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楼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古楼乡是革命老区乡,位于南平市浦城县境西部,境内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辖12个村委会。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20752公顷,常住人口9653人 。[1]
中文名: 古楼乡
别 名: 古楼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福建省浦城县
面 积: 20752 公顷
人口数量: 9653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闽H
简介
古楼乡,位于福建省浦城县境内,是革命老区乡,在县境西部,东邻仙阳镇,东北与九牧镇相连,南通永兴镇,东南与莲塘镇接壤,西界武夷山市,北界江西省广丰市,位于东经118°14′—118°24′,北纬27°55′—28°08′之间,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4公里。乡辖12个村委会:前排村、上云村、叶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楼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岗里村。
历史沿革
境内已发现商周文化遗址2处,宋至清为通德里、新兴里的属地。民国期间设古楼、洋溪2乡。从民国17年(1928)起,古楼人民就开展革命斗争,先后建立中共浦西、高(郊)洋、古楼区委,高洋为中共广(丰)浦(城)县委驻地,革命基点村有20多个,坑口村至今还保留有红军标语墙。解放后,1950年冬,古楼乡、洋溪乡分别划属第六区和第五区。1951年境内划分为里源、中潭、上云、洋溪、大路、廉村6个乡。1958年5月,撤区并乡,境内设上洋、洋溪、古楼3个乡,同年9月属上游(永兴)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古楼、洋溪2个人民公社。1965年9月,洋溪公社撤销,其中8个大队中的5个大队并入古楼公社,至此古楼公社共辖15个大队。1984年9月,改制为古楼乡,辖12个村委会。
气候地理
古楼地处山区,东、北、西三面中山环峙,有1000米以上山峰24座,以铜钵山最高,海拔1534.6米,是浦城县、武夷山市、江西省广丰市的界山,其中部、南部为低山及河谷盆地。发源于中部西北山麓的古楼溪北出太平关,注入江西省信江,在境内构成古楼河谷盆地。
其西南山麓的坑口溪和东北部的上云溪垄溪向东流,汇入西溪,注入南浦溪,在境内构成洋溪河谷盆地,境内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近似大陆性气候,冬季略受高山寒流影响,累年平均气温为16.6℃,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8℃,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治所驻地古楼在县城西65公里,海拔420米。
经济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特产繁多。宋代在境内里山村的潘家山开采铜矿。解放后铜矿、磷石矿开采有一定规模,1970年,省冶金厅在管查建矿采铜。下水洋煤矿探明储量30万吨。土纸生产历史悠久,民国期间有纸槽100多张,生产顺泰纸,解放后逐减,至2000年尚存纸槽数张。中潭苋菜洋村,在清代就有种植席草,生产的草席畅销县内,民国期间年产草席最高达1200多领,解放后产量减少,每年只产二三百领。洋溪、岗里2村,有制造帘皮(造纸工具)的技艺,产品销至县内外,2000年仍有一户生产。
境内盛产松脂,民国时期年产百多吨,解放后年产几十吨,居各乡(镇)之首。历史上人文颇盛,有宋代理学家叶家村人叶文炳;有民国时期中国度量衡局局长,解放后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中国化学会秘书长等职的化学家洋溪尾人吴承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官古楼村人叶林、岗里人吴森亚等。旅游资源有铜钵山、石龙山、腾云尖等景区,有下梅溪瀑布、奶娘寺、钟鼓等景点,有坑口红军标语墙、石村列宁小学遗址、古楼村红军炮台等革命纪念遗址等。
2005年,据浦城统计局提供资料,该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085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500亩,总产量8800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3650亩,总产量1181吨,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5915亩,总产量2366吨;营林生产中幼林抚育出材量953立方,全部木材量12057立方;畜牧业中当年出栏猪4675头,家禽30865只;茶叶采摘面积292亩,总产量5吨 ,园林水果采摘面积461亩,总产量112吨。
视频
永定:土楼之乡 红色摇篮 客家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