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文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文虎
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出生 1939年2月
江苏淮阴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
知名作品  

叶文虎,男,汉族,1939年2月生,江苏淮阴人,1987年6月加入致公,1962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

人物简介

叶文虎,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3]

叶文虎 男,汉族,1939年2月生,江苏淮阴人,1987年6月加入致公,1962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09-1962.09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生;1962.09-1969.09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1969.09-1971.10 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1971.10-1985.07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室主任;1985.07-1993.1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96.06-1997.11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01.03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任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十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工作职务

1956.09-1962.09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生

1962.09-1969.09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

1969.09-1971.10 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

1971.10-1985.07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室主任

1985.07-1993.1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93.12-1996.06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6.06-1997.11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7.11-2001.03 教授

2001.03以后 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人物经历

青少年时期

叶文虎1939年2月出生在江苏苏北。在镇江一中上学时,他不但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他兴 趣也很广泛,就是体育运动,他也有强项,铅球、手榴弹都是全市中学生运动会第一名。但 是 高中毕业前夕,有些同学被选作留苏预备生,却没有他;空军来招喷气机驾驶员,他虽然体 检合格,也没被录取;后来他要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又不批准他报名。少年气盛的叶 文虎以为这是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下定决心报考一个最难考的专业"给他们看看"。在这 种思想驱使下,他报考了北京大学数学系,而且是第一志愿。为此,家里人很生气,说他一 定考不上。结果,他考上了北大,不仅在镇江一中独一无二,而且数学还考了个满分。

开学不久,叶文虎发现学习纯数学,与他想从事应用理论研究的兴趣极为不合,于是在"为 祖国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愿望的推动下,他提出了改学力学专业的申请。系领导根据他的 一再恳求,破例批准他改学力学专业

1960年暑期,已在北大学习4年的叶文虎受领导指定和其他五位同学一起跟随周培源教授学 习湍流理论。这一"指定"令叶文虎获益良多。

在济南作学术报告

那大约是叶文虎师从周培源的第一年,作为北大副校长兼数学力学系教授的周培源,要求叶 文虎去查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流体力学鼻祖雷诺1883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管道流动中从层流 到湍流运动变化的论文,那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湍流运动的经典作品。叶文虎费了很大劲才 在图书馆的一本杂志合订本上找到了那篇文章。但那写

叶文虎
叶文虎在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

于七八十年前的英文文章,他根本看 不懂,就是对照字典把一个一个单词翻出来,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周先生不管这些, 要求他要弄明白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问题,描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理论。叶文虎花了 几个月时间,到处求教,总算弄懂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并能用数学公式一步步推算出来。他 自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周先生又要他从另一个角度,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论证这个结论,并 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出来。他当然说不出来。周先生说,你按雷诺的逻辑推理,当然都是对的 了。你为什么不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他的结论是否也是对的呢?你能不能用别的方法也能得 到这个结论呢?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如果让你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 ,你准备做些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叶文虎一个也答不出来。周先生又说,你这样看论文 怎么能算是"看论文"呢?顶多只能算是认字、念文章,因为你没有去思考问题。当时,叶 文虎感到面子上非常过不去,但过了很久以后却惊奇地感到,周先生指导的这种思考方法, 使自己茅塞顿开。以后,他不论读什么文章,都自然而然地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 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当时他想的倒也很简单:就怕周老师再给他提出那么多问题, 答不出来怪难为情的!古人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从那以后,他便慢慢养成了一种 多思与反思的习惯。所以他非常自信地说:"现在,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或社会风气都不大 可能束缚住我的思考。这都是周老教育熏陶的结果。看上去他好像并没怎么作具体指导,而 实际上他是在引导学生去建立科学的思维和作风。周老不愧为科学教育的巨匠。"

大学时代

叶文虎1962年的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在周培源先生亲自指导下做的。周先生打开一本1934年出 版的流体力学权威哥尔德斯坦汀写的书,对他说:"你看,这个公式是错的,你去研究研究 ,把它改过来。"这就是一个毕业论文的题目。叶文虎看了半天,也没看出错在什么地方。 周先生说:"你是搞科学的,不要怕权威嘛。你瞧,他的方程是二阶的,解是三阶的,这不 是错误吗?"叶文虎回去沿着书上公式的来龙去脉一步步推导,还是没有发现怎么出的错, 可结果确实又是错的。他弄不明白,又去找周先生。周先生还是那句话:"你怎么老是迷信 权威啊?再去研究研究。"别人的毕业论文大都写出来了,叶文虎虽也写了不少,但最终也 没能解决周先生提出的问题。然而,他的毕业论文却被周先生通过了。

