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梅氏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梅氏鳊
原图链接

台湾梅氏鳊 ,Metzia formosae (Oshima, 1920) [1] ,鲤科梅氏鳊属的一种鱼类。体延长略高,颇侧扁。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一明显的肉棱。头小,吻短。眼小,眼间距宽而稍圆钝。口稍上前,斜裂,上颌末缘延伸至鼻孔中点的正下方。咽头齿3列,齿式4.4.2-2.4.3。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数35-37。

简介

  • 中文学名:台湾梅氏鳊
  • 拉丁学名:Metzia formosae (Oshima, 1920)
  • 别称:车栓仔,台湾黄鲴鱼,台湾细鳊,台湾麦氏鳊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硬骨鱼纲
  • 亚纲:辐鳍亚纲
  • 目:鲤形目
  • 亚目:鲤亚目
  • 科:鲤科
  • 亚科:鲌亚科
  • 属:梅氏鳊属
  • 种:台湾梅氏鳊
  • 英文名:Taiwan Metz's bream

基本信息

俗名: 车栓仔,台湾黄鲴鱼,台湾细鳊,台湾麦氏鳊
科名:Cyprinidae
科中文名:鲤科
同种异名:Ischikauia hainanensis, Metzia fanlingensis, Rasborinus formosae, Rasborinus yaii
世界分布:中国台湾
地理分布:中国台湾的特有种,分布于北部河系及湖沼中。
模式种产地:Near Manka, Taihoku, Taiwan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淡水
栖息深度:0 - 5米
最大体长:12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否
食用鱼类:否
观赏鱼类:是

形态特征

体延长略高,颇侧扁。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一明显的肉棱。头小,吻短。眼小,眼间距宽而稍圆钝。口稍上前,斜裂,上颌末缘延伸至鼻孔中点的正下方。咽头齿3列,齿式4.4.2-2.4.3。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数35-37。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2(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14-16(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7-8(分枝软条)。体呈浅黄色,背部色较深。体侧中央有一灰黑色的纵带。各鳍灰白,无斑点。Rasborinus macrolepis为本种之同

栖所生态

初级淡水鱼。栖息于平原河川中下游缓流的潭区以及湖沼的中上层水域。杂食性,以有机碎屑、昆虫浮游动植物等为食。

渔业利用

小型鱼类,数量较稀少,不具食用价值,或可当观赏用鱼。

物种故事

台湾梅茨氏鱼(Metzia formosae)由日本鱼类学家大岛正满(Oshima Masamitsu,1884-1965),在1920年费城自然科学学院会议报告(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ru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72卷所发表的文章《台湾淡水鱼类之记述,付新属与新种的描述》(Notes on freshwater fishes of Formosa,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genera and species)中,以台细褜(Rasborinus formosae)的学名首次被记载。在香港,台湾梅茨氏鱼由中国鱼类学家林书颜(Lin Shu Yen,1903-1974),在1939年《香港博物学者杂志》(Hong Kong Naturalist)第10卷发表的文章《采自香港新界的新鲤类之描述》(Description of two new carps from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中,以它的发现地点粉岭为名,以粉岭梅茨氏鱼(Metzia fanlingensis)的学名记载,曾被作为台细褜的同物异名。一直以来,梅茨氏鱼属(Metzia)被处理作细褜属(Rasborinus)的同物异名。实际上,梅茨氏鱼属为美国鱼类学家乔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与汤普森(W. F. Thompson)于1914年根据采自台湾宜兰苏澳的兰屿石鲋(Acheilognathus mesembrinum)而建立,另外细褜属是日本鱼类学家大岛正满在1920年根据采自台湾的高木氏细褜(Rasborinus takakii)所建。然而在2005年,台湾鱼类学者陈义雄(1968- )与张咏青(1967- )在对两个模式标本进行再鉴定时证实两者为同种,较早建立的梅茨氏鱼属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优先权原则(principle of priority)上应作为有效属而被复用。因此,台细褜的学名应为台湾梅茨氏鱼。本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台细褜,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为海南高木氏鱼(Ischikauia hainanensis)、粉岭梅茨氏鱼、以及Rasborinus yaii。【注:先定同物异名:有效名称及其以前的早期名称;次定同物异名:有效名称以后出现的无效名称】台湾梅茨氏鱼属于无经济价值的小型鱼类,中国古文献中未见记载。

生活习性

台湾梅茨氏鱼是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rinae)中的一种小型鱼类,属多年生,群居性、昼行、杂食性的原生淡水鱼类。繁殖习性详细未明,仅知孵化后的幼鱼及稚鱼散布于河岸缓流及水边植物丛,成鱼群游于流水的中至表层。体表被中型圆鳞,体侧从鳃盖后至尾鳍基中央具有一条明显的黑纵线,雄性身型扁瘦,成熟者在繁殖季节的第二性征(副性征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不明显,体色略浓,各鳍透明无色,雌性稍大,腹部淡白且胀,体色较淡,约40厘米成熟怀卵,属于两性异型不大显著的鱼类。夏至秋季产卵,繁殖能力强,但对水质等环境变化适应力极弱,离水不久即死亡,处理活体时须非常谨慎。
台湾梅茨氏鱼的生境

地理分布

梅茨氏鱼属只分布于亚洲地区境内,全球仅台湾梅茨氏鱼、Metzia hautus【注:未有汉语学名】、线梅茨氏鱼(Metzia lineata)、长吻梅茨氏鱼(Metzia longinasus)、大鳞梅茨氏鱼(Metzia mesembrina)、小梅茨氏鱼(Metzia yaii)约5种,为亚洲特有属,分布于越南中国大陆南部及台湾。台湾梅茨氏鱼主要分布于新界大帽山以北一带水系;根据林书颜原文,当时以粉岭为多,是近年因低地土地开发而逐渐绝迹的种群。

文化资料

台湾梅茨氏鱼的食用价值低,但具观赏价值,易于饲养。据林书颜的原文描述:“This little banded carp called Hak Kwat(黑骨)or "Black bone" by the local aquarists is said to be abundant in the streams of Fanling area of New Territories... a number in his aquarium tanks for more than half a year and found the fish to be a good and rather hardy aquarium pet. It is not very shy when placed in a tank; it will take any live foods...”,是良好的饲养对象。

生态档案

台湾梅茨氏鱼在香港是野生种群,据林书颜所述,原普遍栖息于本港新界粉岭一带的水系,惟独因水质等环境变化极敏感,虽然繁殖能力高,但因生境受污染而数量剧减,现在亦将近绝迹。它体型虽小,性格随和,可与任何鱼类共生,在河溪生态平衡中所具的功能是肯定的。上期提到,在粉岭地区对林氏细鲫生境的低地河溪及其外围湿地进行环境恢复,台湾梅茨氏鱼也将会是受惠的物种,方案是鱼类的育种放流与河道污水截流,实现保存河道天然原貌及生态功能恢复,城市规划与保育物种并行,多接触了解本港有限却无价的天然宝物。

视讯

1080709北部埤塘才有的台湾台湾梅氏鳊(Metzia formosae)俗称台湾细鳊



参考文献

  1. 台湾梅氏鳊.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