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风伊莎

台风伊莎(Typhoon Isa)是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1]期间发生的11场超级台风中的第一场。本季第二场热带气旋,伊莎在4月12日从加罗林群岛附近的季风槽的扰动内形成。它起初飘忽不定地移动,在达到热带风暴标准后,受风暴以北的亚热带高压脊影响转向西移动。伊莎逐渐增强,而在4月20日,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指出,台风达到最高1分钟风速每小时270千米;日本气象厅报告指出其最高10分钟风速为每小时155千米。在转向北移动后,它加速到向东北移动,并在4月24日与较大的温带气旋合并。

在风暴早期,伊莎在波纳佩岛导致轻微的降雨和中等程度的风速。后来,来自台风的一道停滞的雨带在关岛降下大量降水,时値关岛的旱季。关岛国家气象局负责区域的损失总额达100万(1997年美元,相当于2020年的159万美元),大部分来自农作物的损失。没有死亡的报告。

目录

气象历史

4月初,一道季风槽在赤道附近的密克罗尼西亚生建成。4月9日,在加罗林群岛的槽内发展出的一片对流区域,并且拥有类似季风低压的特征。此后不久,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规模大但强度弱的低层环流。系统缓慢地组织起来,同时不规则地漂移了数天;该系统经历了数个发展和失去对流的循环。4月11日,该系统持续地保持了一片组织良好的深层对流,之后其上层流出量增加,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UTC4月11日下午6时将该系统归类为第二W号热带低压。来自季风西风带的强烈影响使低气压原地漂移,并慢慢地向西北方走了一圈。基于足够的卫星归类,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4月12日早上将距离波纳佩岛105千米的低气压升级为热带风暴伊莎。同时日本气象厅将该系统归类为热带低压,并在4月13日早上将其升级为热带风暴。

受北面的亚热带高压脊影响,伊莎向北移动,并逐渐向西转向。由于它是一个规模大的热带气旋,因此其增强速度较慢,4月13日晚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风暴升级至台风标准;同时,日本气象厅继续评估伊莎为热带风暴的最低标准,直到4月16日才升级为台风。伊莎保持着近乎正西的移动方向,但热带气旋预报模型预计风暴很快使将转向北移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察觉到模型预计转向北移动的偏差,认为其低估亚热带高压脊的力量。4月16日,台风达到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2]中的三级热带气旋标准,尽管对关岛有潜在的威胁,但台风仍然在该岛以南约260千米处掠过。它逐渐转向北移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4月20日将伊莎归类为超级台风,并达到每小时270千米的1分钟最高风速。此时,伊莎成为一个环形台风,有大风眼和缺乏螺旋形的雨带,在向正北移动的时候,经过亚热带高压脊的弱点。同时,日本气象厅评估台风达到每小时155千米的10分钟最高风速。

在达到最高强度后不久,伊莎开始减弱,并在4月21日降至低于“超级台风”标准。它在中纬度流动下加速向东北移动,台风减弱得更快;日本气象厅在4月22日将伊莎降级为热带风暴,由于上层风切变增加,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第二天跟随。UTC4月23日上午6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了对该系统的最后公告,第二天,日本气象厅认为伊莎已经消散,因为伊莎被日本以东的大型温带气旋云带吸收。

视频

台风伊莎 相关视频

科普:动画讲解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气象科普-解密台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