科研阶段

1962年叶文虎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主要从事湍流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他曾承担湍流实 验室的筹建,还曾到武汉电子仪器厂去参加我国第一台湍流测量仪的试制等等。由于"文化 大革命",许多教学与科研工作被中断了。他本人因为是'修正主义苗子"而受到歧视,更 因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而受到冲击,并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1971年底,林彪事件之后,他回到北京。今后怎么办?路应该怎么走?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一 个大问题。正当他傍徨、苦闷之时,机遇来了。

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环保大会。会后,北京市环保办筹备开展北 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项目的研究,特请周培源先生参加。周先生因为忙,派叶文虎代表他出 席。通过对项目的论证,叶文虎惊奇地发现:从力学的角度看,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和湍流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想,若用湍流理论来研究大气污染的问题,是大有用武之地 的。他把出席会议的情况和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周先生作了汇报,周先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并鼓励他大胆地去实践。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从此,他便同环境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叶文虎常说自己比较笨,命也比较苦,所以做事情常以10年为单位。早在1974年,他就提出 了建立"环境空气动力学"分支学科的建议。结果,花了10年的时间,才有所成就,才被国 内科学界所接受。想当初,他还只是一个助教,他提出建立"环境空气动力学"的理论时, 曾被一些人嗤之以鼻。当时他曾不止一次地反问自己: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不属于空气动 力学的范畴,又应该归属于哪个学科?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思考,他认为,以研究气态粒子在 空气中传输规律为目的的"环境空气动力学",同以研究飞行物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力为主要 内容的传统空气动力学,是有着重大差异的。他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环境空气动力 学"必将会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于是,在很多人反对和阻挠的情况下,他勇敢地坚 持研究下去。

此后,他便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作了一些试验,写了一些关于环境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文章 ,并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杂志上和会议上宣传自己的观点。当时的北京市环保办副主任江小珂 听了他的论点很感兴趣,特意到北京大学来看了他们的"实验室"。她说:你们的研究工作 很有意义,但仪器设备太简陋。你打个报告给我,我提交环保办讨论,批给你一点资金。于 是,叶文虎很快便得到了1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一个小助教,一次能拿到这么多经费,这 在北京大学来说,还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第一次。随后,他又争取到校领导的直接支持 ,再次从教委要到14万美元的外汇,用来购买仪器;学校领导还调来了五名教员,协助他筹 建环境空气动力实验室--环境风洞。他和同事们自己动手设计图纸,自己动手制作专用仪 器、设备,并用换工的办法请二机部、六机部来帮助修建。到1984年,实验室终于落成,并 开始运转。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实验室已先后完成上百项有关环境空气动力学 方面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从1974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叶文虎为创立"环境空气动力学"分支学科而奋斗,终于以环 境风洞的建成告一段落。其间,他和同志们遇到的艰难困苦和辛酸,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 形容的。更令人敬佩的是,在这10年间,他在开展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同时,还参 与了大量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作为讲师,他曾应邀担任了电力部环保办公室的顾问;以后 又接受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委托,主持举办了我国第一届"高级环保科技干部培训班"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叶文虎在科学上的创见。终于被实践所证实,他的辛勤劳动也终于为 社会所接受。于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编委会特地邀请他撰写"环境空气动力学 "这一词条。有趣的是,他在撰写这一词条时才发现,1982年英国出版了一本由斯考勒编写 的《环境空气动力学》,从书名到内容,都和他叶文虎的提法惊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叶 文虎提出"环境空气动力学"的观点和内容的时间,比斯考勒出书的时间早了7年。然而, 作为局外人,也许很难想到,这意味着什么?当时他为什么就不能著书立说,创建中国自己 的《环境空气动力学》呢??

