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石背处,惊心动魄(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石背处,惊心动魄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古石背处,惊心动魄》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石背处,惊心动魄

1977年10月,科研连分来一个叫林华的大学生。徐光学、甘之茂、宫保三等人在完成上杭盆地实地考察任务后,返回浦城,一起去看望他,发现林华很帅气,也很客气。林华,身高1.7米,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穿一身旧军装,走起路来刚劲有力,明显是一个受过训练的有素质的军人。林华说话的声音十分洪亮,有阳刚之气,还给人一种既聪明伶俐,又和气真诚的感觉。徐光学等人很快就与之往来,并成为好友。平时,大家聚在一起,谈生活,谈理想,谈贡献。

转眼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1978年3月,团里下达任务:福建省上杭县古石背铀矿区1:2000地质填图。古石背铀矿区位于上杭糖厂之西十几公里处。民国时期,政府就曾在此处进行考察,建国后,苏联专家也来这里进行普查勘探,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撤走,这里的勘探工作就停下未动过。现在,国家与政府又重新启动对这一带普查勘探工作。接到任务后,徐光学所在的科研连立刻起身奔赴上杭古石背。他们基本上还是沿着第一次的线路行进的。所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队伍中多了一名新技术员林华。

他们到达上杭后,仍旧住在上杭糖厂。科研连分成几小组展开填图工作:光学组、林华组、保三组、之茂组。有一位姓董的工程师担任构造组组长,王工程师为检查组组长。王工程师身高1.8米,脸长长的,说话很和气,思维清晰,在这个科研连里是年龄最大,资格最老。他对地质理论学研究得深刻,也许是因为曾当过老师的原因,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工作也特别认真负责。王工程师每次跑线回来连图,对地层、岩性发生变化部位都进行认真详尽的分析,不时地从地质包里取出矿石标本来,把标本与理论进行对照,然后填图,他填的图有理有据,让内行人心服口服。可以说在科研连里,王工程师是德高望重的地质老前辈。

由于他们考察的地点是古石背,离上杭糖厂有十几公里,所以他们的出入都是用汽车送接的。汽车里的前排除驾驶员外座位外只有一个副驾驶坐位。王工程师年龄最大,资格也最老,理应坐在这个副驾驶位子上。可他却十分认真地做出规定:外出最远的同志坐副驾驶位置,其他同志都坐在后面的大棚里。按照这个规定,林华应该坐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他跑的线路最远、爬的山最高。但是,林华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又是军人出身,身体素质好,坚持要坐在后面的车厢里,一定要让年龄较大的王工程师或董工程师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可是,两位老工程师都坚持原来的主张,非要让林华坐在那个位子上。而王、董二人和徐光学等一道爬进后面车厢大棚里。既然是王工程师的规定,大家只有遵守,新干部技术员林华坐在副驾驶的位置。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每天都过同样的日子,重复同样的劳动。虽然他们每天都可以看见不同的山水,不同的风景,但他们不是来欣赏山水风景的,他们是来找铀矿的。伴随着他们最多的是悬崖,是激流,是蜈蚣,是毒蛇,是饿狼……徐光学和组里的其他几个同志普查矿区的好几条线,这些线路当年苏联专家也考察过并进行了初步的开采。其中有一条线难走,因为此条线山高路陡,平时人迹罕至。但是地质干部战士不畏艰险,徐光学领着自己的小组勇敢地踏上这条人迹罕至的线路。就在这一条线路上,徐光学差点儿就丢掉了自己的生命。

小组长徐光学领着队员前进。他走在最前面,特别是在爬山、过河时,总将危险留给自己。这次也是这样,他知道前面山路难走,困难重重,可是他毅然第一个向山上攀登。组长身先士卒,鼓舞着其他几名地质干部战士也跟在后面往上攀登。山路越来越陡,碎石是越来越多,而草木却越来越稀。这种地带往往是次生铀矿床所在。由于山上植被少,岩石长时间裸露于烈日与暴雨之下,岩面风化较为严重。人爬这种山坡上要特别小心。尽管徐光学已经十分小心,但是还是发生了一场意外。他的一只脚踏在一片石头,感觉到很稳定,于是提起了另一只脚往前移,当他把全身的重力都加在前面的脚上,那块本来十分“稳定”的石头突然碎了,他脚下一滑,整个人便扑倒在山体上,随着重力的作用,沿着山坡下滑,并且越滑越快。徐光学想伸手抓山坡上的植被,可是,没有什么植被能阻挡得了他下滑的速度。徐光学一下子下滑了几十米,身上的衣服全都磨破了。好在没摔成重伤,他还是站了起来,就在他站起来的一刹那,坡上碎石迅速地塌了下来,将他的腿压住,并且碎石还不断地上长,一直压到他的胸口。这些碎石就好像沙漠中的流沙一般,如果这次再猛烈一点,将会把徐光学整个人都埋进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见碎石纷纷向徐光学的身上堆去,其他几名战士都惊呆了,其中有一名战士想冲下来救助,徐光学使尽全身力气大喊:“别动!危险!”那个战士听到喊声,待在原地没敢动。过了好几分钟,碎石不再滚动了。这时,几个战士才从高处慢慢来到他身边。他们发现,徐光学的身躯有三分之二都被碎石埋住,人根本就动弹不了。几名战士用手扒碎石,扒了半个多小时,才把他扒出来。有的战士手都磨出血来。徐光学被从碎石堆中拽出来后,已经疲惫不堪。大家初步检查他的身体,发现其身体有多处刮伤,还流了血,但没有致命的伤,于是,大家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应该是徐光学第四次遇险。搞地质工作的人,每次遇险都是以生命作为赌注,这就是人生。当初,徐光学想到搞地质的危险,但是他又想到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危险,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想干一番事业,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有点冒险精神。有意志力的人就必须克服困难,不怕艰险,勇往直前。作为一个军人,他就应该把青春与生命献给绿色军营,为祖国争光。这就是徐光学的人生信条。

在徐光学等一大批地质战士的共同努力下,某部的科研连历时七个月的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终于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福建省上杭县古石背铀矿区1:2000地质填图”的任务。他们的填图报告又一次获得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金秋10月,科研连的全体指战员班师浦城。[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