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赋,赋体的一类,主要指先秦两汉时的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赋篇》和汉赋。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5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 ,“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

内容

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汉书·艺文志》著录仅西汉时期就有大赋作者60余人,作品900余篇。

简介

赋体的一类。指先秦两汉时的赋。 作为《诗经》“六义”之一的“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与“比”、“兴”同属于诗歌艺术表现方法范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赋”是从春秋时代士大夫赋诗活动发展出来的。赋诗即引用、朗诵《诗经》作品的断章成句以致礼达意,是春秋时代士大夫所必备的一种交际手段。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毛苌说:“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传)大约在战国时代出现了诗人文士自己创作的朗诵诗歌,便称之为“赋”。所以在汉代人的观念里,“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赋序》),是《诗经》的一种流变产物。其特点是“不歌而诵”,“感物造端,材知深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即作品不入乐歌唱而用于朗诵,内容要求铺陈形容而见出才志。

主要作品

今存最早以赋名体的作品是《荀子·赋篇》中的五篇赋。但根据汉代人赋体观念,则屈原的楚辞作品也属于赋体。因此,《诗赋略》总结说:“春秋之后,周道?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荀况)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扬雄),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而著录各家赋作时,则分四类,包括荀、屈、宋和西汉赋。这一观点引起后来辞、赋是否同流的争义,也形成对古赋是否包括屈原楚辞作品的分歧见解:一说“屈子《离骚》即古赋”(元代祝尧《古赋辨体》);一说《隋书·经籍志》即专列楚词一类,不与古赋同类。 近代学者一般把赋与楚辞分列,认为屈原作品不属古赋,但对汉代作家摹仿《离骚》而作的赋,称为“骚体赋”,仍归属“古赋”。因此现在通称“古赋”,实际包括先秦两汉时期的三类赋作:大赋、小赋和骚体赋,在体制上各有特点。大赋、小赋的文体结构都是从荀赋、宋赋衍变而来的。荀况五赋分别写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文体以四言为主,半诗半文,韵散间出,结构是设为问答,表现手法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谐隐》),有隐语猜谜的特点。宋玉赋沿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和韵散间出的文体,但发展了表现手法和描写艺术,形成“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文心雕龙·诠赋》)的体制特点。两汉各类大赋,包括枚乘“七”体的《七发》,司马相如“畋猎”的《子虚上林赋》,东方朔“设论”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班固“京都”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基本上保持这一体制特点。由于大赋多咏物,又间用韵散,因此又习称为咏物大赋或散体赋。两汉小赋不仅篇幅短小,而且通首为韵文,结构不设问答,而是直接咏物叙事或抒情,句法虽有通首四言之作,但较灵活,间有三言、六言及七言句。今存西汉小赋多咏物,而东汉多抒情小赋。至于两汉骚体赋,实则为西汉作家摹《离骚》体制而作长篇言志抒情之辞,从西汉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到东汉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莫不如此。因此也有人以为这类骚体赋当属楚辞一类诗歌。[1]

“伟哉壮哉,维我临沂。浩浩汤汤兮,沂水纵贯南北;巍巍峨峨兮,蒙山绵亘东西……”一首《临沂赋》,朗朗上口,寥寥400余字,巧妙集纳了临沂历史与文化的最精粹内容。这篇赋如何创作完成?作为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蒙山沂水》的压轴剧目,创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和体会?29日,记者有幸与张铁民先生对话,了解了《临沂赋》创作的点点滴滴。 古赋新意集大成 提及《临沂赋》的创作,张铁民的话语中充满了谦逊。采访中,这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几次强调,该赋不仅是他与李凤军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晶,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 短短几百字,只消几天创作而成,可见工夫非同一般。张铁民告诉记者,在接到创作任务后,他深知这是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责任感和使命感都促使自己倾尽所有。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沂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也使他感受到由衷的荣誉感。 “字数有要求,三四百字;时间有限制,两分钟左右。”受客观条件限制,《临沂赋》篇幅不能过长,只能以小赋形式来展现。如何用几百字囊括临沂上下五千年和蓬勃发展的今天,使得赋这种古老的体裁迸发出勃勃生机,这都对创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几经思虑,《临沂赋》的构思最终确定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展示临沂丰厚、璀璨的历史文化;二是歌颂当代,大临沂、新临沂取得的耀眼成就;三是畅想未来,展望美好目标。思路一经确定,创作如行云流水般。赋中从古至今,用最少的字集纳了最多的内涵,直观地再现了临沂悠久的历史文化、感人的红色文化与蓬勃的现代文化。在与我市著名作家李凤军对文稿几经锤炼后,最终形成了400余字的《临沂赋》。 “《蒙山沂水》堪称旷世之作” 情真意切、饱含创作者心绪的《临沂赋》将为《蒙山沂水》增色添彩。对于从事戏剧创作几十年的张铁民先生而言,《临沂赋》为他的创作生涯开启了新的一页。在他眼中,《蒙山沂水》不仅是一部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也承载着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以及千万沂蒙人民的共同心愿,堪称旷世之作。 交流中,张铁民先生感触深刻。他坦言,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蒙山沂水》的打造充分体现了我市决策者高瞻远瞩的大视野、大智慧、大谋略、大手笔,是临沂历史上古往今来的旷世之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完全符合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略。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优秀作品不断推出问世,而《蒙山沂水》就是要打造成文化的极品、城市的名片、留住游人的文化大餐、水上娱乐之城的重要支撑。另一标志就是人才辈出,室外版的成功打造就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艺术人才,使他们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成长,成长为文艺人才、文艺优秀人才、文艺拔尖人才。这对于临沂整个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蒙山沂水》自开始打造就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强烈的关注,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今,《蒙山沂水》试演在即,她的盛装登场必将引来更为强烈和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