叶文虎
北京奥组委委员叶文虎致辞

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则是他为创立"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而奋斗的10年。

1982年,根据国际国内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领导层决定将全校热心于环境科学事 业的学者教授组织起来,成立"环境科学中心",任命叶文虎为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到1985 年,学校又决定将其定为"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机构,责成叶文虎负责组建 工作。该中心设有环境化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环境地学、大气环境 学、环境法学等研究室,按照叶文虎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经历,似乎他应该继续主持环境空气 动力学研究室。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却力主设立"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室,而且迅即将此 写进了当年北大的研究生招生简章。?

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人都很清楚,"环境规划和管理"专业,要涉及到理、工、文许多学科 的内容,创办的难度很大。叶文虎原本是学数学力学的,他为什么又力主并亲自"改行"去 "闯"办一个新专业呢?殊不知,叶文虎有他经过深刻思考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环境问题 是一个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不同学科的思想、 理论、方法综合起来。而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最终目标的环境科学,其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 。因此,必须去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必须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另一方面来讲,环境问题 是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规划和管理好人 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动。由此可以推断:"环境规划与管理"必将成为环境科学的一门主干 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然而,他这一次的"标新立异",不仅又招来了一些人的反对,而且遇到了许多更加难以克 服的困难。首先,在国家教委规定的理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没有这个专业。因 此,不能随意开设。但是,叶文虎发现,在教委规定的工科专业目录上,却有一个"环境规 划与管理"的试办专业。他想:既然工科可以试办,理科当然也可以试办。于是,他就以此 为依据,义无反顾地工作起来。他先是从校内外聘请了一些教授来兼课,同时又从年轻教师 中选拔人才进行培训。很快就成立了这一研究室,编写了讲义,招收了学生。

多年勤奋的工作,使他在国内环境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教委在1990年成立理科环 境科学指导委员会时,就在理科的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叶文虎也被 聘请为该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并兼"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组组长。于是,这只"文虎"从 此"如虎添翼",才华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此后,他带领全国开设"环境规划与管理"专 业的学校的老师们,共同论证了该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制定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亲 自带领一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环境质量评价学》与《环境管理学》。在他的影响下,当前 全国已有十几所学校,包括北大、南大、南开、武大、中大、吉大、浙大、华东师大、东北 师大等9所国家教委直属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并培养出一届至几届本科生,适应了环保 系统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而在这方面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当前仍然只有叶文虎教授一人 。从1985年至今,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有4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

倡建环境空气动力学分支学科花10年,创建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又是一个10年。当前,他 的表已进入了第三个10年,新的里程又在等待着他。

理论内容

简介

人类文明,如何认知。以往的研究同样是对人类文明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这儿只举出一种来,比如史学界的专家普遍认为: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就是在这之前无所谓人类文明。这只是一种看法,实际上把文明和野蛮作为两个认识的判决。我个人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生存方式抽象表述,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就构成了这样的文明,换一种生存方式,就构成了另外一种文明,所以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里边可以察知人类文明的演变。由于人类的社会生存方式与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存在着互动关系,因此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在人类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时期就会形成不同的主流的价值观。

由于自然环境同时支撑着人类社会中人口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我们需要从连接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物质流动状况的变化中去考察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演变。

人类文明的演替

过去经常把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习惯地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实际上经济基础还有基础,上层建筑除了经济以外同样还有基础,所以这些基础的基础就是自然环境,所以这三者环境、经济、社会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不能够把环境割裂于社会与经济之外,所以环境社会系统如果用最简单的画法就是这样一个圆,自然环境是分母,人类社会是分子,经济是人类社会里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图向大家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物质流动的状况,如最里面称之为原始文明时代,人类从自然界索取,索取完了就消费,消费完了就弃置。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就多了一个链条"加工"这个环节,由于发明了火,由于冶炼金属,所以人类向自然界索取以后就开始进行加工活动,然后才提供给消费,再弃置到环境中。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应该说又多了一个链条,除了"加工"以外,多了"流通"环节。工业文明时代,流通、交易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巨大的影响,简单看起来可以这么说,迄今为止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如果从物质流的链条上来看,实际上每前进或者演变到另外一个新文明的时候,多了一个环节。下边的问题是,现在处在最外层的流动体系里边,这种流动体系又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问题。

视频

北大叶文虎教授在莫厘中学的四词箴言2019-05-31

参考来源