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德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58年7月5日
广东省湛江市
国籍 中国
母校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叶德,1958年7月5日生于广东省湛江市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与逆境应答方向学术带头人。199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UB)博士。1991-1994年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所(MPIZ)博士后,1995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博士后,1995-1996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访问学者,1996-200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IMA)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0-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级),2002-2004年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院(IMCB)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级)。2004年10月起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至今。

人物简介

叶德,广东省湛江市人,生于1958年7月5日。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

1982年7月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现海南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5年12月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10月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学院攻读植物分子遗传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7月应邀到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所植物遗传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1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同年10月被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研究员。赴新加坡之前,先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在新加坡期间,于2000年8月升任生物技术研究经理(主任研究员级),独立组建和领导油料作物生物技术实验室;2002年8月,他加入新加坡科技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院,任生物技术研究经理(主任研究员级),继续从事植物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2004年8月,他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工作,被聘为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植物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5年3月,他被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叶德在国外曾经担任4年的研究小组组长和4年多的主任研究员,有非常丰富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和极强的独立组织和管理科研的能力,已建立起独立的研究体系,正值成果创新和产出高水平的黄金时期。他取得了三项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皆非常高并被国际同行认可的重大创新成果,提出了一个在国际同行中颇有影响的花药细胞分化发育调控机制的假说。此外,他还发现了一个与果实发育相关且能大大提高籽实产量的遗传突变体,该基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工作经历

1982年7月获海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

1985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硕士学位。

1991年9月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学院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1991年至1994年在德国科隆马普育种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1995年1月至9月在美国滨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95年10月至2002年7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IMA) 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 主任研究员级)。

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在新加坡科技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院(IMCB) 任生物技术研究经理(主任研究员)。

2004年8月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任特聘教授。

2005年3月教育部特聘教授。

教学研究

专业:植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发育遗传学,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

研究方向: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拟南芥为模式植物,研究植物雄配子体形成和授粉受精作用的分子机制及与农业性状相关的植物发育过程的分子遗传机制。

最熟悉的领域: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有性生殖生殖生物学(尤其是配子体的发育,授粉受精和果实的发育),植物分子生物学。

植物花药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在显花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花粉的形成依赖于两类不同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其相互作用。一类是生殖细胞,叫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ocytes),另一类是花药壁体细胞,叫绒毡层细胞(tapetal-cells)。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而绒毡层细胞支持小孢子进一步发育成花粉。我们实验室最近的研究结果暗示绒毡层细胞的分化发育也可能会受来自生殖细胞的信号调控,TPD1和EMS1基因在这一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实验室通过研究TPD1-EMS1信号转导通道的分子机制,了解在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细胞分化发育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植物雄配子体的形成与授粉受精作用的分子机制

在拟南芥花药发育的过程中,小配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小孢子进行两次核有丝分裂,形成含有一个营养核和两个精核的花粉。成熟的花粉被传递到雌蕊的柱头上,花粉与柱头表面的相互作用诱导花粉吸涨,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侵入柱头,经花柱和传导管(transmitting tract),把两个精核送入雌性的胚囊中。一个精核与雌性的中心细胞结合形成胚乳,另一个精核侧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尽管整个过程对植物有性生殖很重要,分离和鉴别相关的基因,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协作机制,了解植物雄配子体的形成和授粉受精作用的分子机制。

与农作物经济形状相关的植物发育过程的分子遗传机制

与农作物经济形状相关的植物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和籽实等。叶德教授的实验室主要是通过分离与果实大小、籽实产量、根系的发育、雄性不育和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形态相关的突变体,研究相关基因的遗传功能,开发利用这些基因改良农作物品种。

人物成就

1987年至1991年,他在比利时首先成功地诱导出雌雄异株植物汝蒌草的雌性单性单倍体,发现了决定雌性的X染色体是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该成果为雌雄异株植物汝蒌草性别决定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1996年至2000年,他在新加坡带领一个研究小组筛选出大量与各种不同发育过程相关的突变体,为当时所进行的拟南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并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1999年,他在新加坡首先发现了一个调控拟南芥孢子形成作用的SPL基因。SPL突变影响雄孢子形成和花药发育,证明了在花药发育的过程中,花药壁细胞的分化发育依赖于正在发育的小孢子母细胞。该发现是花药与胚胎发育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为研究花药细胞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001年,他从油菜中分离出调控裂荚作用的BnALC基因。该基因突变可防止荚果提前裂荚,能减少籽实的丢失,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2003年,他领导实验室首先发现了拟南芥花药中调控绒毡层细胞分化发育的TPDl基因,这是花药发育研究领域中的又一重大突破,对花药发育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国际同行中产生重要影响。

人物论文

(1). Yang S.-L., Jiang L., Puah C. S., Xie L.-F., Zhang X.-Q., Chen L.-Q., Yang W.-C., Ye D*. Over-Expression of TPD1 alters The Cell Fates in The Arabidopsis Carpel and Tapetum via Genetic Interaction with EMS1/EXS. Plant Physiology 139:186-91 (* corresponding).

(2). Shi D.-Q., Liu J., Xiang Y.-H., Ye D., Sundaresan V., and Yang W.-Cai.(2005) The SWA1 Gene Encodes a WD40 Protein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Mitotic Division Cycles during Gametogenesis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7: 2340-54

(3) Pagnussat G.C, Yu1 H.-J., Ngo1 Q.A., Sarojam R., Mayalagu S., Johnson C.S., Capron A., Xie L.-F., Ye D., Sundaresan V. (2004). Genetic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fe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132:603-14.

(4). Jiang L.,Yang S.-L, Xie L.-F., Puah C.S., Zhang X., Yang W.-C., Sundaresan V., and Ye D*.(2005).VANGUARD1 that encodes a pectin methylesterase is required for enhancing growth of pollen tube in the Arabidopsis style and transmitting tract. Plant Cell 17: 584-596.

(5). Yang S.-L, Xie L.-F., Mao H.-Z., Puah C.S., Yang W.-C., Jiang L., Sundaresan V., and Ye D*.(2003).TAPETUM DETERMINANT 1 is required for cell specializ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anther. Plant Cell 15: 2792-2804.

(6). Yang W.-C., Ye, D**., Xu, J. and Sundaresan V. (1999). The SPOROCYTELESS gene of Arabidopsis is required for initiation of sporogenesis and encodes a noel nuclear protein. Gene and Development 13: 2108-2117. (** co-first author).

(7). Parinov S., Sevugna M., Ye D., Yang W.-C., Kunaran M. and Sundaresan S (1999). Analsysis of Ds flanking sequences from transposon insertion lines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for reverse genetic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Cell 11: 2263-2270.

(8). Kumaran M.K., Ye D, Yang W-C. Griffith M.E. and Sundaresan V. (1999). Molecular cloning of abnormal floral organs: a gene required for flower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Sex Plant Reprod 12: 118-122.

(9). Lebel-Hardenack S, Ye D, Koutnikova H, Saedler H, Grant SR (1997). Conserved expression of a TASSELSEED2 homolog in the tapetum of the dioecious Silene latifolia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J 12: 515-526.

(10). Hardenack S., Ye D. and Grant S. (1994). Comparison of MADS box gene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male and female flowers of the dioecious plant white campion. Plant Cell 6: 1775-1787.

参考来源

  1. 叶德 ,科技创新网
  2. 叶德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 201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