是十分壯觀的,追尋了從15世紀文藝復興藝術到20世紀現代藝術的歷史,囊括六個國家的繪畫。展覽作品來自三大藝術機構的收藏—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在此基礎之上,這個展覽又體現了一個文化機構間國際合作的新水平。
因為聯盟之間的資源結合,使這個展覽成為也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製品的集中展示,而它在設計規劃與藏品共享方面的創新,使其具有能夠展示完整藝術時期的展覽和開展有史以來的學術研究項目的潛力。
眾所周知,愛爾米塔什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在某些領域的收藏如百科全書一樣,是十分豐富的。對於古根漢姆來說,儘管擁有歷史上六十年內的豐富收藏,但接近新的藏品領域,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進展。在1959年開放它著名的由賴特設計的建築之前,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就已經20歲了,而它的收藏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不同於其他大約與其同時建立在紐約的美術館—— 以美國藝術的系列收藏而聞名的惠特尼美國藝術館(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以對現代主義文化的關注與豐富收藏而著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古根漢姆美術館的開始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美學觀念:藝術中的非具象(non-objectivity in art)。這一觀念被美術館第一個館長Hilla Rebay明確闡述,被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被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所支持,這一集中於單純的具有繪畫性的抽象風格的收藏理念雖然特殊,但卻促進美術館重要系列作品的收藏。
產業影響
文化產業的魔力
在中國文化部和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1998年,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與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合作,曾在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中華5000年文明藝術展」。
在紐約45萬觀眾觀看展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每天觀眾如潮。等候參觀「中華5000年文明藝術展」的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往往行至一兩小時後才可能進入展廳。畢爾巴鄂城本地人口36萬,而參觀展覽的觀眾達到54萬人次。也就是說,超過城市總人口1.5倍的觀眾參觀過「中華5000年文明藝術展」,其中從歐洲各國和西班牙各地趕來的觀眾超過30萬。
一個藝術展覽幾個月內接待近100萬觀眾,創造世界展覽史上的奇蹟。展覽的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加上帶動展覽相關產品的出售,展覽組織者得到不菲的經濟收入。
視頻
古根海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