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镇,和悦洲(张翠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镇,和悦洲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古镇,和悦洲》中国当代作家张翠凤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镇,和悦洲

一个下着小雨的五月天,我去了铜陵大通,这座始建于宋开宝八年的江岸重镇,在李煜“几曾识干戈?”的喟叹声中呱呱落地,在踉跄里抗争,在硝烟里繁荣。最终,澜溪老街像一位着装雍容严谨思想却开明开放的老祖母,昔日的喧嚣战乱在老祖母豁达的胸怀里沉淀,重新走出来的是一座干净而悠闲的小镇。渡口附近的一群人正在有序的往大货车上搬运蔬菜,小镇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无时无刻不在切割时间与生命却又浩阔无比的天主教钟楼。在一片雨雾云霭里我临江静立,等待渡船将我渡往江心那座慕名已久的小岛――荷叶洲。同船的都是岛上的居民,他们以种菜为业,经年累月往返于这艘轮船上,在古镇那个叫“和悦”的渡口,围护出五零后、六零后,一个专属于他们的人生渡口,使大通蔬菜走向四方。

这是一艘不用买船票的江轮,开船时间以人满而定,从古镇到荷叶洲不过十几分钟的水路。临近中午,卖完菜的岛民们挑着空筐子陆续上船,听他们的闲谈,今年的蔬菜行情似乎很不景气,一筐辣椒才十块钱,(一筐大约二十斤)茄子也是十块一筐,用来腌制的嫩豆角一斤八角左右。零星的雨点落在雨衣上,发出轻微的“啪啪”声,老人们互相敬着香烟,坐在倒扣的菜筐上,前行的船,将浑浊的江水分拨两边。

一座由千年泥沙沉淀隆起的江心洲,正举着荷柄摇曳在五月的烟波里。白墙黛瓦的农舍前后,黄瓜豆角牵牛花,共享一座篱笆架,狗卧与廊前鸡栖息篱笆下。丢下菜筐的老人脱掉雨衣,开门进屋沏上一杯热茶,浅浅啜一口,吐一口长气,撒着腿坐在八仙桌边的雕花椅子上,打开的收录机里播放着京戏,潮润润的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茶香,清凉了一个夏。

其实最初吸引我的是网友发过来的那些残存的老街照片。一片若断若连的残墙上,横梁倾斜木椽坍塌,但骨架未散,斑驳的墙体延续一个三百多年的记忆。这片生于云梦大泽中的荷叶,在人类的奇思妙想里一路探寻春的气息,发酵,腾烈,商贾军队洋教堂,一个面积仅两平方公里的荒岛,在一片碧水林花里激荡出海的潮音。踏上小岛最先看到的便是这条安静得地老天荒的和悦老街,因它紧邻岛上的渡口,而奇特的心理往往压制我身临其境的躁动,把迫切想看的都留到最后。下船时随着菜农的脚步转了一圈,待江风吹干了身上的烟尘和湿气,方才回到起点。迎接我的除了灰白的断墙还有长在墙上的绿色小树,脚下的麻石缝里,东一棵西一棵窜着青绿的抓根草,清清浅浅相顾盎然。在近一公里的断壁残垣的尽头,有一扇半掩的门,仿佛是在迎合我寂寞的足音,那半掩的门扉里飞出有节奏的“吱呀吱呀”声,清清隐隐似幻似真。走近时才发现,这是老街也是岛上唯一的一家棉被店。更让我惊奇的是店主手上那张黑黝黝的老式棉花弓以及如巨大感叹号般的弦锤,厚重的木质弓体发出特有的灼灼清光,绑在后背上的弓竹颤颤悠悠,牵着弓弦连着岁月。

弹棉花的是一位花甲老人,他告诉我做棉被的手艺得自祖传,而他手上的棉花弓是父亲年轻时创业的根本。机器加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让做棉被变得既轻松又快捷,店里有棉被加工机,之所以背上这张弓,是想听一听弦锤击打牛筋弦的吱呀声。在外成家的儿女们,早已不支持他的棉被店,到了该享福的年纪,还舍不下这份尘嚣极重收入却并不高的工作。

相传荷叶洲在晚清时,由湘军水师首领彭玉麟改名为和悦洲,意在强调和气才是兴旺之本。而真正的心悦气和,应是一份健康的悠闲吧。种菜卖菜吹江风,收入不多却乐在其中,剩下的时间,喝茶闲坐听京戏,或者,弹一曲棉花弦岁月绵长。

[1]

作者简介

张翠凤,庐江散文家协会会员、庐江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